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偏头痛

本词条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曹丽丽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神经血管疾患。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多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及疲乏无力,少数典型病例发病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先兆,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其发作可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各种理化因素、精神因素、内分泌和代谢因素等。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migraine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部分遗传
并发疾病
慢性偏头痛、偏头痛持续状态、不伴脑梗死的持续性先兆、偏头痛诱发型癫痫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单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畏声

好发人群
有偏头痛家族史的人群、青春期女性、抽烟人群、喝酒人群
常用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麦角胺、普萘洛尔
常用检查
血液检查、脑电图、腰椎穿刺、经颅多普勒超声、颅脑CT
疾病分类

无先兆型头痛

又称普通型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80%。头痛的性质与有先兆偏头痛相似,但无明确的先兆症状,头痛持续时间稍长,可达数天,程度较轻,女性患者多见。主要表现为一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症状。头颈部活动可使头痛加重,睡眠后减轻。

先兆型头痛

又称典型偏头痛,约占10%,多有家族史。临床特点是头痛前有先兆症状,视觉先兆最为常见,其次为感觉先兆。先兆症状一般持续10~30分钟,消失后随即出现搏动性头痛。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出汗,重者伴有呕吐。亮光、声音、行走或体力活动会加重疼痛,患者常需安静休息,睡眠可使头痛缓解。间歇期多无症状。

典型先兆型偏头痛

包括视觉、感觉、语言症状,逐渐进展,持续不超过1小时。

典型先兆伴非偏头痛性头痛

出现典型先兆,但伴随的头痛并不符合“典型先兆型头痛”的标准。

典型先兆不伴头痛

只有典型先兆并无头痛伴随。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

有运动麻痹的先兆并有偏头痛,而且在二级亲属中至少有一人出现运动麻痹的偏头痛先兆。

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

有运动麻痹的先兆并有偏头痛,但在一、二级亲属中并无运动麻痹先兆的偏头痛患者。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偏头痛先兆的病灶位于脑干和(或)双侧大脑半球,症状不包括运动麻痹。

儿童周期综合征

临床可见周期性呕吐、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恶心、呕吐,无诱因的反复短暂发作性眩晕。发作时多不伴有头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发生偏头痛。

病因

偏头痛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遗传、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与偏头痛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和部分偏瘫性偏头痛患者的遗传因素最明显,而有先兆偏头痛的阳性家族史又比无先兆偏头痛多见。在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的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只有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突变与先兆偏头痛相关。由于偏头痛的易感基因难以明确,提示其是一种诸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有些偏头痛患者的家庭成员患有癫痫,推断该病与遗传有关,但尚无一致的遗传形式。

内分泌因素

偏头痛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在月经期发作频繁,妊娠期停止发作,分娩后再发,而更年期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饮食因素

经常食用奶酪、巧克力、刺激性食物或抽烟、喝酒的人易患偏头痛。

其他因素

情绪紧张、精神创伤、忧虑、焦虑、饥饿、失眠以及气候变化可诱发偏头痛。

药物因素

服用某些药物,如谷氨酸钠、硝酸酯类、咖啡因、硝酸甘油、避孕药等。

诱发因素

睡眠因素

太多或太少的睡眠都可能诱发头痛。

饮食因素

饮食不规律,或平时喜食如奶酪、巧克力、酒等,均可诱发头痛,但是不同个体有所差异。

锻炼因素

有规律的锻炼有利于减少头痛发作,但少数患者锻炼可诱发偏头痛。

环境因素

如强光、闪烁等视觉刺激,以及天气变化等。

药物因素

服用某些药物,如谷氨酸钠、硝酸酯类、咖啡因等。

心理因素

如紧张、焦虑、烦恼、抑郁等。

内分泌因素

如女性月经来潮、排卵等。

流行病学

青春期前儿童偏头痛的患病率约为4%,男女相差不大。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增高,40岁前后达到高峰,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家族发病倾向。目前多项关于偏头痛与脑卒中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偏头痛是脑卒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偏头痛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不稳定心绞痛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高于无偏头痛者。

好发人群

以下几类人群好发该疾病。

  • 有偏头痛家族史的人群。

  • 青春期女性。

  • 患有抑郁、焦虑、哮喘或癫痫的人群。

症状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多呈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常伴有恶心和呕吐,多于儿童或青春期起病,中青年期为发病高峰,发作可分为四期,症状有所差异。

典型症状

偏头痛发作可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但并非所有患者或所有发作均具有上述四期,同一患者可有不同类型的偏头痛发作。

前驱期

头痛发作前患者可有激惹、疲乏、活动少、食欲改变、反复哈欠及颈部发硬等不适症状,但常不被患者重视。

先兆期

头痛发作之前出现的可逆的局灶性脑功能异常症状,可为视觉性、感觉性或语言性。视觉先兆最常见,典型的表现为闪光性暗点,如注视点附近出现“之”字形闪光,并逐渐向周边扩展,随后出现锯齿状暗点,有些患者可能仅有暗点无闪光。其次是感觉先兆,表现为以面部和上肢为主的针刺感、麻木感或蚁行感。先兆也可表现为言语障碍,但不常发生。先兆期通常持续5~30分钟,不超过60分钟。

头痛期

头痛发作时约60%以单侧为主,可左右交替出现,约40%为双侧头痛。头痛多位于颞部,也可位于前额、枕部或枕下部。偏头痛的程度多为中至重度,性质多样但以搏动性最具特点。头痛常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行走、爬楼、咳嗽或打喷嚏等简单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偏头痛发作时,常伴有食欲下降,约2/3的患者伴有恶心,重者呕吐。头痛发作时尚可伴有感知觉增强,表现为对光线、声音和气味敏感,喜欢黑暗、安静的环境。其他较为少见的表现有头晕、体位性低血压、易怒、言语表达困难、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者在发作期会出现由正常的非致痛性刺激所产生的疼痛。

恢复期

头痛在持续4~72小时后可自行缓解,但患者还可有疲乏、易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头皮触痛、欣快、抑郁或其他不适。

并发症

慢性偏头痛

慢性偏头痛是偏头痛的常见并发症。偏头痛每月发作至少15天,且连续超过3个月,并排除药物过量引起的头痛,考虑为慢性偏头痛,其通常由发作性偏头痛发展而来。尽管慢性偏头痛的病程是可逆的,约26%的患者会在慢性化后2年内会进入缓解期,但其危害并不小于发作性偏头痛,甚至较后者更为严重。

偏头痛持续状态

是一种极度失能的偏头痛发作,程度重,持续时间超过72小时。

不伴脑梗死的持续性先兆

罕见,是指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在本次发作中除一种或更多先兆症状持续超过一周,其他情况和以前典型发作相同。发作通常为双侧,而且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

偏头痛性脑梗死

是指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在本次发作中除一种或更多先兆症状持续超过60分钟外,其他皆符合以前的典型发作,不同的是本次发作还出现与先兆症状一致的大脑区域缺血病变,且经由神经影像学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

偏头痛诱发型癫痫

由偏头痛先兆触发的癫痫发作。偏头痛与癫痫是脑部发作性疾病的典型例子,类似偏头痛的头痛常在癫痫发作后产生,有时则是偏头痛发作中或发作后有癫痫发作,称为偏头痛诱发型癫痫。在此亚型中,偏头痛发作符合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癫痫发作则符合癫痫发作诊断标准中的某一类型,并在先兆偏头痛发作期间或发作一小时内发生。

就医

当患者反复发作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引起注意,可能为偏头痛,严重者影响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应积极就医治疗,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就医指征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 反复发作有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伴有恶心和呕吐时。

  • 已确诊为偏头痛,出现头痛性质改变时,应积极就诊。

  • 已确诊为偏头痛,头痛24小时未缓解时。

  • 已确诊为偏头痛,服用药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 出现其它症状时,如肢体麻木、视力改变、口齿不清、语言障碍、偏瘫等症状时。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头痛,或出现其他新的症状时,如口齿不清、视力改变、偏瘫等,及时就诊急诊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发病多久了?

  • 发病前有无饮食、睡眠、运动等相关诱因?

  • 有无加重的因素?(如声光刺激)

  • 家族中有无类似症状者?

  • 头痛性质、程度是什么样的,有无逐渐加重趋势?

  • 有无伴随其它不适?

需要做的检查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辅助检查手段,CT、MRI、脑电图、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及腰椎穿刺等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诊断手段,除非患者已表现出继发性头痛的各种警兆。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主要是排除颅内或系统性感染、结缔组织病、内环境紊乱及遗传代谢性疾病诱发的头痛。

脑电图

偏头痛发作期间,脑电图可有轻度异常。15%的患者可有局灶性慢波,0.2%~9%的患者可见棘波活动,明确的异常脑电活动发生率不高。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偏头痛发作时可以观察到血流速度减慢或增快、血流速度不稳定、血流速度两侧不对称等表现。因偏头痛患者较普通人更容易伴发卵圆孔未闭,TCD发泡实验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

腰椎穿刺

腰椎穿刺主要用于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膜瘤及异常颅压所导致的头痛。

其他

颅脑CT、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均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诊断标准

偏头痛诊断应结合偏头痛发作特点、家族史、临床表现和神经系统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国际头痛协会对不同类型偏头痛诊断做出如下规定:

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符合(2)~(4)特征的发作至少5次。

  • 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 至少有下列中的两项头痛特征:单侧性、搏动性、中或重度头痛,日常活动(如步行或上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会主动避免此类活动。

  • 头痛过程中至少伴有下列一项: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畏声。

  •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诊断标准

符合(2)~(4)特征的发作至少2次。

先兆至少有下列中的1种表现,但没有运动无力症状

  • 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闪光、亮点或亮线)和(或)阴性表现(如视野缺损)。

  • 完全可逆的感觉异常,包括阳性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表现(如麻木)。

  • 完全可逆的言语功能障碍。

至少满足以下2项:

  • 同向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

  • 至少一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接连发生,过程≥5分钟。

  • 每个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

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头痛,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中的(2)~(4)项,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丛集性头痛

又称组胺性头痛,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密集的、短暂的、严重的单侧钻痛。偏头痛并无反复密集的特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区别。丛集性头痛的头痛部位多局限并固定于一侧眼眶部、球后和额颞部。起病突然且无先兆,发病时间固定,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疼痛剧烈,常难以忍受,并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涕、鼻塞,多不伴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头痛时可出现Horner征。

紧张型头痛

又称肌收缩型头痛,头痛部位较弥散,可累及前额、双颞、顶、枕及颈部。头痛性质常呈钝痛,头部压迫感、紧箍感。头痛常呈持续性,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阵发性、搏动性头痛,很少伴有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头颈部有压痛点,按摩后可使头痛缓解。情绪障碍或心理因素可加重头痛症状。偏头痛患者头颈部并无特殊压痛点,由此可以鉴别。

痛性眼肌麻痹

以头痛和眼肌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涉及特发性眼眶和海绵窦的炎性疾病。表现为阵发性眼球后及眶周的顽固性胀痛、刺痛或撕裂样疼痛,伴随动眼、滑车和(或)展神经麻痹,眼肌麻痹可与头痛同时出现或头痛发作后两周内出现,行MRI或活检可发现海绵窦、眶上裂或眼眶内有肉芽肿病变。该病持续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对于急性起病的剧烈头痛除考虑偏头痛外,还要特别警惕。SAH患者出现的头痛多为爆裂样疼痛伴喷射样呕吐,患者头痛难以忍受,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常有脑膜刺激征,可伴精神症状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很少反复发作,睡眠不缓解。头部CT显示大脑沟、裂或池等部位高密度出血征象,或腰椎穿刺显示血性CSF。进行相应影像学检查即可进行鉴别。

脑卒中

出血性卒中多会出现头痛,但是经常伴有局灶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意识水平的变化。偏头痛患者虽有时也会伴有局灶的神经功能障碍,但多为一过性症状,并不持续,偏头痛通常会持续发作,这一点与此并不相同。缺血性卒中也可以出现头痛,但较为少见,神经功能障碍也持续存在。

颞动脉炎中老年人发生颞侧头痛

需警惕颞动脉炎的可能。这时颞动脉触诊可有增粗、变硬,血沉增快。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鼻窦炎引起的头痛症状

可类似偏头痛,因此经常误诊为偏头痛。当伴有恶心和闪光的症状时,支持偏头痛的诊断。而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则支持鼻窦炎。

治疗

偏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分为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另外,自我调节亦是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

治疗周期
该疾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可以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药物治疗

非特异性治疗药物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及布洛芬等。

  • 巴比妥类镇静药和阿片类药物,因巴比妥类和阿片类药物易成瘾,仅适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严重偏头痛患者。

特异性治疗药物

麦角类制剂

为5-HT受体非选择性激动剂,常用药物有麦角胺和双氢麦角胺,可终止偏头痛的急性发作。

曲普坦类药物

可能通过收缩脑血管、抑制周围神经和“三叉神经颈复合体”二级神经元的神经痛觉传递,进而发挥镇痛作用。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偏头痛患者除了进行药物治疗还可以进行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预后

偏头痛目前尚不能治愈,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急性发作期立即服药,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消除伴随症状并恢复日常功能,配合预防治疗可以降低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功能损害。同时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尽量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预后相对较好。

能否治愈

偏头痛目前尚不能治愈,但积极治疗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的频率。

能活多久

偏头痛患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为了防止镇痛药物的滥用,多选择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的预防性药物,在服用的4~8周内复诊,综合评估疗效。

饮食

偏头痛患者的饮食调理属于自我调节的一项措施,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尽量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应避免饮食不规律。

饮食调理
  • 多食用含镁丰富的食物,如核桃、花生等,对缓解偏头痛症状有一定好处。

  • 多食用粗粮、绿叶蔬菜,如小白菜、油麦菜等。

  • 避免过饥、过饱,忌食高脂食物和酒类。

  • 避免食用奶酪、巧克力、熏鱼等激发性食物。

  • 避免饮用过量咖啡,勿食用冰激凌、生乳、柠檬汁、红酒。

护理

偏头痛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患者应了解该病的临床表现以及诱发因素,平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诱发因素,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影响日常的生活与学习。

日常护理
  • 参加宣传教育,充分地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

  • 确立科学的正确的防治观念和目标。

  • 提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找出偏头痛诱因并尽量避免。

  • 平时可以充分利用按摩等非药物干预手段缓解症状。

病情监测

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心悸、烦躁、焦虑及周围血管收缩等,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和肢体缺血性坏死,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上述不适,及时就医。

特殊注意事项

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应用过频会引起药物过量性头痛,因此每周用药不超过2~3天。

预防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流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生是由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的功能缺陷(与遗传有关),加上过多的内外刺激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避免内外刺激而减少偏头痛的发作。

预防措施

避免以下诱发因素可减少偏头痛的发生:

  •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避免紧张、焦虑、烦恼、抑郁等。

  • 避免饮食不规律,或食用奶酪、巧克力、酒等易诱发头痛的食物,避免服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等。

  • 有规律的锻炼有利于减少头痛发作。

  • 避免声光刺激,如强光、闪烁等视觉刺激。

  • 天气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冷风直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医学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9-63.

[2]胡品津,谢灿茂.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13.

[3]竹岛多贺夫.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J].日本医学介绍,2007,28(01):4-6.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