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放线菌病

本词条由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 路东升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是由各种放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病,引起化脓性和肉芽肿性炎症,特别是因化脓、脓肿形成、组织纤维化和引流窦道而致局部肿胀。感染最常发生在口腔和面颈部,但其实可见于人体任何部位。其他常见部位如胸部、腹盆部、中枢神经系统等,肌肉骨骼和播散性病变也偶见。

就诊科室
口腔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ctinomycosIs
疾病别称
大颌病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脑水肿、多发性脓肿
治疗周期
6~12个月
临床症状

水肿、无痛性皮下肿块、皮肤表面呈暗红或紫红色、皮肤表面高低不平

好发人群
不注意口腔卫生且口腔黏膜有破损的人群、有营养不良或免疫抑制的人群、 经外科手术及肿瘤或放射性损伤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的人群、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良的人群
常用药物
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
常用检查
血常规、组织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
病因

本病主要由放线属的放线菌牛型放线菌、以色列放线菌以及龋齿放线菌等所引起。放线菌为厌氧菌或微氧菌,是人体中的一种正常菌丛, 特别是在口腔中常可见到。若有外伤、外科手术后,也可能发生感染。

主要病因

肺部放线菌病

一般在口咽或胃肠道分泌物吸入后发生。

腹腔放线菌病感染

常发生在黏膜完整性受至破坏后,如手术、阑尾炎、憩室炎、外伤、异物等。

女子生殖道放线菌病

与宫内避孕器的应用有关。

口腔和面颈部放线菌病

通常和龋齿拔牙、牙龈炎和牙龈外伤有关,也与恒牙感染、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或乳突炎、糖尿病、免疫抑制、营养不良和外科手术、肿瘤或放射性损伤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相关。

诱发因素

糖皮质激素应用、免疫抑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因素均会出现免疫异常,诱发机体定植菌放线菌的致病。

流行病学

放线菌是口腔、胃肠道、支气管和女性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尚未发现在外界环境如土壤或稻草中存在,也没有证实致病性放线菌有人到人的传播。各年龄组都可以发生感染,但在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很罕见,患者以中年居多。多数病例分析中,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3:1。

好发人群
  • 不注意口腔卫生且口腔黏膜有破损的人群。

  • 有营养不良、免疫抑制的人群。

  • 经外科手术、肿瘤或放射性损伤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的人群。

  • 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良的人群。

症状

放线菌感染的临床症状根据受感染的器官而异,病变一部分可以愈合及纤维化,形成纤维性结节;而另一部分则可以发生新鲜病变,并不断扩大,常年不愈。由于病变的不断扩展,且向远处扩散,常产生类似于肿瘤性结节及肿瘤扩散的现象,此时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

典型症状

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依部位而各有不同。

颈面型放线菌病

最常见,好发于颈面交界处及下颌角、牙槽嵴;初发为局部轻度水肿和疼痛或无痛性皮下肿块,逐渐变硬、增大,继而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出现窦道,排出物中可见淡黄色“硫磺颗粒”,脓肿周围可形成肉芽肿。

皮肤型放线菌病

皮肤正常结构破坏易造成感染,局部皮下结节,后软化、破溃,形成窦道,排出物中可见“硫磺颗粒”。

胸部型放线菌病

从口腔吸入,也可从其他部位播散感染,多见肺门和肺底,为急、慢性肺部炎症,感染波及胸壁后,穿透出现窦道,可见含“硫磺颗粒”排出物。

腹型放线菌病

最常见为肠道感染,好发回盲部,表现类似急性、亚急性、慢性阑尾炎,继而出现不规则肿块,与腹璧粘连,穿破形成窦道,排出脓液中可见“硫磺颗粒”。

脑型放线菌病

较少见,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脑部感染类似。局限性脑脓肿型,临床表现为占位性病变体征;弥漫型,出现脑膜炎,类似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体征。

并发症

多发性脓肿

本病属感染性疾病,放线菌感染易形成多个脓性肿块,形成多发性脓肿。

脑水肿

本病累及中枢系统时易引发脑膜炎,长时间的炎症侵袭可对中枢系统形成损伤,可造成脑水肿、脑软化,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就医

本病患者前来就医时往往皮肤窦道已经形成,流出特征性的含有硫黄颗粒的淡黄脓液,此时再来就医往往已有并发其他细菌感染,易导致病程迁延不愈。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任何疾病患者的预后都非常重要。故应在症状早期,自觉不适但还未形成脓肿和窦道时及时就诊。

就医指征
  • 出现不规则发热、咳嗽、咳痰、胸痛,但无咳血者,应及时就医。

  • 四肢、躯干的局部皮肤形成皮下结节,破溃形成窦道者,应立即就医。

  • 女性出现腹痛,并发现有进行性增大的腹部肿块者,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常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分别选择去口腔科、消化内科、皮肤科、呼吸内科、妇科就诊,在排除了其他器质性疾病后,转诊到感染科行下一步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
  • 有何症状,症状持续多久?

  • 平时有无天天刷牙,有无口腔黏膜破损?

  • 既往还有何病史?

  • 有无家族史?

  •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需要做的检查

直镜检查

通过对病灶中排出的硫黄颗粒的直接镜检可初步作出诊断。

脓液或活检组织样本培养

比较困难,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放线菌。

血常规

用以明确患者是否白细胞上升。

组织病理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多发性脓肿、窦道、肉芽增生和纤维样变。

影像学检查

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酌情进行。

诊断标准

临床上表现为面颈部硬性肿块无法确定为肿瘤者、持续肺部慢性感染或肺脓肿、胸腔积液疗效不理想,腹部硬性包块或术后切口形成痿管者,均应考虑放线菌病。需仔细反复地从引流物中查找硫黄颗粒,并通过组织病理确诊,病理活检检查见放射状菌丝体亦可确诊。

治疗

通常对临床所有类型的放线菌病都推荐长期抗菌药物治疗6~12个月,以预防复发。如果有脓肿存在,应给予充分引流。任何放线菌所致感染,青霉素都是首选药物,大剂量长期治疗,备用一线药物还有四环素、红霉素等。

治疗周期
因本病易复发,需长期持续治疗约6~12个月。
药物治疗
  • 青霉素为首选药,用量和疗程依病情轻重而定。为促进青霉素渗入病灶处,可加用碘化钾溶液口服。

  • 为加强青霉素的疗效,亦可与磺胺药并用。

  • 当青霉素过敏、无效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时,可选用红霉素或四环素,其他如链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

手术治疗

所有浅部病灶及窦道脓肿等均应切除或切开引流,肋骨、肺部病灶尽可能清除彻底,严重时可行肺叶切除。

其他治疗

支持疗法

对于严重、泛发感染的患者,应注意补充营养,并适当应用免疫调节剂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X线照射疗法

颈面部浅在的放线菌病病灶可用X线局部照射辅助治疗。

预后

放线菌病诊治的关键在于早期明确诊断,及早正规治疗,可改善预后,现有抗生素已使各型放线菌病的预后大为改善。现在治愈率都很高,畸形和死亡都很少见。

能否治愈

本病能治愈,可通过长期服用抗生素来消灭致病的放线菌。

能活多久

本病治疗得当,不影响患者寿命。现有抗生素已使治愈率得到大大提高,畸形和死亡都很少见。

复诊

每月复查一次血常规及肝肾功,以监测感染进展,及长期用药有无引起肝肾功的损伤。

饮食
饮食调理

放线菌病饮食方面并无特殊注意事项,合理膳食尽量清淡,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即可。

护理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注意口腔卫生,同时应注意保护口腔黏膜,如有口腔溃疡及时治疗,注意尽量保持皮损周围皮肤清洁。

日常护理
  • 注意口腔卫生,每日早晚两次刷牙,吃完甜食后再刷牙,避免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发生。

  •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 如有因为其他疾病而手术,注意术后保护好切口,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

  • 同时应注意保护口腔黏膜,避免进食烫伤及被硬脆食物戳破,如有口腔溃疡及时治疗。

病情监测

本病需要长期大剂量服用抗生素,故每月应行一次血常规及肝肾功检查,以追踪疾病恢复情况及药物有无造成肝肾功损伤。

心理护理

本病易累及皮肤,影响皮肤美观,且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故易引发患者焦虑。家属应开导患者,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应尽量保持皮损周围皮肤清洁,给患者选用轻柔的衣料减少摩擦,以防护并发其他细菌感染。

预防

放线菌病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是定植于口腔的放线菌在口腔黏膜破损时,出现机会致病。故预防应做到保持口腔清洁,按时刷牙,不食过烫食物,以保护口腔黏膜完整。同时应积极加强日常锻炼,增强体质。

早期筛查

本病尚无简洁高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建议行每年一次的全身体检。患有口腔溃疡等口腔黏膜破损疾病者可每月行一次血常规检查,追踪有无感染隐匿发病。

预防措施
  • 注意口腔卫生,按时刷牙,不食过烫食物,有龋齿、口腔溃疡者应及早适当处理。

  • 呼吸道、消化道炎症、溃疡灶应及早处理。

  • 加强日常锻炼,增强体质。

参考文献

[1]陈洁主编.临床皮肤性病综合诊疗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193.

[2]王敏娣,陈会霞,姜彩肖,白雪主编.人畜共患病防治技术[J].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8:94.

[3]张文宏主编.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教程[J].感染科分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7:18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