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周围性面瘫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吕志勤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周围性面瘫是由原因不明的颈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以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眼歪斜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一般可见口眼歪斜、闭眼露睛、抬眉、示齿困难等症状。本病有时经休息可以自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遗留后遗症。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Facial palsy
疾病别称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面肌痉挛、面肌挛缩或联带运动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人群、糖尿病患者、酗酒人群
常用药物
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阿昔洛韦
常用检查
肌电图、头部MRI、CT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引起周围性面瘫病因不同分类: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最常见类型,也是临床常说的周围性面瘫,也是本疾病项目讨论内容。

格林巴利综合征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可以是单侧,也可以双侧面部。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查。

脑桥下部的病变引起周围性面瘫

头部核磁检查可以区分。

病因

确切的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周围性面瘫多见。

主要病因
  • 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导致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受到急性病毒感染,发生水肿、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而产生面神经麻痹。

  • 部分患者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膝状神经节炎导致。

诱发因素

休息不好、劳累、血糖高以及受寒、大量饮酒等导致免疫力低都可以诱发周围性面瘫发病。

流行病学

我国每年将至少有335万人患此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略多。

好发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免疫力低以及糖尿病和酗酒的病人更易发病,长时间面部风吹受凉人群也可发生该疾病。

症状

周围性面瘫急性起病,数小时或1~3天症状达到高峰,病初可伴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以单侧发病多见。

典型症状

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垂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其他症状
  • 闭目时眼球转向内上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

  •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流出。

  • 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等。

  • 少数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以及同侧耳后疼痛和耳道内疱疹,称为Hunt现象。

  • 部分患者由于闭目动作减少、迟缓、闭目不全,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出现眼部红肿等症状。

并发症

瘫痪肌的挛缩

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加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若让患者做主动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而健侧面肌收缩正常,患侧眼裂更小。

面肌痉挛

即面瘫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的抽动。

联带运动系

指患者瞬目时即发生患侧上唇轻微颤动,露齿时患侧眼睛不自主闭合,试图闭目时患侧额肌收缩。还有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伴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及汗液分泌等表现。

就医

当患者出现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需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患者表现,结合检查进行诊断。

就医指征

如出现以下情况,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 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 病侧额纹变浅、眼睛闭合无力、鼻唇沟变浅。

  • 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 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流出。

  • 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等。

  • 少数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就诊神经内科。

  • 也有部分患者就诊康复科、皮肤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耳部疼痛等)

  • 既往有无糖尿病、饮酒等其他的病史?

  • 是否自行用药?

需要做的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

检测面神经兴奋阈值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能估计预后。肌电图的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鉴别面神经是暂时性传导障碍,还是永久性失神经支配有帮助。

颅脑影像学检查

如颅脑MRI、颅脑CT检查,对于排除脑桥病变等原因的周围性面瘫有指导意义。

诊断标准

当患者表现为口角斜歪斜、流涎、讲话漏风、吹口哨或发笑时为明显,且CT或核磁检查排除脑桥病变、患者无肢体无力等其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时,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吉兰-巴雷综合征

有肢体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常伴有两侧周围性面瘫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周围性面瘫通常为一侧瘫痪。

菜姆(Lyme)病性面瘫

常由伯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面神经麻痹,一般多有蜱虫叮咬史,伴慢性游走性红斑或关节炎史。可应用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证实,通过检查结果可与周围性面瘫进行鉴别。

继发性面神经麻痹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及麻风

均可累及面神经,但多有原发病的特殊表现,以此可与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后颅窝病变、桥小脑角肿瘤、多发性硬化、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

大多起病较慢,有其他颅神经受损或原发病的特殊表现,以此可与周围性面瘫进行鉴别。

治疗

急性期治疗原则是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防治并发症,恢复期以促使神经功能恢复为主要原则。

治疗周期
患者年龄、面瘫轻重程度以及基础疾病等对预后有很大影响,一般患者2周到2月,少数患者终生遗留后遗症。
药物治疗

急性期治疗

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补充B族维生素、抗病毒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血管源性水肿的作用,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片等。病毒在周围性面瘫的发病中所起的准确作用还不清楚,但对于疱疹病毒引起的面瘫要积极抗病毒治疗,可使用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药物。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可以口服或者肌肉注射。

恢复期治疗

可持续给予B族维生素。

手术治疗
  • 大部分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

  • 部分患者出现面肌痉挛或者永久性面瘫需手术治疗。

  • 若保守治疗3个月后效果不佳,可采用面神经减压术。

  • 对于周围性面瘫长期不愈者可以选用面-舌下神经吻合术、面-副神经吻合术,疗效并不肯定。

其他治疗

急性期

茎乳孔附近行超短波透热、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治疗。

恢复期

采用针灸、碘离子透入疗法等治疗。由于早期针灸治疗可以加重神经水肿,不利于面瘫的恢复。因此,在2周后转入恢复期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针灸治疗。

预后

年轻患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年老者伴有乳突疼痛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情况,预后较差,还会引起后遗症。

能否治愈

转大部分可治愈,少部分留有后遗症。

能活多久

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后,一般不影响寿命。

后遗症

部分患者可能存留面肌痉挛的后遗症。

饮食
饮食调理
  • 忌烟酒,禁止食用太过寒冷、寒凉,或者辛辣刺激类的食物。

  • 尽量少食或忌食肥甘厚腻的食物,忌进食过油或过咸的食物等,建议以清淡饮食为主。

  • 牛奶、鸡蛋,包括鱼类等优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可以适当进食。

  • 存在味觉障碍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食物的冷热、避免进食坚硬食物,细细咀嚼食物,食后清洁口腔。

护理

患者应该注意保暖,避免面部和头颈部着凉,特别是出门时注意佩戴口罩或者是戴帽子,在夏天的时候避免长时间吹冷风。

日常护理
  • 患者遇风、雨、寒冷时,注意头面部保暖,可在耳后予以热敷。

  • 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10~20分左右后进行足底按摩。适当活动,加强身体锻炼,常听轻快音乐,保持心情平和,这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 面瘫患者在生活中应减少光源刺激,如电视、电脑、紫外线等。

  • 面瘫患者应注意功能性锻炼,如抬眉、双眼紧闭、鼓气、张大嘴、努嘴,勿用冷水洗脸。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面瘫以后眼睛闭不上,可以反复点眼药水、眼药膏,并且拿眼罩把眼睛盖起来,以防止眼结膜损伤。

预防
预防措施
  •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平时注意锻炼身体。避免过度劳累,加强体育锻炼。

  • 生活中要避免受凉,避免长时间风吹。

  • 当出现耳后疼痛、一侧面部感觉异常,要警惕周围性面神经炎发生,及早就医。

参考文献

[1]吴江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