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 陈凡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心电图连续3次以上室上性期前收缩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性和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有时二者心电图上难以鉴别,则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本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无明显规律,可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心悸,心悸通常突发突止,患者心率可达150~250次/分,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达数秒到数小时;还可出现胸闷、心慌,头晕不适等症状。患者由于长时间心悸,可能导致血压降低,心绞痛、晕厥、心力衰竭等危害,该病可通过药物治疗,亦可通过手术如射频消融术治疗,预后良好。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
疾病别称
阵发性室上速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各脏器缺血、缺氧、阿斯综合征、心绞痛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心悸、胸闷、头晕、焦虑不安

好发人群
风湿性心脏病者、心肌病患者、甲亢病人
常用药物
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
常用检查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经食道心脏调搏术
疾病分类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折返环路位于房室结内,是最常见的类型。该种心动过速是由于房室结内存在快慢两条传导通路。其中快径路传导的速度较快,但是不应期长。慢径路传导的速度慢而不应期短。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电信号在房室结和旁道之间形成折返,就会引发该种类型的心动过速。

病因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最常见的机制是折返,较少见的机制是自律性增高及触发激动。不同类型其病因和机制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心脏自身因素及全身性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

主要病因

心脏自身因素

主要为各种器质性病变,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

全身性因素

包括药物毒性作用、各种原因的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神经与体液调节功能失调。

其他因素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两者张力平衡时心电稳定,而当平衡失调时容易引起心律失常;但心脏以外的器官发生功能或结构病变时,也可导致心律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重度感染、脑卒中等。

诱发因素

感染

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损伤心肌进而致病。

不良习惯

如熬夜、饮酒、疲劳等,可以机体免疫力下降,心率加快,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此外,精神紧张、过度换气等也可诱发本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可以导致机体代谢增加,心率加快,可引起或加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

医源性因素

如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可能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

流行病学

我国暂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美国的年发病率约为0.36%,多发生于女性及年龄大于65岁患者。在对住院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心律失常约占26.8%,其中,心房颤动的比例最高,约35%,其次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分别为28%、11.9%、11.6%,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好发人群

电解质紊乱者

特别是低钾血症,低钾是细胞外钾离子降低,细胞内钾离子向外移动增加,复极速度更快,导致心动过速。

心脏疾病者

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上述疾病会导致局部心肌损害或坏死,引起心脏传导系统出现问题,进而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精神压力大者

如长期焦虑、高强度工作的人群,该类人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容易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心率加快,进而容易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症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心悸、胸闷、头晕,少数患者可出现晕厥、心绞痛等症状。症状轻重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快速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

典型症状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发作呈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症状包括心悸、胸闷、焦虑不安、头晕。

  •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心悸,为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所致。

其他症状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有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休克。

  •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部分患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高频率的心动过速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血压或恶化为心室颤动和猝死。

并发症

各脏器缺血缺氧

心动频率过高,导致心脏舒张期变短,心脏射血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轻者可有头晕,重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肾灌注减少,可引起肾功能下降,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重者可导致肾衰。

阿斯综合征

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由于心率加快,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

心绞痛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由于快速的心跳,导致心肌持续收缩,冠状动脉长期受到压迫,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进而导致心绞痛。

就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心律失常、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青少年、甲亢、低钾血症、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于有疑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心电图、心率变化。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心率超过正常范围且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心律失常,并出现胸闷、头晕、黑朦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若出现晕厥、心绞痛,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晕厥到神经内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心悸是突发突止的还是缓慢发作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胸闷、头晕、黑朦等)

  • 心悸持续多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重要的一项无创性技术检查,应记录12或18导联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通常只能记录当下的异常,对于阵发性心悸患者,通过检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可以更直观的评估心律失常的发作和日常活动及昼夜分布的规律。

食管心电生理检查

将食管电极经过鼻腔送入食管的心房水平,可记录心房和心室电活动,并能进行心房快速起搏或程序电刺激,常用于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如是否存在房室结双径路。还能清晰的识别心房和心室活动,确定房室电活动的关系,鉴别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诊断标准

该病暂无相关诊断标准,主要依靠心电图表现或电生理检查诱发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来确诊,诊断依据如下:

出现典型症状

患者可有心悸,呈突发突止,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亦可表现为头晕、晕厥、胸痛、疲劳等症状,大部分患者主要还是以心悸为主诉。

典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表现

心率150~250次/分,节律规则;QRS波形态与时限正常,但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形态异常;P波为逆行性,与QRS波保持固定关系;起始突然。

心电生理检查

通常对于心电图未捕捉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通过食道调搏诱发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亦可诊断,同时食道调搏可及时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明确病变部位及预后评估有较大优势。

鉴别诊断

室性心动过速

是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人,临床症状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悸、低血压、少尿、气促、心绞痛、晕厥,部分发作后可转为心室颤动,引起心源性晕厥、心脏骤停和猝死。可通过心电图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通常表现为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心室率常为100~250次/分,节律规则或略不规则,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可见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

心房扑动

是介于房速和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病人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变,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病人心室率不快时,通常无症状,心房扑动伴有快速的心室率时,可诱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样也可通过心电图鉴别:心电图通常表现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间距相同有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即F波,频率为250~350次/分,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QRS波形态正常,但出现室内传导差异时,QRS波可增宽、形态异常。

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病因明确,临床上通常能够治愈,主要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治疗周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目前病因明确,需要通过短期治疗即可治愈。
药物治疗

洋地黄类药物

病情较重,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有心力衰竭表现者,首选洋地黄类药物,常用药物如地高辛。低血钾、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或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室性心动过速或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禁用。

β受体阻滞剂

如普蔡洛尔,用葡萄糖溶液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不少于5分钟。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哮喘症及心力衰竭者禁用。

钙离子拮抗剂

维拉帕米,静脉滴注或缓慢注射。不良反应为血压下降,能加重房室传导阻滞,1岁以内婴儿禁用,严禁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钠通道阻滞剂

明显减慢传导速度、抑制旁路传导,有效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不良反应较少见,常用药物有普罗帕酮。

腺苷或三磷酸腺苷

静脉快速注射,起效迅速,对心肌收缩力影响较小。首剂无效,3~5分钟后可加倍剂量,重复应用1~2次。

手术治疗

射频消融术

目前射频消融术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安全、有效,且能根治心动过速,应该优先应用。它是将电极导管通过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脏特定部位,释放的射频电流会引起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一种治疗手段。它适用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并发症通常包括局部血肿、出血、血栓、感染、心肌穿孔等,禁用于出血性疾病或已有血栓形成的房颤患者。

其他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

如果患者的心功能和血压正常,可以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包括:颈动脉窦按摩,注意不要同时按摩双侧颈动脉窦;Valsalva动作,即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咽刺激诱导恶心;将面部浸泡在冰水内。通过以上方法也可终止心动过速的发生,若多次尝试失败,应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

电学治疗

药物疗效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除洋地黄中毒外,可用直流电同步电击转律;条件允许者可经食管心房调搏或经静脉右心房内调搏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预后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目前疾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明确,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早日根治,达到治愈的目的。

能否治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射频消融术治疗后,通常能治愈,预后良好。

能活多久

本病通过积极的药物及手术治疗,能够痊愈,不影响寿命。

复诊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后建议每月复查1次,以后可以每半年或1年复查。

饮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心率维持正常为主,还需避免疲劳,注意休息、丰富饮食等。

饮食调理
  •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忌食生冷的食物及油腻食物,如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蛋黄。

  • 限制饮酒,喝酒会导致心率加快,诱发心动过速。

  • 忌饮用咖啡、浓茶等容易引起心肌收缩性的食物。

  • 可以进食富含营养及维生素的蔬菜或水果,如西红柿、低脂牛奶及其他新鲜瓜果。

护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心率维持在理想水平并保持稳定,还需避免发生相关的并发症,如晕厥、心绞痛等或发生以后能及时处理。

日常护理

遵医嘱服药

了解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运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适当运动能增加免疫力,有助于维持心率。需注意不能剧烈运动,以免导致意外事件。

睡眠姿势

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姿势应采取右侧卧位,双腿屈曲。

病情监测

心率监测

可使用便携式血压计在家进行自我心率监测,主要监测安静时的心率。

特殊注意事项

在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腺苷、维拉帕米等药物时,要注意遵嘱用药,避免自行联合应用多种药物引起心率降低,不可随便停药。

预防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目前病因明确,早期主要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为主,这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早期筛查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筛查的方法

对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高危人群,定期检测心率变化,每年可检查心电图,进一步排除各种引起心悸的心律失常,对于偶发或阵发性的患者,可通过24小时心电图进行监测。

预防措施
  • 通常需要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因,如合理膳食,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及暴饮暴食,烹饪使用植物油,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避免长期大量饮用咖啡、浓茶,同时要注意避免低钾、低镁,摄入过多的盐。

  • 经常运动,使心脏得到良好的锻炼,锻炼心肌收缩能力,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量运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左右。

  •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增加心率,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恢复。

  • 定期检查身体,按时复查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检测生化、电解质等指标,及时纠正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7-212.

[2]柳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4(13):148-150.

[3]招忠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922-1924.

[4]刘文君.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5+3“十三五”规划教材.儿科学.第2版[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1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