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转移一直被认为是癌症晚期的标志,最新实验数据和流行病学研究揭示在患者被确诊为患有肿瘤时,可能已有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进入循环系统。散播的细胞可能在循环系统中或远隔器官中死亡,但也有部分能够存活,并形成微小的转移灶。
早期转移在在癌症诊断阶段就已经开始,微小的转移灶在新环境中面临生长因子的匮乏,因而缺乏大规模增殖的能力。此时癌症的危害并不明显,治疗难度相对较小。在特定的环境因素、异常信号和肿瘤毒力基因的调控下,微小转移灶可能获得大规模增殖的能力,发生克隆性增殖,并最终形成可在临床上观察到的转移灶。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因素、异常信号以及肿瘤毒力基因的调控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微小转移灶是否能成功向可见的转移灶转变取决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复杂调控过程,抑制微小转移灶向可见转移灶的过渡成为关键问题。
参考资料:[1]王明荣等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肿瘤学(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