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口腔黏膜白斑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蒋灿华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口腔黏膜白斑是指仅仅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口腔各部黏膜均可发生,但以颊、舌部最多。在组织病理上的变化,为癌前损害的特征—上皮异常增生,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口腔黏膜白斑是口腔科常见的一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与吸烟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擦不掉的白色斑块,治疗及时预后良好。

就诊科室
口腔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oral leukoplakia
疾病别称
吸烟者白斑、舌鱼鳞病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口腔溃疡、口腔癌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特征性白色斑块

好发人群
吸烟者、不注意口腔卫生者、中老年男性
常用药物
维生素A、维甲酸、鱼肝油
常用检查
实验室检查、脱落细胞检查、甲苯胺蓝染色法
疾病分类

均质型白斑

斑块状白斑

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斑块,质地紧密、界线清楚、大小不等,稍微隆起高于黏膜表面或平伏,也有的高低不平。

皱纸状白斑

多见于口底和舌腹黏膜较薄且较为松弛的部位,损害面积不等,表面高低起伏呈白色皱纸状,基底柔软,除粗糙不适感外,初期无明显自觉症状。

非均质型白斑

颗粒状白斑

口角区颊黏膜多见。损害常呈三角形,损害的色泽为红白间杂,红色区域黏膜表面分布着白色结节或颗粒。

疣状白斑

损害隆起,表面高低不平,伴有乳头状或毛刺状突起,触诊微硬。

溃疡状白斑

以上各型在发生溃疡时则称为溃疡型白斑,溃疡型实质上是癌前损害已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病因

口腔黏膜白斑的主要病因有局部慢性刺激、白色念珠菌感染、糖尿病、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2与叶酸缺乏、口干症等全身性因素等。也常被酒精、梅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所诱发,本病常好发于吸烟者、不注意口腔卫生者、中老年男性等群体。

主要病因

局部慢性刺激

局部刺激因素在本病发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最为常见的刺激就是烟、酒刺激,白斑患者有吸烟习惯的占80%~90%,且发病概率与吸烟、酗酒的经历成正比,抽的越多喝的越多,罹患本病的几率就更大。其他如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牙位不正、咀嚼槟榔及过冷、过热饮食的刺激,也都可引起口腔黏膜白斑病。

全身性因素

如糖尿病、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2与叶酸缺乏、口干症等均与白斑具有密切关系。有人推测白斑是机体对于慢性刺激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引起黏膜角层增厚并且致密,从而保护黏膜下方的组织不被慢性刺激损伤。

感染

一些口腔黏膜白斑的患者,常继发与感染之后或伴发感染,如念珠菌感染、HPV感染、EB病毒感染等。近年研究认为口腔黏膜白斑与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口角是念珠菌性黏膜白斑的好发部位。约半数念珠菌性黏膜白斑有结节样改变,这可能是高达45%的表皮皮损发育不良的原因。

流行病学

口腔黏膜白斑是口腔科较常见的疾病,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多见,近年女性也有增多趋势。本病患病率接近3%,癌变率约为0.19%~19%。

好发人群

吸烟者

白斑患者有吸烟习惯的占80%~90%,且发病部位多与烟的刺激部位相同。

不注意口腔卫生者

口腔易滋生细菌,未及时清洁口腔易引发感染,反复感染带来的慢性刺激也是致病高危因素。

中老年男性

该群体吸烟比例高,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病率可能与吸烟时间的长短呈正比关系。

症状

特征性的白色斑块因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产生不同的分型,如均质型、颗粒型、疣状型、溃疡型。除了典型的白色斑块,口腔也会产生慢性炎症刺激。本病常并发口腔溃疡、口腔癌等病。

典型症状

特征性白色斑块因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产生不同的分型:

均质型

口腔黏膜出现均质性白色或灰白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不光滑,多有粗糙感或有皱褶,但触之柔软,周周口腔黏膜多无异常改变。

颗粒型

非均质性的一种,多发生于口角内侧黏膜,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呈颗粒状突起于黏膜表面,而使黏膜不平整,病损夹杂黏膜充血,私小片状或点状糜烂,患者可有刺痛感。

疣状型

非均质性的一种,白色斑块呈疣状突起,表面粗糙、质地稍硬,多发生于口底、唇部、牙龈等部位。增殖性疣状白斑是疣状白斑的一种亚型,以老年女性多见,进展缓慢,易复发,可影响周围口腔黏膜。

溃疡型

非均质性的一种,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形成,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常有明显的疼痛。

其他症状

口腔慢性炎症

早期强行剥离斑块或反复外伤可引起口腔溃疡,反复溃疡带来口腔慢性炎症。白斑晚期增厚,可发生浅裂口或小溃疡,伴轻微的针刺激感或疼痛感。

并发症

口腔溃疡

强行剥离斑块或反复外伤可引起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甚至可以出现慢性咽炎、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等全身症状。

口腔癌

研究表明,部分黏膜白斑可以转变为恶性肿瘤。当白斑出现浸润、增殖、硬化、发痒及溃烂时,已有恶变可能,表现为说话、吞咽、发声等的异常改变。

就医

当患者发现口腔内出现不明原因的异常白色斑块,影响日常生活,需要及时去医院口腔科就诊。通过实验室病理组织检查,一般可以作出诊断,也可利用脱落细胞检查、甲苯胺蓝染色法等进行辅助检查。但需要注意与口腔扁平苔藓、白色海绵状痣、口腔念珠菌感染等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口腔内出现擦不掉的白色斑块等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口腔出现多个白色斑块时应及时就医。

  • 斑块突然增大、疼痛伴出血或斑块蔓延整个口腔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本病患者应优先考虑去口腔科。

医生询问病情
  • 什么时候发现的白色斑块?

  • 之前有没有出现类似情况?

  • 之前有没有用纸巾擦过?

  • 有没有吸烟史?喜欢嚼槟榔吗?

  •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脱落细胞检查

刮取病变区表面细胞,经过处理后观察细胞内部形态,也有助于诊断。

甲苯胺蓝染色法

将1%甲苯胺蓝液涂布于擦干的病损表面,20秒后用1%的醋酸洗去,深蓝色、色深的部位即为可疑的癌变部位,此处可进一步做组织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将甲苯胺蓝染色法取得的样本,制作成组织病理学标本,通过镜下观察细胞结构,来对白斑的性质类别进行鉴别,以及观察是否存在恶变倾向。口腔黏膜白斑的主要病理表现为上皮增生,伴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颗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伸长变粗,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炎症细胞浸润。

诊断标准

实验室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可见表皮角化过度,少有炎症细胞浸润,未见肿瘤细胞。

鉴别诊断

口腔黏膜白斑需与以下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白色病损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口腔扁平苔藓

亦有与本病类似的灰白色斑,但常排列成细网状花纹状,皮肤表面可见散在的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上皮细胞无不典型增生,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固有层上部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致密带状浸润。

白色海绵状痣

显性遗传,较罕见,好发于婴儿,多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损害为口腔内灰白色平坦而柔软的斑块,除侵犯口腔黏膜外,阴唇、阴道、鼻黏膜及直肠等处亦可受累。无自觉症状,根据患者有无家族史以及临床病史可鉴别两者。

白色角化病

因长期受到理化刺激而引起的黏膜白色角化斑块,临床表现为灰白色或白色的边界不清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不高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平滑、柔软。去除刺激因素后,病损逐渐消失。组织病理表现为上皮过度角化,不伴有上皮异常增生。与本病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白色水肿

临床表现为透明的云雾状灰白色斑片,多见于后牙咬合线部位。组织病理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内水肿、细胞核固缩或消失、空泡性变,该病也是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与口腔黏膜白斑进行鉴别。

迷脂症

多位于颊、唇红部位,为异位的皮脂腺。表面呈淡黄颗粒状,可成簇出现,无自觉症状,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将二者鉴别。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通常有咀嚼槟榔、咀嚼烟草史。临床表现为灰白色条纹,似云雾状,触诊可及条索感,伴有张口受限。组织病理表现为上皮过度不全角化、棘层萎缩、钉突消失。部分理患者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斑下胶原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也是应用病理学检查将二者进行鉴别。

梅毒黏膜斑

是Ⅱ期梅毒的口腔黏膜表现。症状为口腔黏膜凸起的白色斑块,中间凹陷,表面柔软,基底较硬。皮肤可出现过玫瑰斑疹。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快速试验及梅毒螺旋体血凝素试验,可用于确诊,因此通过病理学检查和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将二者进行鉴别。

治疗

口腔黏膜白斑一般经过短期治疗,能取得不错的疗效,临床上常选择维甲酸、维生素A、鱼肝油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对于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或恶变风险高的患者,则需要首选手术,以彻底切除病灶。其他也可以选激光、冷冻等方法消除病灶。

治疗周期
口腔黏膜白斑患者一般进行短期治疗。
药物治疗

维生素A

初服时可能发生头痛、头晕,可酌减剂量,通常在几天后即可适应。常见的副反应有口唇干燥、脱发等,冠心病、肝肾功能异常与高血脂者忌用。

维甲酸

有促进上皮细胞增生、分化、角质溶解等代谢作用。0.2%维甲酸溶液适用于局部涂布,但不适用于伴有充血、糜烂的损害。涂布时先拭干唾液,以最细毛笔蘸少量溶液沿白色区域涂布,慎勿涂在唇红黏膜。

鱼肝油

可长期使用鱼肝油涂擦白斑,但不能用力过重。也可内服鱼肝油或用维生素A,在保守治疗期间应密切随访。

手术治疗

黏膜白斑切除术

外科手术切除目前仍是一种治疗口腔黏膜白斑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虽然少数病例手术后仍有复发,但对一些已有上皮重度异常增生及癌变危险区的白斑最好手术切除。

其他治疗

激光治疗

对于病变面积较小,又位于口腔前部的白斑,可用二氧化碳激光直接照射,通过气化将病变去除。但对于病变较重,又位于口腔后部或其他不便直接照射的白斑,可用对组织穿透力强的Nd-YAG激光,通过光导纤维传输,使病变热凝或气化而去除。

冷冻治疗

用液氮冷冻治疗可以消除口腔黏膜白斑,根据病变范围大小可以1次完成或分次进行。

预后

口腔黏膜白斑患者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后,一般可以达到治愈的标准,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且无明显后遗症出现,但由于此病属于癌前病变,所以患者治疗后每3~6个月需定期复查,谨防恶变,口腔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并不高。

能否治愈

口腔黏膜白斑患者一般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口腔黏膜白斑患者经过及时、正规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对于已恶变患者五年生存率较低。

后遗症

口腔黏膜白斑患者治愈之后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复诊

建议口腔黏膜白斑患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观察病损愈合情况及有无新的病损出现。

饮食
饮食调理

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宜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及坚硬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护理

口腔黏膜白斑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戒烟、戒酒,保持口腔卫生,谨遵医嘱。保持生活规律和心理健康,服药期间注意监测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必要时立即就医,术后的患者也要注意监测伤口的变化。

日常护理
  • 做好卫生宣教,让患者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戒除烟、酒。生活起居有规律,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的刺激性食品。

  • 帮助患者认识病因,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养成进行口腔清洁的良好习惯,指导康复期患者及家属学习口腔护理的知识和方法。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识,减少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 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病损部位变化,及时复查,以便及早发现癌变组织及早处理。

病情监测

药物治疗之后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保持乐观的情绪,配合局部及全身治疗,减少癌变的几率。

特殊注意事项

由于日光可加重维A酸对皮肤的刺激导致维A酸分解,治疗过程应避免日晒或尽量夜晚服用。

预防

口腔黏膜白斑无需进行早期筛查,保持口腔卫生、积极治疗全身疾病,这些措施均能达到不错的预防效果。

预防措施
  • 预防的首要措施是除去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也应去除。

  • 日常生活中保持饮食均衡,保证足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 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如梅毒、糖尿病等,积极控制病情。

  • 中老年男性如发现如出现口腔溃疡、口臭以及牙龈红肿、疼痛等不良症状时,应及时接受治疗,避免口腔炎症进一步发展,诱发口腔黏膜白斑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樊明文.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11:217-218.

[2]周延民,王胜今.金色年华读本.老年口腔保健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01:100-102.

[3]古丽·艾山,崔立丰,郅克谦,etal.口腔黏膜白斑150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038(006):710-711.

[4]王晓航,巴景斌.口腔黏膜白斑患者172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003):294-296.

[5]刘青.口腔黏膜白斑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9):520-52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