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牛痘

本词条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 许静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牛痘是由牛痘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感染病,属于常见病。主要发生于牛乳房或乳头上,呈现局部痘疹,个别病例也出现全身感染。人感染牛痘病毒后,常有发热、肌肉疼痛等身体不适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膜脑炎及结膜炎。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治继发感染。可以外擦抗生素软膏,免疫低下的患者可考虑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

就诊科室
皮肤科、感染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vaccini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淋巴结炎、淋巴管炎、脑膜炎、结膜炎
治疗周期
3~4周
临床症状

脓疱、皮损、发热、肌肉疼痛

好发人群
挤奶工、屠宰场工人、动物密切接触者
常用药物
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丙种球蛋白
常用检查
电镜检查、组织病理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验证、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病因

牛痘是由牛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牛痘病毒属于正痘病毒属,能感染多种动物,主要发生于奶牛。与病牛密切接触的职业工作者易患病。与病牛接触后的动物,例如猫,携带牛痘病毒的猫若抓破人的皮肤,可将病毒种植到人的皮肤而致病。人与人之间又易通过呼吸道发生交叉感染而致病,皮肤伤口暴露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患病的几率更大。

主要病因

表皮坏死较慢,基底层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密集,出血较多,在表皮下部细胞可见胞质内包涵体。牛痘病毒属于正痘病毒属,具有血细胞凝集性,可发生血凝反应,能感染多种动物,主要发生于奶牛。

诱发因素

皮肤伤口暴露

携带牛痘病毒的动物直接接触到人类的皮肤伤口后便会引起感染。

自身免疫力低下

对于小孩、免疫功能低下或未曾接种过牛痘疫苗等人群,若接触到牛痘病毒,更容易发病且情况会更加严重。

流行病学

牛痘病毒在欧洲、俄罗斯、中亚等地区相对多见,夏、秋季节好发。该病毒可在牛只、猫只以及田鼠等身上找到。人类患病的个案极少,潜伏期为9~10日,但对患有免疫系统缺陷的患者来说,感染牛痘病毒足以致命。18世纪后,牛痘用作免疫接种以预防高传染性的天花,也是免疫接种的首度成功案例。根据WHO目前的报告,本病现已在全球消失。

传播途径

机会性接触传染

主要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牛痘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野生小型啮齿类动物,牛和人都是机会性接触感染。挤奶工、屠宰场工人等与病牛等动物接触几率大,容易患病。现今,随着人类家养宠物现象的增多,人与家猫的接触增加,携带牛痘病毒的猫抓破人的皮肤后,可将病毒种植到局部皮肤而致病。

呼吸道传染

主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牛痘病毒对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病毒侵入机体后增殖、进入血液,并扩散至全身。在皮肤和黏膜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一系列的炎症过程而发生特异性的痘疹。

好发人群

挤奶工或屠宰场工人

牛痘是由牛的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而挤奶工或屠宰场工人是与牛密切接触的工作者,容易患病。

与猫等动物密切接触者

携带牛痘病毒的猫等动物抓破人的皮肤后,可将病毒种植到局部皮肤而致病。

症状

牛痘的发病具有潜伏期,一般为2~14天,感染部位出现“丘疹-水疱-破溃-结痂”症状的变化。患者常有发热、肌肉疼痛等症状,皮肤损伤多发于暴露部位,例如手指、前臂或面部等,也可引起脑膜炎、结膜炎和局部淋巴结炎等并发症的出现。

典型症状

丘疹-水疱-破溃-结痂

被感染的部位有皮损,初起为丘疹,很快转变成水疱,继而发展成蓝紫色的出血性脓疱,脓疱中央有脐凹,周围绕有红晕及水肿,2周后形成溃疡,然后结硬质的焦痂。一般经3~4周后痊愈,常形成瘢痕。

皮肤损伤

多发生在暴露部位,例如手指、手部、面部和前臂等。皮损常单发,也可多发,伴疼痛。患处皮肤出现中心出血性坏死,周围溃疡,并可见离心排列浆液性囊泡和大泡

并发症

局部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

可在身体触及硬结且多数伴有疼痛,有时可见皮肤出现“红线”。

脑膜炎、结膜炎

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发热、疼痛、呕吐和颈部僵硬等为主要表现。当结膜中的小血管发炎时,它们就会变粗变红,肉眼下更加明显,临床以发痒、有烧灼感、眼白部分发红等为主要表现。

泛发性牛痘

发生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皮炎患者,严重时可致命。

就医

患者若出现发热、肌肉疼痛和身体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可前往医院传染科和皮肤科就诊并做相关检查,如电镜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但要与原发性皮肤结核、挤奶人结节、羊痘等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患者若出现发热、肌肉疼痛和身体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检查。

  • 挤奶工及屠宰场工人,这类具有高危风险因素的职业接触者,若暴露部位出现皮疹,应及时就医。

  • 一旦被野生或家养动物抓伤,或与病牛、病猫有密切接触史,且患者的暴露或皮肤受损部位出现了丘疹、水疱或脓疱时,应及时就医。

  • 患者的皮肤受损部位,若从水疱经过短暂的出血期后转变为脓疱,中间有脐凹,周围有红晕及水肿,2周内发生溃疡等,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传染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脓疱破溃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皮肤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职业是什么?

  • 是否被抓伤或者接触过什么动物?

  • 皮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变化?

  • 有没有瘙痒、疼痛、头疼或者发热等症状?

  • 曾使用过哪些治疗手段?是否有效?

  • 周围是否有类似症状的患者?

需要做的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

发现表皮内或表皮下水疱和脓疱,并有表皮细胞的空泡变性,在空泡细胞中可找到胞质内包涵体。根据有接触病史及接种处发生水疱和有脐凹的脓疱等,可以初步诊断。

电镜检查

电子显微镜能通过患者皮肤、水疱液和病灶性结痂快速诊断牛痘病毒感染。

分子生物学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PCR)或荧光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均可用于牛痘病毒的诊断。

诊断标准
  • 根据接触病猫和病牛的情况及接种处发生水疱和脐凹性脓疱的临床表现,可以得出初步诊断。

  • 快速诊断可对鳞屑或痂皮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牛痘病毒有助诊断。

  • 阴性病例需要进行组织培养、分离到牛痘病毒,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可确定病毒类型。

鉴别诊断

挤奶人结节

牛痘主要要与挤奶人结节相鉴别。牛痘属于牛痘病毒感染,其皮损部位中心出血性坏死,周围溃疡,有脐凹,结硬质的焦痂后常形成瘢痕。挤奶人结节属于副牛痘病毒感染,其皮损为光滑、棕红色、半球形的结节,无脐凹,多为单发,脓疱结痂后逐渐变成乳头瘤状淡红色皮损。

羊痘

牛痘是由牛痘病毒感染所致,其潜伏期为2~14天,形成脓疱后,2周内脓疱破溃,结硬质黑痂,自愈后常形成瘢痕。羊痘是由羊痘病毒感染所致,其潜伏期为5~6天,形成脓疱后24~48小时内疱破表面覆盖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周有特征性的灰白色或紫色晕,其外再绕以红晕,自愈后一般不形成瘢痕。

原发性皮肤结核

牛痘是由牛痘病毒感染所致,2周内脓疱破溃,结硬质黑痂,患者容易出现发热、肌肉疼痛等症状。原发性皮肤结核是皮肤初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导致的慢性感染性皮肤结核病,该病表面形成结痂后,继而病理上出现肉芽肿,患者容易出现夜间盗汗、乏力等症状。

治疗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防治继发感染。对免疫抑制的患者可考虑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牛痘病毒的免疫反应可能造成对健康组织的附带损害,轻微的减弱免疫反应可减少皮肤坏死和持续性淋巴结病变。该病后期阶段的治疗可口服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药物。

治疗周期
牛痘2周内脓疱破溃,结硬质黑痂,一般3~4周可自愈,为短期治疗。
药物治疗

莫匹罗星软膏

局部皮肤外用,适用于各种细菌性皮肤感染。无明显副作用,偶见烧灼感、蛰刺感、瘙痒等。对本品或其它含聚乙二醇软膏过敏者禁用,中度或严重肾损害者慎用,动物试验虽无致畸作用、孕妇仍需慎用。忌用于眼内或鼻内,若误入眼内,用清水冲洗即可。

夫西地酸软膏

适用于各种细菌性皮肤感染,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能够很好地渗透进感染灶内部,临床主要用来治疗脓疱疮、创伤感染、寻常痤疮等。局部应用本品一般无副反应,偶尔会有轻微的刺激感,罕见过敏反应。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

丙种球蛋白

主要适用于免疫缺陷病、水痘、带状疱症等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防治。有增强体液免疫的作用,主要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从而提高机体对某些严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的抵抗能力。

其他治疗

引流

适用于牛痘患者在形成脓疱、产生脓液后对其皮肤的处理。引流患部脓液,清洁皮肤,缓解患者病情并促进其患部局部皮肤的恢复。

预后

患者预后一般良好,结痂脱落后大都无明显痕迹。重症或并发脑膜炎患者,预后情况差,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能否治愈

本病能治愈,一般3~4周可治愈。

能活多久

牛痘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若牛痘再次复发或再次出现牛痘早期症状,即可复诊。

饮食
饮食调理
  • 合理饮食、荤素搭配。适量多饮水,每天不少于1500ml。

  •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吃水果和蔬菜,在平时的基础上加量补充维生素。

  • 饮食宜清淡,可摄入一定量的高蛋白食物,例如蛋、奶、坚果和豆类等,从食物中补充必须氨基酸,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

  • 忌食辛辣、具有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现象的出现。

护理
日常护理

皮肤用药

了解各类抗生素软膏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使用。

日常清洁

对于用具和污染物,可以采取煮沸或日晒等方法进行消毒。

身体恢复

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损耗。合理饮食,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皮肤护理

加强皮肤的日常清洁,避免抓挠患部而导致继发感染问题的出现。

病情监测

复诊时病毒培养、电镜或病毒血清学检查,检查是否还有牛痘病毒存在繁殖。

特殊注意事项

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经常性对护理用具及可能污染物等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病情复发或传染他人。症状反复发作者,再次发生痘疹后,需立即对患部进行治疗,例如涂抹抗生素软膏等,并立即就医。

预防

接种牛痘疫苗,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与动物牛、猫等动物密切接触者在工作中佩戴手套,注意保护手等容易暴露皮肤的部位。注意消毒用具和污染物等。患者应予隔离至全部脓疱破溃、结痂。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挤奶卫生、隔离病牛和做好皮肤局部治疗等。

早期筛查

对接触部位出现原发性损害、丘疹等应进行检查和治疗。检査有无红晕、水肿、发热等症状的出现,及时发现并治疗。

预防措施
  • 应接种牛痘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人接种牛痘疫苗后,也可同时获得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 挤奶工或屠宰场工人等,应注意保护好暴露部位的皮肤,如手部等,尽量避免自身皮肤出现破损。若局部皮肤出现破损,应加以防护,尽量不要接触动物,例如猫、牛等。

  • 家猫被认为通过狩猎野生啮齿动物而被感染,因此应适当控制家猫的活动范围,并单独为其设置小房间,以防止人与感染牛痘病毒的家猫接触而被传染。

  • 注意挤奶卫生,发现病牛及时隔离。发生痘疹后,局部治疗可用抗生素软膏涂抹患部,促使愈合和防止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1]迟立超,封向辉,孙明.猫牛痘病毒感染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6):215-217.
[2]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4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06.
[3]赵树臣.牛病诊治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98.
[4]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7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