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2021-02-25 18:50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前应先了解主要病因,如果是可控病因,需要积极治疗病因。对因治疗,如温抗体溶血,冷抗体溶血等,积极治疗原发病。G-6-PD缺乏引起溶血,应避免再次接触导致溶血的物质。明确病因后,积极对症治疗。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病较迅猛,血红蛋白会快速降至危险值,患儿面色极其苍白、酱油样尿或洗肉水样尿,短时间内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容易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完善检查,寻找病因的同时,应积极输血治疗,首选洗涤红细胞,减少免疫性血细胞继续破坏。

分享:

11

相关推荐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怎么治疗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一般起病缓慢,常表现为全身虚弱、头昏,以发热或溶血起病者较少见。急性型多见于小儿,有时也可见于成人,往往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寒颤、高热、腰痛、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神经系统表现有头痛、烦燥以至昏迷。一般治疗是积极控制原发病,防止感染,以免引起溶血危象。危重病例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溶血危象者应采取碱化尿液的措施,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防止DIC发生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应用氢化可的松400-600mg每天,静脉滴注,3-5天后改用强地松,1mg每公斤体重每天,口服,7-10天内病情改善。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维持量过高者,脾切除无效或脾切除后复发者。免疫抑制药的副作用较多,一般不宜首选。在治疗中应注意观察血象和防止感染。输血应慎重,因为对温抗体型输血后,可因输入补体而引起溶血反应,输血速度应缓慢,密切观察,溶血危象或贫血严重的患者可适量输全血或洗涤红细胞。血浆置换,正常人血浆置换1-1.5个血浆容积,可有效降低血清IgG水平约50%,脾切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都可以适当应用。"

语音时长02:42''

孙明丽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8/05/23收听(64196)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174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