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本词条由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赖宏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皮肤和黏膜水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发病与C1酯酶抑制物基因、凝血因子12基因、血管生成素-1基因、纤溶酶原基因突变有关,是一种罕见病,占所有血管性水肿的2%,其治疗方法与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完全不同,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或急救治疗,目前无法治愈。

就诊科室
皮肤科、变态反应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hereditary angioedema
疾病别称
遗传性C1抑制物缺乏症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窒息、焦虑症、抑郁症
治疗周期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急性发作期治疗为短期治疗,缓解期治疗可分为短期治疗和长期持续治疗。
临床症状

水肿、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好发人群
有家族史的人群
常用药物
艾替班特、艾卡拉肽、氨基乙酸、达那唑
常用检查
血清补体测定、血清C1酯酶抑制物检测、基因检测
疾病分类

C1酯酶抑制物缺乏型

C1酯酶抑制物的含量水平降低或功能缺陷,临床上分为1型和2型。1型患者C1酯酶抑制物浓度及功能降低,约占85%,2型患者C1酯酶抑制物浓度正常或增高,但功能降低约占15%。

非C1酯酶抑制物缺乏型

C1酯酶抑制物的含量浓度及功能均正常,其中部分患者是由于凝血因子12基因突变所致,目前已经发现3种基因型。

病因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由遗传因素所致的疾病,与C1酯酶抑制物基因、凝血因子12基因、血管生成素-1基因、纤溶酶原基因突变有关。本病好发于有家族史患者。手术、口腔操作、有创检查或有预知的情绪应激及过度疲劳为本病诱因。

主要病因

C1酯酶抑制物基因

C1酯酶抑制物基因出现缺失、插入、异位,产生终止密码子,这些突变会影响C1酯酶抑制物胞内运输,阻止其分泌,导致蛋白片段在细胞内被降解;或是胞嘧啶-磷酸-鸟嘌呤二核苷酸中甲基化的胞嘧啶自发脱氨基,导致某单一氨基酸被替代而产生无功能的C1酯酶抑制物,因此出现C1酯酶抑制物水平降低或者功能缺陷。它是一种丝氨酸蛋白抑制剂,抑制补体系统、接触系统、纤溶系统中多种物质活性,影响机体出凝血,出现临床表现。

凝血因子12基因

非C1酯酶抑制物缺乏型的患者C1酯酶抑制物浓度和功能均正常,其中部分患者由于凝血因子12基因突变,凝血因子12可以激活凝血因子11转化为活化性凝血因子11,可以激活纤溶酶原和前激肽释放酶,因此凝血因子12的突变会影响凝血与纤溶系统,导致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

纤溶酶原基因

纤溶酶是C1酯酶抑制物的靶酶,无论是C1酯酶抑制物基因突变,还是纤溶酶原基因突变或二者相互作用,都会引起纤溶系统的异常活跃从而致病。纤溶酶原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症状以面部和舌体肿胀多见。

血管生成素-1基因

血管生成素-1的损伤与血管性水肿有关联,并且血管生成素-1的突变体是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致病基础,其致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诱发因素

手术、口腔操作、有创检查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为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疾病,有出血倾向,因此手术、口腔操作、有创检查可使相关系统活化异常,诱发本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有预知的情绪应激及过度疲劳

在已有遗传改变的基础上,应激情绪和过度疲劳可诱发本病的发生,继而出现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依据文献报道患病率约1.5/100000,目前我国仍缺乏流行病学数据,北京协和医院研究结果表明,我国C1酯酶抑制物缺乏型1型比例更高,占98.73%,2型仅占1.27%,目前尚未发现非C1酯酶抑制物缺乏型报道。

好发人群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好发于有家族史患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有非常强的遗传倾向,一级亲属患有此病者应高度警惕。

症状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甚至同一家系的患者也有很大差异,但典型的临床症状为水肿,可伴有呼吸及消化系统的症状,严重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如窒息、焦虑或抑郁症。

典型症状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通常在30岁前起病,青春期加重,水肿常呈急性发作,表现为反复发作、难以预测的皮肤和黏膜下水肿。水肿的特点是自发性,自限性,一般3~5天自然缓解,呈非对称性,非可凹性,可累及身体任何部位,以四肢、颜面、生殖器、呼吸道、胃肠道黏膜较为常见。

其他症状

上呼吸道黏膜水肿,可伴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消化道黏膜水肿时,可伴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并发症

窒息

当出现急性上呼吸道黏膜水肿时,可因喉头水肿迅速进展为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致死率高达11%~40%,是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主要病死原因。

焦虑症或抑郁症

皮肤严重水肿引起损容及功能障碍,女性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担忧生育的安全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学习,从而出现情绪的不稳定,焦急、紧张、恐惧的情绪持续存在伴有躯体不适的症状,如睡眠障碍、胸闷、气短、坐立不安等。

就医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以皮肤科就诊为主,有家族史者出现皮肤、黏膜水肿应及时就医,结合临床症状和血清补体、C1酯酶抑制物检测、基因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可诊断本病,应与获得性血管性水肿相鉴别。

就医指征
  • 有家族史的患者,如出现皮肤、黏膜水肿应及时就诊,完善检查,明确是否患有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 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的患者,考虑出现胃肠道黏膜水肿,应及时就医,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 突发呼吸困难、窒息,伴或不伴有皮肤的水肿的患者应立即就医,挽救生命,考虑出现喉头水肿等急性并发症。

就诊科室
  • 患者多以皮肤症状为首要表现,可就诊于皮肤科。

  •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就诊于变态反应科。

  • 如果出现急危重症,如呼吸道梗阻,可于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患者年龄?性别?

  • 是否有相关疾病家族史?

  • 皮肤、黏膜水肿出现的时间、表现?

  •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

  • 既往是否发作过?

需要做的检查

血清补体、C1酯酶抑制物检测

血清补体C4和C1酯酶抑制物量及功能均下降,为Ⅰ型;血清补体C4和C1酯酶抑制物功能下降,但C1酯酶抑制物量正常或增高,为Ⅱ型。以上检查均应重复一次。

基因检测

对于非C1酯酶抑制物缺乏型患者,均应进行凝血因子12基因、血管生成素-1基因、纤溶酶原基因检测。

腹部超声

适用于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若腹部超声显示患者在水肿期间有一过性水肿,有助于医生的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

检查时医生会取患者水肿部位的一小块组织,加工处理后放到显微镜下检查,一般镜下可见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黏膜下层血管扩张,间质水肿,无炎性细胞浸润或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标准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通过家族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 有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家族史的患者高度提示此病,但也有近25%患者无此家族史。

  •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皮肤和黏膜水肿。且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药物治疗无效。

  • 实验室检查C1酯酶抑制物、补体C4异常者,且重复检测异常者可诊断此病。

  • 如果C1酯酶抑制物、补体C4正常者,需进行凝血因子12基因、血管生成素-1基因、纤溶酶原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异常者可诊断本病。

  • 对于一岁以下婴幼儿,C1酯酶抑制物浓度及功能正常者,不能排除此诊断,需1岁后重复检查。

鉴别诊断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没有家族史,常由过敏、淋巴瘤、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等因素引起,常发生于40岁后,起表现较少累及胃肠道和四肢,多累及颜面部、口唇等,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导致的血管水肿,补体检测可见C1酯酶抑制物、补体C4、C1q正常;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大部分有家族史,由基因突变引起,多在30岁前起病,可反复发作、出现难以预测的皮肤和黏膜下水肿,可累及任何部位,四肢、颜面、生殖器、胃肠道、呼吸道黏膜等,补体检测可见C1酯酶抑制物、补体C4、C1q降低或基因检测异常。

治疗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分为一般治疗、急性期治疗、预防性治疗以及相关的药物治疗,其治疗周期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短期治疗和长期持续性治疗。治疗本病常用的药物有艾替班特、艾卡拉肽、氨基乙酸、达那唑。

治疗周期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急性发作期治疗为短期治疗,缓解期治疗可分为短期治疗和长期持续治疗。
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为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气管切开;对于胃肠道黏膜水肿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补液、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

急症治疗

急症治疗主要是指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其目的是为缓解症状。主要应用冻干新鲜血浆治疗,应用30分至数小时后水肿症状可逐渐缓解消退。也可以应用血源性C1酯酶抑制物和重组人C1酯酶抑制剂,或缓激肽受体拮抗剂和血浆缓激肽释放酶抑制剂对急性发作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药物治疗

艾替班特

用于治疗成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急性发作。用法:皮下注射。常见的副作用为一过性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如红肿、烧灼感等。此药平均反应时间通常在1小时左右,其主要取决于发作持续时间。

艾卡拉肽

用于治疗16岁及以上患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急性发作,对皮肤、胃肠道及喉部的血管性水肿均有较好的效果。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腹泻、疲劳感,部分患者多次给药后出现过敏反应,考虑与抗药抗体产生有关。

达那唑

为一种合成的活性减弱的雄激素,用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预防性治疗,可以减少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发作频率及发作的严重程度。前列腺癌、妊娠、儿童期和母乳哺乳期禁用。主要副作用为肝脏毒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刺激红细胞生成、儿童骨骺过早闭合及男性化。

氨基乙酸

用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预防性治疗。疗效不如雄激素,但孕妇可以酌情应用。此药经肝脏代谢最少,适合肝功能较差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应用。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皮疹,有血栓形成倾向。

手术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目前尚不能治愈,此病影响患者自然寿命,存活期限与发病年龄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因此患者要定期复诊了解症状变化情况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调整用药,改善疾病预后。

能否治愈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属于遗传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在有效药物问世之前其死亡率为20%~30%,即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完善者影响自然寿命。现今干预性的预防性治疗后死亡率降低,但仍影响患者存活期限。

复诊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出院后2周复诊,针对其临床症状好转程度,制定长期预防性治疗方案,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脂、肝脏超声等,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如病情平稳无急性发作,可每6个月复查上述指标了解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急性发作,患者应随时就诊。

饮食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饮食应注意禁食辛辣食物、禁饮酒,进食软质食物,保证每日摄入充足的能量,必要时应用静脉营养。

饮食调理
  • 禁酒、辛辣食物,酒精及辛辣食物可刺激消化道黏膜,使水肿黏膜糜烂、破溃,增加出血风险。

  • 患者喉头水肿时应禁食,消化道黏膜水肿时应禁食软食或半流食,严重者可流质饮食,必要时应用静脉营养,保证每日能量摄入。

护理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日常护理应注意长期规范用药,皮肤及黏膜的护理,监测病情变化,尤其应注意症状、诱因及实验室检查方面的监测,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告知特殊注意事项,如预防治疗,可使患者出院后治疗及生活护理更科学化。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预防性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用药,长期应用达那唑、氨基乙酸等药物治疗,尤其是雄激素治疗患者,应注意其肝脏损伤、促进红细胞生成、男性化等不良反应,建议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可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日常护理

患者有皮肤、黏膜的损伤,注重日常皮肤护理,如有破溃、渗出积极更换辅料,防止皮肤永久损伤及继发感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尽量早睡早起;注意天气的变化,并随天气的冷暖加减衣物,预防感冒。

病情监测

患者及家属应注意监测症状变化情况,缓解期出现水肿加重和/或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考虑急性发作,应立即就医;如有可预测但又不可避免的诱发因素,如手术、有创检查、情绪应激等,增加短期预防性用药;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可了解长期用药有无不良反应。

心理护理

患者反复出现急性发作,尤其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窒息的患者,或皮肤损伤,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可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家属应与患者积极沟通,消除患者负面情绪,使患者提高医从性,积极治疗,减少发作次数。积极的心理干预,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境中,提高患者带病生活的质量。

特殊注意事项
  • 此病多反复出现,出院后应注意是否再次出现水肿症状,如有发生应就医治疗,以防止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急性发作症状。

  • 患者可进行预防治疗,减少发作次数及发作程度,避免引起发作的诱因。

预防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很难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针对诱因采取一定措施,此外,还应对有该病家族史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对减少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帮助。

早期筛查
  • 对于诊断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的家属进行筛查,应进行C1酯酶抑制物含量及功能的测定或相关基因测定,明确有无此病,以便早期治疗。

  • 对于婴幼儿筛查应推迟至满12个月龄后。

  • 对于无家族史患者,出现皮肤、黏膜水肿,可行C1酯酶抑制物和相关补体筛查。

预防措施
  • 针对诱发因素如手术、口腔操作、有创检查,或有预知的情绪应激及过度疲劳等,给予积极的短期治疗。

  • 避免近亲结婚,若家族中有此病患者,本人生育前可进行遗传咨询,减少患儿的出生。

参考文献

[1]支玉香,安利新.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9,13(01):1-4.

[2]张凌凡,赵宇晗.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20,41(04):319-322.

[4]姚小坚,秦昆,张堂德.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防治的研究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8,25(0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