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丝虫病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肝病感染科 姚鹏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丝虫病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就诊科室
传染病专科、感染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filariasi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乳糜尿、象皮肿
治疗周期
视病因及病情而定
临床症状

淋巴结肿大、疼痛,畏寒,寒颤,发热

好发人群
一般人群普遍易感
常用药物
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呋喃嘧酮
常用检查
夜间采血涂片检查、成虫检查法、特异DNA探针、快速免疫色谱试验
疾病分类

急性丝虫病

因感染丝虫而引起的急性临床表现,多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精索炎、丝虫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常反复发作。

慢性丝虫病

多为淋巴系统增生、阻塞所引起的症状,往往炎症与阻塞的症状交又或同时出现,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淋巴管曲张、鞘膜腔积液、乳糜尿、淋巴水肿等。

病因

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及传染期幼虫引起,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疾病。

主要病因

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幼虫和成虫代谢产物及雌虫子宫排泄物,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急性期的丝虫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由于淋巴系统炎症反复发作,则导致慢性期淋巴管阻塞症状、淋巴管曲张、乳糜尿、象皮肿等。

流行病学

斑氏丝虫病分布极广,但主要在亚洲,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在我国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贵州、四川、广东及广西均有本病。除山东、广东、台湾仅为斑氏丝虫病流行,其它省(市、自治区)两者兼有。解放后,由于开展普查普治工作,本病感染率显著下降。

  • 带微丝蚴的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 我国只有班克鲁夫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马来丝虫)。本病由吸血昆虫传播。

  • 传播途径为通过雌蚊叮咬传播。斑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马来丝虫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

  • 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0~25岁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1岁以下者极少,病后免疫力低,常反复感染。

传播途径

丝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症状

丝虫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约半数感染者无症状而血中有微丝蚴存在,潜伏期为4个月~1年不等。感染后血中有微丝蚴而无症状者占半数。马来丝虫病以四肢淋巴结或淋巴管炎和象皮肿最为多见,班氏丝虫病腹部症状及精索、附睾、阴囊等的炎症和结节较为多见。

典型症状

急性期

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呈不定时周期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患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而淋巴管炎一般都伴有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痛疼并有压痛,持续3~5天后自行消失。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淋巴管炎以下肢为多,常一侧发生,也可两腿同时或先后发生,其症状是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自上而下蔓延发展,称为“离心性淋巴管炎”。炎症波及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发亮,有灼热烧感及压痛,类似丹毒,称“丹毒样性皮炎”俗称流火,持续2~3天消退。

丝虫热

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持续2~7天消退。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显露,出现腹痛者多系腹膜后淋巴结炎所致。

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主要见于斑氏丝虫病。患者自觉由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可向大腿内侧放射。睾丸及附睾肿大,阴囊红肿、压痛,一侧或两侧精索可摸及一个或数个结节性肿块,有压痛,炎症消退后缩小、变硬,可伴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即肺型丝虫病,系发育移行的未成熟幼虫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表现畏寒、发热、咳嗽、哮喘、肺部有炎症阴影,痰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中微丝蚴多阴性。少数尚可出现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慢性期

由淋巴系统增生和阻塞引起,多数病例炎症和阻塞性病变常交叉重迭出现。

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淋巴结肿大是由于炎症及淋巴结内淋巴窦扩张所致,且常伴淋巴结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见于一侧或两侧腹股沟和股部,局部呈囊性肿块,中央发硬,穿刺可抽出淋巴液,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易误诊为疝。淋巴管曲张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精索淋巴管曲张可互相粘连成条索状,易与精索静脉曲张混淆。阴囊淋巴管曲张可与阴囊淋巴肿同时存在。

阴囊淋巴肿

由于腹股沟表浅淋巴结和淋巴管阻塞,致阴囊肿大、表皮增厚似桔柑皮状,可见有透明或乳白色小水泡,破裂后有淋巴渗出或乳糜液渗出,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膜腔积液

多见于斑氏丝虫病,可发生一侧或两侧。轻者无明显症状,积液多时阴囊体积增大,呈卵圆形,皮肤皱褶消失,透光试验阳性,穿刺液离心沉淀可找到微丝蚴。

乳糜尿

为斑氏丝虫病常见症状,乳糜尿病人淋巴管破裂部位多在肾孟及输尿管。临床呈间歇性发作,隔数周、数月或数年再发,发作前可无症状或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痛股沟处疼痛,继之出现乳糜尿。乳糜尿易凝固,可堵塞尿道,致排尿困难,甚或出现肾绞痛。把乳糜尿置于玻璃杯中可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液体,混有小凝块;下层含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白细胞等,呈粉红色沉淀物,有时能找到微丝蚴。

象皮肿

见于马来及斑氏丝虫病晚期,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常发生于下肢,少数见于阴囊、阴茎、阴唇、上肢和乳房。开始呈凹限性坚实性水肿,久之皮肤变粗、增厚、皮皱加深,皮肤上有苔藓样变、疠状突起等变化,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此时仅5%患者血中查到微丝蚴。

就医

在丝虫病流行区,如患者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反复性发热的症状,应考虑感染丝虫病的可能,应及时就诊。

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 不定时周期性发作的腹股沟和腹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 急性发作性发热,伴有畏寒、寒战,体温多为38℃~39℃,伴淋巴系统炎症和短暂性局部水肿。

  • 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就诊科室

可到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诊或综合医院感染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来自哪个地区,该地区是否有其他人出现同样症状?

  • 发病有多久了,有无蚊虫叮咬史?

  • 主要表现有哪些,有没有加重或减轻?

  • 是否接受过相应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

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在(10~20)×10^9/L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占白细胞总数的20%以上,若继发感染,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帮助诊断疾病。

病原学检查

微丝蚴检查

微丝蚴血液中找到微丝蚴是诊断早期丝虫病唯一可靠的方法。自夜10时至次晨2时阳性率最高,具体方法如下:

  • 厚血片法:取耳垂血三大滴置于洁净的玻片上,制成厚薄均匀的厚血片,干后溶血,染色镜检。

  • 鲜血片法:取耳垂血一大滴(约20μL)置玻片上,或加一滴水溶血稀释,加盖玻片在低倍镜下找微丝蚴。方法简单,但阳性检出率低。

  • 浓集法:自静脉采血1~3ml注入含抗凝剂的试管内,加蒸馏水10ml溶血后摇匀,离心沉淀,取其沉渣镜检。此法阳性率高。

各种体液检查微丝蚴

可在鞘膜积液、淋巴液、乳糜尿、乳糜腹水、乳糜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骨髓等标本中检查微丝蚴。

免疫学检查

包括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但因为与其他线虫存在交叉反应,特异性不高,临床不常应用。

分子生物学检测

近年来应用PCR方法及DNA杂交试验等技术诊断丝虫病,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淋巴管造影

常显示输入淋巴管扩张和输出淋巴管狭小,淋巴结实质缺损显影,对于淋巴管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诊断标准

微丝蚴血症

诊断依据:传播季节流行区居住史以及血液检查微丝蚴阳性。

急性丝虫病

诊断依据:传播季节流行区居住史、有非细菌感染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或快速免疫色谱试验检测班氏丝虫抗原阳性或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抗体阳性。

慢性丝虫病

诊断依据:长期流行区居住史,有符合丝虫病发病特点和规律的淋巴水肿、象皮肿、鞘膜积液或乳糜尿等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或兼有非细菌感染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表现;或快速免疫色谱试验检测班氏丝虫抗原阳性或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抗体阳性。

鉴别诊断

细菌感染

丝虫病所致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应与细菌感染鉴别。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炎中毒症状较重,局部疼痛和压痛明显,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结核性附睾炎

丝虫性附睾炎、鞘膜积液应与结核性附睾炎鉴别。结核性附睾炎不痛,少有反复发作。丝虫性附睾炎、鞘膜积液在血液和组织中找到微丝蚴即可鉴别。

腹股沟疝

丝虫病晚期出现的腹股沟肿块应与腹股沟疝鉴别。腹股沟疝有消化道表现,如消化不良、便秘等。

治疗

丝虫病的治疗以针对微丝蚴和丝虫以药物治疗为主,并且需要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治疗。同时在流行区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和消灭蚊虫,加强个人防护。

治疗周期
视病因及病情而定。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治疗。

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可以口服泼尼松、保泰松、阿司匹林,使用2天~3天。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乳糜尿

注意休息,避免体力劳动,多饮开水,多食淡菜,发作期限制脂肪及高蛋白饮食。必要时可用1%硝酸银或12.5%碘化钠溶液进行肾盂冲洗,或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对乳糜血尿者,可酌情用止血药。

淋巴水肿

注意局部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发生,可采用辐射热或微波热疗法,必要时可选择外科手术。下肢严重的象皮肿可进行皮肤移植术,阴囊象皮肿可进行整形术。

药物治疗

乙胺嗪

乙胺嗪为首选药物,对微丝蚴有杀灭作用,对马来微丝蚴的疗效优于班氏微丝蚴。乙胺嗪使用剂量和疗程取决于丝虫种类、患者自身情况以及感染程度。短程疗法适用于马来丝虫病患者;中程疗法常用于班氏丝虫病。间歇疗法法的阴转率高,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小。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时性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及时进行抗过敏治疗。流行区居民食用乙胺嗪药盐,药盐为每千克食盐加3g乙胺嗪,食用6个月,有一定治疗效果。乙胺嗪本身毒性反应低,主要是因药物杀灭大量微丝蚴引起的过敏反应,可发生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如畏寒、发热、皮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及局部反应如淋巴管炎、淋巴结炎、附睾炎及皮下结节等。但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患者;妊娠3个月内或8个月以上、月经期妇女应缓用或禁用。

伊维菌素

伊维菌素对微丝蚴的治疗效果同乙胺嗪,但不良反应更小。最近发现伊维菌素具有杀成虫效果,适用于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

呋喃嘧酮

对班氏丝虫微丝蚴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不良反应与乙胺嗪相似。

多西环素

可抑制班氏微丝蚴产生达14个月,但并不能清除成虫。

阿苯达唑

多与乙胺嗪和伊维菌素联用。

手术治疗

本病多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丝虫病早期一般不危及生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晚期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影响比较大,容易合并感染而危及生命,预后相对较差。

能否治愈

丝虫病一般能治愈,经彻底治疗后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体征,以实验室检查无微丝蚴即为治愈。

能活多久

丝虫病经过规范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饮食

丝虫病患者日常饮食多清淡、多喝水,少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饮食调理
  • 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

  • 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姜、桂皮、胡椒、花椒。

  • 忌吃油腻的食物,如猪油、羊油、牛油。

  • 忌吃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螺丝肉、粽子、糯米饭。

护理

丝虫病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疼痛等症状,正确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控制疾病进展,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日常护理
  • 患者要注意休息,适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 注意对饮食的控制,加强营养摄入,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加速机体的康复。

  • 注意肿胀淋巴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 注意相关药物的使用剂量、疗程、禁忌情况,提高服药依从性,规范治疗。

  • 乳糜尿患者发作期间卧床休息,避免负重和重体力活,坚持低脂饮食。

特殊注意事项

确诊丝虫病后应注意避免蚊虫叮咬,以免传染给他人。

预防

丝虫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蚊虫防治、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减少蚊虫叮咬,切断传播途径进行预防。

早期筛查

在丝虫病流行区的人群,需要定期普查,进行病原学检査、血清学检测和蚊媒监测,以提高淋巴丝虫病的防治效果。

预防措施
  • 加强个人防护,提高卫生意识,切断丝虫病的传播途径。

  • 原阳性患者注意复查、复治,直至转阴为止。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00-3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丝虫病诊断标准(2006年版)[J].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