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特发性心室颤动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 李庆祥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特发性心室颤动是指不明原因的心室颤动,也就是对心室颤动、猝死以及其幸存者经过相对详尽的有创和无创的各种检查后,仍不能确定该恶性心律失常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的临床病因。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心脏结构及未发作时的心电图完全正常;二是心脏结构有轻微异常或心电图有轻微异常,但这些与心室颤动的发生无因果关系。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如果心室颤动不能及时停止,可能会导致死亡发生。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疾病别称
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特发性室颤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心律失常
治疗周期
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心悸、晕厥、猝死

好发人群
年龄小于40岁的男性患者
常用药物
肾上腺素、奎尼丁、胺碘酮、维拉帕米、美西律
常用检查
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
病因
主要病因

由于特发性心室颤动的患者既往没有心脏病的表现,所以具体病因在经过检查后仍不能完全确诊。

流行病学

特发性心室颤动的确切发病率目前难以准确统计。但是依据当前的资料可以判断特发性心室颤动的患者多集中的中青年,70%发生在小于40岁的其他器官都比较健康的男性。

好发人群

年龄小于40岁的男性患者。

症状

特发性心室颤动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以晕厥和黑朦比较常见,如果不控制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呼吸暂停、意识丧失等表现。

典型症状

猝死是特发性心室颤动的第一表现,而往往是在复苏过程中发现心室颤动。部分复苏后的患者回忆曾有过心悸或晕厥的发作史,但通常在发生心室颤动前,无明显先兆,甚至查体完全健康。部分患者表现为“心律失常风暴”,即在24~48h内多次发生心室颤动。除少部分患者外,心室颤动或晕厥发作前多无明显的物理或精神性应澈等诱因。患者发病以白天为多见,夜间发作较少。

并发症

特发性心室颤动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脏排血功能失常,使重要脏器发生缺血或坏死,从而出现心脏骤停、心肌梗死以及肾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猝死。

就医

通常心室颤动发生比较突然,常无先兆症状。但是如果一旦发生心室颤动,会导致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如果不能及时终止心室颤动,就会导致死亡。

就医指征
  • 如患者有心悸或晕厥的发作史,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

  • 若患者发生猝死时应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

前往医院就诊时,建议优先选择心血管内科。

医生询问病情
  • 身体出现了什么不适?

  • 出现这种不适感觉有多久了?

  • 有没有经过什么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 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 不适感觉是在睡觉的时候发作,还是在不睡觉的时候发作的?

  • 发作前有没有精神紧张、激动或精神压力过大?

  • 有没有家里人患过这个疾病?或者已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 有没有患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 既往有没有晕厥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本病发作时常有心音消失、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到等临床体征,医生可根据这些体征迅速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时施治。

心电图

各导联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大小各异,间距极不匀齐的颤动波,频率为250~500次/min,颤动波之间无等电线。

血液生化检查

血清心肌酶谱、血糖、电解质等检查以及血、尿常规,核素甲状腺功能测定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尽快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室颤,以免延误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如果病史正常,其他检查均正常,引起心室颤动的其他病因可以排除,则可以诊断特发性心室颤动。

电生理检查

基础电生理学检查发现,特发性心室颤动患者的心室不应期均正常,程序刺激能诱发出心室颤动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而不能诱发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诊断标准

就特发性心室颤动的定义来看,显然建立诊断必须是严格排除式的,必须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心室颤动或猝死的心脏异常,包括药物的应用或化学物质中毒。许多药物能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如奎尼丁、吩噻嗪、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组胺药等。酒精中毒是否能诱发心室颤动不肯定,但酒精性心肌病可发生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代谢紊乱或电解质紊乱、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造影非常重要,如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则可以排除特发性心室颤动。而在25%~49%狭窄时并不一定与心室颤动有关,这时必须进行麦角胺实验排除冠状动脉痉挛的可能;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长Q-T间期综合征或各种原因所致的Q-T间期延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多种亚型,可能与特发性心室颤动混淆、东南亚夜间猝死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时心肌炎浸润性病变等因素有关。

治疗

特发性心室颤动治疗目的在于纠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复发率及猝死率,因此需要进行长期、多种方式联合治疗。因患者预后较差,因此一旦明确确诊特发性心室颤动,就需要展开积极治疗。

治疗周期
此病一般进行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奎尼丁

急性发作期应用,能有效抑制患者的电风暴。

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例如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利多卡因以及美西律,这些药物在部分患者中,可起到预防复发或终止正在发作的电风暴的作用。

手术治疗

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

特发性心室颤动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高,心脏转复除颤器是预防患者因多形性室速、室颤而发生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一经诊断,应建议患者尽早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

射频消融术

主要用于破坏心脏组织中触发多形性室速、室颤的局部病灶。此外。其作为心脏转复除颤器的辅助治疗手段,可减少室颤发作和减少心脏转复除颤器的放电次数。

其他治疗

心脏骤停患者,需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复律治疗,维持呼吸和有效循环,积极防治脑缺氧、脑水肿和急性肾衰竭。

预后

特发性心室颤动预后较差,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恰当,易引起室颤反复发作,导致心脏排血功能丧失,引起心、脑等重要脏器不可逆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害,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猝死。经过正规治疗后,可以有效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减少复发率以及猝死率。

能否治愈

本病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及时进行心室颤动终止,一般不会影响正常寿命。

复诊

特发性心室颤动的患者,每1~2个月随访一次,半年后每3~6个月随访一次。主要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如有心慌、胸闷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饮食
饮食调理

特发性心室颤动患者的饮食要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例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鱼肉等。同时建议选用植物油。多进食各种新鲜蔬菜水果。

护理

特发性心室颤动患者的护理除经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日常护理、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要进行精心护理,也是对于该疾病进行治疗的重要部分。

日常护理

用药注意事项

按时、按量服药,不可停服或者漏服,如有严重药物副作用请及时就医。

饮食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忌食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运动建议

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长跑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注意保证充分的休息,利于身体恢复。

特殊注意事项

对于接受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术后切口可能出现疼痛,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切口有无内分泌物、红肿等。

预防
早期筛查

中年男性加强早期的心电图检查。

预防措施

特发性心室颤动病因不明,缺乏具体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郭继鸿.特发性室颤.临床心电学杂志[J],2013,22(01):63-72

[2]江雪,张树龙.特发性心室颤动的新视点[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7,31(04):29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