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椎间盘源性腰痛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脊柱外科 邓幼文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椎间盘源性腰痛主要是指椎间盘内紊乱如退行性变、纤维环内环破裂、椎间盘炎等因素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慢性下腰痛,属于化学介质引起的椎间盘源性疼痛。部分患者腰痛可放射至臀部,但不再向下肢放射,不引起坐骨神经症状。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就诊科室
骨科、疼痛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疾病别称
椎间盘内紊乱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病理性骨折、腰背部肌肉废用性萎缩
治疗周期
至少三个月
临床症状

腰部顽固性疼痛、臀部或下肢沉重感、抽筋

好发人群
中青年
常用药物
环苯扎林、丙米嗪、阿替米林
常用检查
椎间盘造影、腰椎磁共振、X线片、CT检查
病因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其病因病理与椎间盘破裂、椎间盘内神经分布的异常、椎间盘内化学物质的刺激、椎间盘内机械压力的改变、硬膜外炎症及化学性神经根炎、疼痛产生的神经传导机制受到影响等有关。

主要病因

椎间盘内神经的分布

髓核、软骨板以及纤维环深层没有神经纤维支配。病变椎间盘外层纤维中,神经纤维的密度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并且80%的病变椎间盘内层纤维有神经分布。由于分布在椎间盘的神经末赣大部分是无髓纤维,易感受间质变化而引起疼痛。

椎间盘内化学物质刺激

椎间盘退变或损伤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或退变产物,如一氧化氮、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磷脂酶A等。这些致痛物质漏逸到椎间盘外,作用于相应的窦椎神经末梢感受器后引起该神经支配范围的疼痛,也可使神经组织处于超敏状态,在轻微外来刺激下即可引起疼痛。

椎间盘后纤维环裂隙的出现

椎间盘内层纤维环破裂,纤维环内层的窦椎神经分支受到来自髓核的化学和机械刺激出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纤维环破裂的出现常伴有肉芽组织的侵入及炎性细胞渗出,在椎间盘后方形成自髓核到纤维环外层的伴有裂隙的炎性肉芽组织条带区,随着肉芽组织长入,产生与愈合及生长有关的一些因子,在这些因子作用下引起腰痛。

椎间盘内机械压力的变化

国外学者通过对无退行性变椎间盘标本模拟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引起了显著的终板离心性偏离,从而认为终板本身或骨内压增加可能是疼痛的来源。但椎间盘内机械压力的变化能否单独引起疼痛尚有争议。

髓核组织的免疫性

随着椎间盘老化、退变,髓核中基质溶酶增加,蛋白多糖连接蛋白裂解为高度异质性分子,椎间盘出现裂隙后,这些分子逸出,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椎间盘纤维环因不同原因出现放射性裂隙,血管性肉芽组织和疼痛神经纤维沿着裂隙生长和修复,在此过程中由于多种椎间盘组成成分的改变和其中炎性因子的作用而诱发疼痛。

诱发因素

凡是能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环内环损伤及椎体终板退行性变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本病。本病与长期的腰部劳累、腰部机械性震荡、外伤和吸烟等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

文献报道80%的人在一生中都会发生腰痛,约10%发展成慢性腰痛;临床报道下腰痛在腰痛中最多见,患病率为11.8%~40.0%,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慢性下腰痛的最多见类型,占40%~70%。

好发人群

椎间盘源性腰痛好发于中青年,临床上建筑工人、煤矿工人以及其他重体力劳动者,也可见于运动员,杂技、舞蹈演员,汽车、拖拉机驾驶员多见于年轻的以及既往有腰椎外伤骨折史者。因为这类人群往往有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过度活动或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症状

椎间盘源性腰痛有明显的外伤史,大部分患者有下腰部、臀后部、股前后及大转子等处疼痛,活动后、久坐、久站、咳嗽和打喷嚏等可使疼痛加重,不因休息而减轻,症状反复发作,可达数月以上。

典型症状
  • 患者往往有长期的慢性腰骶部疼痛,久治不愈,久坐久站、弯腰活动、运动后或者在搬重物、打喷嚏,剧烈咳嗽、用力屏气时疼痛可加剧,平卧休息后可好转。

  • 反复发作的腰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和间歇性跛行,反复发作,病程半年以上,经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明显缓解。

并发症

腰背部肌肉废用性萎缩

这种情况常见于因腰部疾病而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因腰部疼痛而长期避免使用肌肉,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

就医

如出现长期的慢性腰骶部疼痛,久治不愈,久坐久站、弯腰活动、运动后或者在搬重物、打喷嚏,剧烈咳嗽、用力屏气时疼痛可加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是否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并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反复腰腿痛,伴有下肢麻木、行走无力、间歇性跛脚行走,应及时就医。

  • 持续腰痛和下肢痛,疼痛多为刺痛,烧灼样痛或刀割样痛,伴有麻胀、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应立即就医。

  • 长期坐位或伸腰、屈腰工作,出现长期慢性腰腿痛,应及时就医。

  • 长期腰腿钝痛,伴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乏力、消瘦等,应及时就医。

  • 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高度怀疑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疼痛科和骨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什么部位感到不适?(如下腰部、下肢膝以下等)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晕厥等)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乏力、头晕、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X线平片

属于腰部疼痛病人的常规检查。—般须摄正位、侧位和左右斜位片,必要时加摄颈部前屈和后伸时的侧位片。但X线平片一般未见异常。

CT检查

可清晰显示椎体前、后缘的骨赘,硬脊膜囊、脊髓、神经根的受压部位和程度,测得椎管前后径和横径,还能了解椎间孔和横突孔有无狭小,椎板有无肥厚等。本病一般无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椎体滑脱。

腰椎磁共振

可清晰显示间盘组织后突,压迫硬脊膜囊和脊髓的情况,以及有无静脉回流受阻、受压,局部脊髓内有无囊性病变等情况。可显示L4~L5或L5~S1髓核T2加权信号通常减低,信号区内可观察到纤维环高信号区,表示纤维环有断裂。

椎间盘造影

椎间盘造影术和造影过程中疼痛诱发阳性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有效的手段,准确的疼痛复制和椎间盘造影后CTD分级2级以上是行融合手术的可靠指征。腰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造影剂由髓核处漏出至纤维环外1/3或硬膜外腔,推注造影剂时诱发疼痛。

诊断标准

虽然仍存在争议,目前认为腰椎间盘造影术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和确定损伤椎间隙水平的唯一方法,MRI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方式。

  • 腰椎间盘造影术的评价包括以下内容:显示腰椎间盘的完整形态;椎间盘内造影剂的压力和(或)容量;注射造影剂引起的主观反应;邻近椎间盘缺乏疼痛反应。

  • MRI检查也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在T2加权纤维环后方出现高信号区被认为有诊断价值。如果 MRI正常且没有纤维环撕裂的征象,则95%可排除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

为椎间盘突出后压迫或刺激神经或相应组织产生腰痛或腰腿痛,一般通过CT或MRI就可得到确诊。不同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椎间盘的突出,其本质在于椎间盘的内部结构紊乱以及纤维环的撕裂,这种病变可以发展到椎间盘突出也可以停滞不前,但却持续地引起腰痛。

腰肌劳损

部分患者的疼痛从臀部开始,逐渐发射至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患者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多为酸痛或胀痛,极少有腿痛。区分两者时,首先要看患者是否有腿痛。腰肌劳损患者通常腰椎棘突间无压痛,而腰背肌局部有压痛,腰肌劳损的压痛点位于腰背部两边的肌肉酸胀性疼痛,甚至是剧烈疼痛,即可进行鉴别。

治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一般先进行保守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椎间盘源性腰痛一般需要进行至少三个月的治疗。
药物治疗

一般先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控制疼痛症状。疼痛严重时,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但不建议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和微创治疗

传统的椎间盘摘除术、髓核化学溶解术、激光间盘消融术、经皮间盘切吸术均不适用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患者。

椎间盘内电热凝髓核消融、纤维环成形术(IDET)

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总有效率接近70%~80%。并发症非常少,椎间隙感染和神经损伤并发症低于1%,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多节段椎间盘退变和椎间盘狭窄的患者疗效可能不满意。

臭氧髓核溶解术

最近国内采用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报道总有效率可达76.6%~81%。

其他方式

包括椎间盘内美蓝注射术、椎体融合术、椎间盘置换术等,疗效较好。

其他治疗

卧床休息

最常用,但应适度使用,卧床1~2天比较合理,卧床休息有利于腰痛的缓解。

锻炼

腰背肌和腹肌等长收缩锻炼有助于减轻局部肌肉痉挛和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游泳和热水浴也有效。

推拿

是腰痛患者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目前推拿疗法的机理不清,对于急性腰痛有效。对于慢性腰痛,不建议长时间使用推拿疗法,应用1~3个月后无效就不应再使用。

针刺疗法

配合其他疗法,有助于腰痛的缓解,对于慢性腰痛有效,单独使用并不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

支具

目的是稳定脊柱和制动,但对于制动效果仍有质疑,副作用是造成腰背肌和腹肌肌力的下降。

预后

椎间盘源性腰痛一般预后良好,经过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可达到根治性效果。

能否治愈

椎间盘源性腰痛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复诊时间不同,具体询问医生建议。

饮食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

饮食调理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粗纤维蔬菜及水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食用粥、汤等。

  • 超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 在手术后,应当限制饮酒。

护理

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护理,患者可以经常按摩腰部来缓解疼痛,病情较轻者可以适当运动腰部、舒展筋骨,也可以配合针灸、热敷、火罐、微波等理疗方式缓解病情。

日常护理
  • 不要长时间瘫坐,以免增加腰椎间盘的压力,加速腰椎间盘的退变,加重盘源性腰痛症状。

  • 避免弯腰搬重物或突然负重,会导致腰椎间盘的压力突然增大,诱发或加重盘源性腰痛症状。

  • 避免长期穿高跟鞋,高跟鞋会让身体的重心过度前移,造成骨盆前倾,使腰椎的前凸增大,增加腰椎间盘的压力,加重盘源性腰痛症状。

  • 避免各类超负荷的运动,如举重等,会造成腰椎间盘的过度挤压,加重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

病情监测

时刻观察病情,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以防止病情恶化。

特殊注意事项
  • 发作期应适当休息,减少运动,避免劳累。

  • 遵医嘱正确服药及治疗,按时到医院复查。

预防

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预防,应注意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不动,保持正常体重,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具有很好的效果。

预防措施
  • 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不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

  • 纠正不正确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可选择带靠背的椅子,身体后方可以垫腰枕,也需避免长期平卧看电视、看书,长期弯腰洗漱、洗衣服等。

  • 平时通过小燕飞、平板支撑等锻炼方法,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路昌,吴春根,顾一峰.中老年人腰痛病因的MRI筛查及统计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02):119-121.
[2]陆丽娟,施建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006):521-523.
[3]阮狄克.椎间盘源性腰痛[J].中华骨科杂志,2007,027(003):161.
[4]彭宝淦.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005):321-326.
[5]杨名胜,吴叶.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05):3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