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本词条由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 陈大春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是一种在同一次疾病发作期内同时满足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诊断要求的发作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症状和心境障碍症状可以同时出现或相隔几天出现。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形式障碍及被动体验等)与典型的抑郁发作(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或躁狂发作(如情绪高涨、躯体和精神活动的增加)或混合发作相伴出现。精神运动性障碍,包括紧张症症状群也可出现,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一个月。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schizo affective disorder,SAP
疾病别称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有遗传因素的影响
并发疾病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幻觉、妄想、情感高涨、心境低落交替出现

好发人群
青壮年女性、有家族史者、病前个性有明显缺陷者
常用药物
丙戊酸盐、碳酸锂、奥氮平、氯氮平
常用检查
颅脑CT、磁共振检查、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心理测查、甲状腺功能
疾病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ICD-11)将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分为三型: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躁狂症状均突出。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抑郁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抑郁性症状均突出。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混合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混合型双相障碍同时存在。

病因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不明。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有分裂症、躁郁症家族史者,病前个性有明显缺陷者。应激事件如亲人丧失、婚姻关系不良、失业、甚至严重躯体疾病均有诱发疾病发生的可能。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均发现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或心境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究竟哪些基因参与了疾病的发生以及基因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对于这类问题,至今尚无一致性结论。

神经生化因素

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了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有关,证据主要来源于精神药理学研究资料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如5-羟色胺假说、去甲肾上腺素假说、多巴胺假说等。

心理社会因素

尽管不少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及心境障碍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决定性因素。目前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可以促发疾病的发生,但常难以左右其最终病程及结局。常见的心理社会因素有文化、职业、社会阶层、移民、孕期饥饿、社会隔离与心理社会应激事件。

诱发因素

应激性事件

如亲人丧失、婚姻关系不良、失业、甚至严重躯体疾病均有诱发疾病发生的可能。

流行病学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终身患病率可能为0.5%~0.8%。由于不同研究所使用的诊断标准不同以及诊断概念的变化,这个数据也是估计。从性别上来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男女患病率类似,抑郁型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抑郁型在年长者中较年轻者常见,而躁狂型则相反。与精神分裂症类似,女性发病年龄晚于男性。男性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患者更常出现反社会行为,情感平淡或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好发人群
  • 青壮年女性。

  • 有分裂症、躁郁症家族史者。

  • 病前个性有明显缺陷者。

症状

近来的研究提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有些是有明显情感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有些是有明显精神分裂症状的心境障碍,还有一部分可能属于有独特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因此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患者临床特征是既有明显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又有精神分裂样症状,两类症状在同一次发病中同时出现。

典型症状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躁狂症状均突出。心境异常的形式通常为情绪高涨,伴自我评价增高和夸大;有时以兴奋或易激惹更明显,且伴攻击性行为和被害观念。上述两种情况均存在精力旺盛、活动过多、注意力集中受损以及正常的社会约束力丧失。可存在关系、夸大或被害妄想,但需要其他更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方能确立诊断,例如,患者可能坚持认为他们的思维正被广播或正被干扰、异己的力量正试图控制自己,或诉说听到各种不同的说话声,或表露出不仅仅为夸大或被害内容的古怪妄想性观念。此型患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明显,虽常有广泛的行为紊乱,但一般在数周内可完全缓解。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抑郁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抑郁性症状均突出。抑郁心境表现为某些特征性抑郁症状或行为异常,如迟滞、失眠、无精力、食欲或体重下降、正常兴趣减少、注意力集中受损、内疚、无望感及自杀观念或行为。同时或在同一次发作中,存在其他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奇怪的妄想、第三人称幻听及各种被动体验等。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如躁狂型鲜明和生动,但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而且预后较差。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混合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混合型双相障碍同时存在。由于诊断概念和诊断标准的不确定性,此病的长期病程和预后难以确定。根据诊断标准的定义,此病可以表现为心境障碍类似的发作性病程,也可以表现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样病程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如精神分裂症症状出现的增加则提示较差的预后。结局的好坏与患者占优势的症状有关,情感症状占优势者预后好于分裂症状占优势者。一项为期八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此病预后与精神分裂症更为类似而比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要差。

就医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前驱期症状改变。因此,对患者做到早期识别、早诊断及干预对于控制精神症状及改善预后尤其重要。患者优先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就诊。本病要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病性障、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等相鉴别诊断。

就医指征

如果患者近期有精神创伤性事件或者不明原因出现以下改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 情绪改变,如抑郁、焦虑、易激惹等。

  • 行为改变,如冲动、兴趣丧失或突然产生。

  • 认知改变,产生了古怪的想法和念头。

  • 躯体改变,睡眠及饮食改变、躯体不适等。

若出现极端行为,如有伤害自己及伤害他人的行为,应立即就诊,以兔出现生命危险。

就诊科室

患者优先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突然出现还是隐匿出现?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疑心、幻觉、行为异常、情绪异常等)

  • 对自身疾病有无认识?是否自愿就医?

  • 既往发作及用药情况?

  • 有无酒精及药物滥用情况?

  • 既往躯体情况?直系家属中有无类似病患?

需要做的检查

颅脑CT或磁共振检查

排除是否为脑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精神异常。

心理测查

明确患者的人格类型、情绪状态及认知功能受损情况。

实验室检查

甲状腺功能检查

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的精神疾病。

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

了解患者的基本躯体情况,有助于指导用药。

诊断标准
  •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典型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或只差几天出现。

  • 反复发作,通常可完全缓解,仅少数残留缺损症状。

  • 发作既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也符合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

  •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也常伴有情感症状,尤其是抑郁症状,但两者的心境发作期所占病程的比例不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心境发作在精神病性症状活跃期,持续时间较长,占总病期大部分时间。精神分裂症的心境发作以抑郁发作常见,多在前驱期及残留期,持续的时间较短。此外,两者情感发作的严重程度不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心境发作较重,精神分裂症的心境发作多为抑郁发作。

心境障碍

鉴别点主要在于情感症状持续的时间。两者的精神病性症状都可以从疾病开始持续到疾病恢复前,但情感症状持续的时间明显不同。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病性障

病史、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鉴别。

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

服药史、体格检查,尤其是实验室检查测到患者体液中的药物,有助于这两种疾病的鉴别。

治疗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为发作性疾病,容易复发。首次发作患者可在维持治疗两年后停药观察,发作两次或两次以上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治疗。一般采用抗躁狂药物或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合用,可取得较好疗效。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用电休克治疗(ECT)。

治疗周期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为发作性疾病,容易复发。首次发作患者可在维持治疗两年后停药观察,发作两次或两次以上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治疗。
药物治疗

心境稳定剂

锂盐

锂盐可和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用于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的急性期治疗,并且锂盐可用于维持治疗及预防分裂躁狂型或双相型复发。用于维持治疗时,血锂浓度一般应维持在0.60mmol/L左右。接受长期锂盐治疗的病人应注意液体和食盐的摄入,定期检测血锂水平、肾和甲状腺功能。此外,锂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妊娠头3个月要慎用。

丙戊酸钠、卡马西平

部分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病人及难治病例的治疗除抗精神病药物和锂盐外,可考虑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单独或合并使用。合并用药要注意药物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作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控制高度兴奋的病人,并且和锂盐合用效果比单独使用效果好。但锥体外系副作用在联合使用时有所增加。有资料提示,氟哌啶醇和锂盐合用,血锂浓度上升,导致明显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氟哌啶醇和卡马西平合用时,氟哌啶醇的血浆浓度下降50%左右,出现严重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副作用,可能是通过卡马西平本身代谢特点,通过肝脏酶系统降低血内氟哌啶醇的浓度,而丙戊酸钠不影响通过肝代谢的药物。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为了较迅速地控制兴奋,改善患者的分裂症状,有人提出氯氮平是一个可供选择的药物。此外,如利培酮、奥氮平也可试用。

抗抑郁药物

如阿米替林、多塞平,在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抑郁型的急性期治疗中可和抗精神病药联合使用,但由于合用时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等)明显而限制了使用。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对生活的认知,建立新的、适度的生活目标,改善情感体验。但在躁狂发作期间心理咨询效果有限,需要先借助药物去除症状之后再进行。

其他治疗

电休克治疗(MECT)

是一种对急性情感性躁狂有效的手段,当需要有快速反应时(危险处境)以及其他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分裂情感性躁狂的控制速度不如躁狂症,缓解程度亦不如躁狂症完全。

预后

本病预后欠佳,但有研究显示本病预后较精神分裂症好,较情感性精神病差。慢性化是本病预后的指征,不论是分裂躁狂型或分裂抑郁型。有资料指出预后不良的指征,病前适应能力差,青少年时期适应能力差,成年社会适应能力差,慢性化病程,以及临床相中以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为主。

能否治愈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为反复发作性疾病,症状缓解后社会功能恢复良好,但彻底治愈率较低。

能活多久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后遗症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反复发作会影响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

复诊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治疗初期患者一般2周左右应至精神科门诊复诊,维持治疗期可1~3个月复诊检查血常规、心电图、生化全项等。

饮食
饮食调理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患者饮食一般无禁忌,但在服药期间应戒烟酒,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护理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护理以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宣教,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帮助患者保留全部或部分社会功能为主。

日常护理
  • 口服用药,了解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及心境稳定剂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 家属要了解疾病的性质、诊断和预后的不确定性,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 社会支持,家庭及社会技能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对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定期监测药物浓度、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心理需求,除确保真诚的支持与关怀贯穿始终外,家人还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走出生活的阴霾。

  • 消除患者的抵制、阻抗心理,让患者确信自己能够被理解,并相信通过心理干预能够获得帮助,减少心理压力。

  • 就医时避开会让患者产生压迫感,消除患者心理上的疑虑,而且还要防止患者出现自杀自伤等行为。

  • 要帮助患者恢复接受和表达情感的能力,确保顺利回归社会,从生活方面训练患者的独立自理能力。

特殊注意事项

如患者有攻击暴力风险或自杀风险,注意监护患者行为。

预防

由于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因不明,暂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

早期筛查

本病是心理疾病,暂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

预防措施
  • 培养自己乐观、开朗、灵活、襟怀宽广、善于社交、兴趣广泛、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良好心理特征,同时克服孤僻、懦弱、胆小、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想入非非等不良心理。

  • 培养缓解自己情绪的方法,学会表达不愉快的情绪。当遇到应激性事件时,如果自己没办法排解调节,应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郝伟,陆林主编.精神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2:260.

[2]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第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