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酪氨酸血症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梁芙蓉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酪氨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我国较为少见。酪氨酸代谢选径中各步骤酶的缺陷可导致多种不同表型的疾病,临床表现轻重不同。重症患儿自新生儿期会出现严重肝、肾、神经损害,轻症表现为晚发型肝病或不发病。诊断明确后需给予低酪氨酸、低苯丙氨酸饮食,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若治疗及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就诊科室
儿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tyrosinemia
疾病别称
先天性酪氨酸血症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治疗周期
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呕吐、腹泻、生长迟缓、肝脾肿大、水肿、黄疸

好发人群
有家族性遗传病史者
常用药物
尼替西农、阿维A脂、维生素B6
常用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尿有机酸分析、基因检测
疾病分类

酪氨酸血症根据缺陷酶的不同,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 酪氨酸血症Ⅰ型又称肝肾酪氨酸血症,是由于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缺陷,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琥珀酰丙酮、4-羟基苯乳酸及4-羟基苯丙酮酸等蓄积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肝硬化、肝肿瘤、肾小管功能障碍。

  • 酪氨酸血症Ⅱ型又称Richner-Hanhurt综合征,为酪氨酸氨基转移酶缺陷所致,主要特征为智力低下,眼和皮肤发生损害。

  • 酪氨酸血症Ⅲ型又称Medes病,极为罕见,为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缺陷所致,轻者无症状,重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

病因

酪氨酸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酪氨酸代谢选径中各步骤酶的缺陷可导致多种不同表型的疾病,主要为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缺乏和酪氨酸氨基转移酶缺乏所致,好发于有酪氨酸血症家族性遗传病史者。

主要病因

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缺乏

由于肝、肾组织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缺乏导致马来酰乙酰乙酸、延胡索酰乙酰乙酸以及其旁路代谢产物琥珀酰乙酰和琥珀酰丙酮蓄积,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缺陷时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活性降低造成血中酪氨酸增高,尿中排出大量对羟基苯丙酮酸及其衍生物。患儿体内异常累积的琥珀酰丙酮还会影响卟啉的合成代谢,患儿尿中大量排出ALA,并出现间隙性卟啉病的临床症状。

酪氨酸氨基转移酶缺乏

酶缺陷导致酪氨酸在体内大量累积,由于酪氨酸溶解度很低,在角膜上皮细胞中形成结晶体,导致了细胞中溶酶体受损和细胞功能障碍,产生炎症反应,在上皮细胞中则破坏了细胞的微结构。

流行病学

酪氨酸血症较为罕见,酪氨酸血症I型总患病率约为1/100000~1/120000,我国该病患病率尚不清楚。

好发人群

由于酪氨酸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所以有该病家族性遗传病史者发病率较高。

症状

酪氨酸血症I型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肝肿瘤、肾小管功能障碍。酪氨酸血症Ⅱ型主要表现为眼、皮肤和神经系统症状,故又称为眼、皮肤型酪氨酸血症。

典型症状

酪氨酸血症I型

患者发病年龄自数周至成人期不等,病情急缓、轻重不同。

  • 急性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发病愈早者病情愈重。新生儿期发病者多病情急骤,早期症状像新生儿肝炎,如呕吐、腹泻、腹胀、嗜睡、生长迟缓、肝脾肿大、水肿、黄疸、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常在3~9个月内死于肝功能衰竭。

  • 慢性型患儿通常在1岁后发病,以生长发育迟缓、进行性肝硬化和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常合并低磷血症性佝偻病、糖尿、蛋白尿以及氨基酸尿等为主。一些患儿并发肝肿瘤,一般在10岁以内死亡。

  • 约40%的患者在病程中有末梢神经受累危象发生,在危象发生前常有轻微感染、食欲减退、呕吐等前驱症状,活动减少且易激惹,随即迅速出现严重的疼痛性感觉异常,以双下肢为主,患儿常过度伸展躯干与颈部,如角弓反张状,以减轻疼痛。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异常症状,如血压增高、心动过速、肠麻痹等,约1/3患儿在危象发作时可出现肌张力降低,甚或瘫痪现象。少数患儿可发生呼吸肌麻痹而导致死亡,危象发作约持续1~7天,患儿智能正常,神志清晰。

酪氨酸血症Ⅱ型

患者常在出生后一年内出现眼症状,双眼充血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症状时轻时重。检查可见结合膜炎症改变,角膜中央有树状糜烂,病程久者可见角膜混浊、屈光异常、斜视、青光眼,甚至发生白内障、眼球震颤等。皮肤症状常在周岁以后出现但亦有在出生即出现者,以疼痛性皮肤角化斑为主,多见于掌跖部位,亦可发生在肘踝和足跟等处。可伴有多汗但无色素沉着偶见疼痛,可影响日常活动。半数患儿伴有智力运动落后,少数伴有行为问题、癫痫和小头畸形等异常。

酪氨酸血症Ⅲ型

轻者一般无症状,重者也可出现轻度精神发育落后、痉挛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就医

当患者出现呕吐、腹泻、腹胀、嗜睡、生长迟缓、肝脾肿大、水肿、黄疸等疑似酪氨酸血症的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血常规、血生化、尿有机酸分析、基因检测等检查进行诊断,需注意与引起肝功能障碍或肾损害的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 当患者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眼结合膜炎症、疼痛性皮肤角化斑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酪氨酸血症的患者,若见严重的疼痛性感觉异常,以双下肢为主,患儿常过度伸展躯干与颈部,如角弓反张状,以减轻疼痛等,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肾小管功能损害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肾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呕吐、腹泻、腹胀、嗜睡、水肿、黄疸、双下肢剧烈疼痛等)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是否有相关家族病史?

  • 是否在其他医院进行过治疗?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及生化

血液常规化验可见患者是否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血液化学分析可见患者是否出现肝功能损害,是否出现血清转氨酶异常、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血清甲胎蛋白增高等现象。

血、尿液氨基酸分析

可检查出患者是否出现酪氨酸浓度增高,血液苯丙氨酸、脯氨酸、苏氨酸、鸟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和丙氨酸增高,尿液氨基酸排出量增高等现象。

尿液有机酸分析

可显示患者4-羟基苯丙酮酸、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乙酸的排出量是否增加。

酶学分析

可通过测定肝活检组织、成纤维细胞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活性诊断该病。

基因检测

酪氨酸血症I型的致病基因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定位于人染色体15q23-25,目前已检测到40余种基因突变,其中最常见的是IVS12+5(G>A)。

诊断标准

酪氨酸血症Ⅰ型

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呕吐、腹泻、腹胀、嗜睡、生长迟缓、肝脾肿大、水肿、黄疸等症状。尿液中琥珀酰丙酮定量和酪氨酸浓度增高,肝活检组织、红细胞或淋巴细胞中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活性低下或缺失可作为确诊依据。

酪氨酸血症Ⅱ型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如双眼充血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和血、尿中氨基酸和有机酸检测尿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乙酸的浓度增高,酪氨酸转氨酶缺乏诊断即可成立,通常不必进行肝细胞中TAT的活性检查。

酪氨酸血症Ⅲ型

酪氨酸血症Ⅲ型的临床症状通常不典型,通过尿中氨基酸和有机酸检测显示尿中酪氨酸和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增高可以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肝功能障碍或肾损害的疾病,如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症、婴儿病毒性肝炎、胱氨酸病等,临床症状易与这些疾病混淆。酪氨酸血症通常尿液中琥珀酰丙酮定量和酪氨酸浓度增高,肝活检组织、红细胞或淋巴细胞中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活性低下或缺失,而引起肝功能障碍或肾损害的疾病没有上述表现,以此可相互鉴别。

治疗

由于酪氨酸血症患者多数为急性发病,所以需及时对症治疗。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若病情发展到急性肝衰竭或肝肿瘤,可予肝移植治疗,一般需进行长期治疗。

治疗周期
酪氨酸血症一般需进行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

尼替西农(NTBC)

是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的抑制剂,起效快,多数患者经治疗后血琥珀酰丙酮显著降低。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较少,但可引起血酪氨酸水平增高,少数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皮疹,极少数治疗后可出现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减少。需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浆甲胎蛋白及尼替西农血药浓度,并依据各种检测结果调整用药量。

阿维A脂

阿维A脂可使患者的皮肤病变得到改善。

大剂维生素B6

大剂维生素B作为辅酶可参与物质代谢,早期予以大剂量治疗可能有效。

手术治疗

肝移植治疗后患者的急慢性肝损伤好转,凝血功能明显改善,血浆及尿中琥珀酰丙酮等毒性代谢产物浓度显著降低,可有效控制病情,尤其对发生急性肝衰竭或肝细胞癌的患者,可明显改善其预后。但即便在理想条件下,肝移植后患者仍有10%左右的病死率,且术后需终生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因此,目前肝移植在酪氨酸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指征,仅限于对尼替西农治疗无效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及疑有肝细胞癌患者。

预后

酪氨酸血症通常不能治愈,急性发病者预后不良,常在数月内死亡。慢性型患者中,最终都发展成肝硬化,存活2年以上的患者约有1/3左右并发肝肿瘤。但若治疗及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改善。

能否治愈

酪氨酸血症不能治愈,但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

能活多久

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若治疗及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饮食

酪氨酸血症患儿应给予低酪氨酸、低苯丙氨酸饮食,降低血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水平,减轻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的损伤。

饮食调理

给予低酪氨酸、低苯丙氨酸饮食,如人工合成奶粉或蛋白粉。不能摄入苯丙氨酸含量高的食物,例如鱼、肉、蛋、奶制品等,只能食用低蛋白食物。

护理
日常护理
  • 给予尼替西农治疗者需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浆甲胎蛋白及尼替西农血药浓度,并依据各种检测结果遵医嘱调整用药量。

  • 若患者出现黄疸、双下肢剧烈疼痛等症状需尽快就医。

预防

酪氨酸血症无特别有效的预防方法,应尽早发现和治疗,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孕妇应进行产前诊断,及时发现胎儿是否患有此病,予以相应处理。

早期筛查
  • 测定羊水中的琥珀酰丙酮含量,当羊水琥珀酰丙酮含量大于60nmol/L时即为异常,在第12孕周即可诊断。

  • 测定胎儿肝活检、羊水细胞或绒毛细胞的FAH活力。

预防措施

有家族性遗传病史者,孕妇应行产前诊断,及时发现和处理。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褚福堂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270-2272.

[2]毋盛楠.酪氨酸血症Ⅰ型的诊治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2,39(4):393-396.

[3]黄文亮.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在儿童苯丙酮尿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1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