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跟骨骨刺综合征

本词条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谯波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足的生物力学机制异常,当足跟着地时,其所承受的力约为体重的2~3倍,过度负重或长途行走、长期站立位等情况使跖腱膜、趾短肌等在跟骨附着部受到反复牵拉,产生慢性损伤,造成微撕裂,同时异常的足底关节受力使跖筋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经过反复长期的刺激,诱发炎性反应,形成退变及纤维化,跟骨骨质增生,导致跟骨骨刺综合征。

就诊科室
骨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heel bone spur syndrome
疾病别称
跖腱膜炎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跛行、足部瘫痪
治疗周期
短期或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足跟部跖侧痛、足跟底前内侧压痛、足部活动受限

好发人群
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老年人
常用药物
布洛芬、阿司匹林、美洛昔康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足部正侧位X线、足部MRI
病因

跟骨骨刺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足部疾病,主要病因是长期过度负重或运动导致脚后跟骨刺形成、脚后跟持续疼痛,最终造成脚活动受限,不具有传播性,好发于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老年人。

主要病因

足的生物力学机制异常

当足跟着地时,其所承受的力约为体重的2~3倍,过度负重或长途行走、长期站立位等情况使跖腱膜、趾短肌等在跟骨附着部受到反复牵拉,产生慢性损伤,造成微撕裂,同时异常的足底关节受力使跖筋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经过反复长期的刺激,诱发炎性反应,形成退变及纤维化,跟骨骨质增生,导致跟骨骨刺综合征。

流行病学

跟骨骨刺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足部疾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占所有足部疾病的15%左右。

好发人群
  • 重体力劳动者,足部长期承受过大压力,导致跖筋膜长期受到刺激诱发炎症反应。

  • 运动员,长期的运动导致跟骨附着部的跖筋膜反复牵拉,造成慢性损伤。

  • 老年人,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增生,形成跟骨骨刺。

症状

跟骨骨刺综合征在早期时多无明显症状,发病时多表现为足跟部跖侧痛,行走时加重,休息时缓解,还伴有足跟底前内侧压痛,疼痛可造成足部活动受限,严重时还可并发足部剧痛、足部瘫痪等症状。

典型症状

足跟部跖侧痛

呈烧灼样疼痛,疼痛每于晨起时头一、两步最为剧烈,经行走几步后疼痛减轻,但随着白天走路的时间越长,疼痛越明显,休息时可缓解。

足跟底前内侧压痛

用手压足跟底前内侧的时候会感到疼痛,压痛区域的跟脂肪垫常有轻度肿胀感。

活动受限

疼痛可导致走路活动范围减小,活动动作幅度减低,随着疾病发展,症状会越来越严重。

并发症

跛行

表现为走路一瘸一拐,足底背皆有拉扯感,无法走路或走路范围缩小。

足部瘫痪

表现为患足无力、失去知觉和运动觉,常为本病的终末阶段。

就医

出现此病症状,应及时到相应科室就诊骨科,本病需要做体格检查、足部正侧位X线等检查确诊,还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对于高危人群(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老年人),如出现足后跟疼痛、足跟底前内侧压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至骨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从事什么职业?

  • 最近有哪些不适?(如脚后跟疼痛等)

  • 活动后会加重疼痛吗?

  • 脚后跟疼痛有多久了?

  • 足部是否受过外伤?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查体足跟皮肤处无炎症反应表现,跟骨结节前方正中和内侧突或外侧突有明显压痛,压痛区域的跟脂肪垫常有轻度肿胀感,跖趾关节背伸加强试验阳性。

足部正侧位X线

可见足部跟骨边缘高密度影,骨刺(骨质增生)形成。

足部MRI

可观察足跖腱膜的厚度、信号改变以及伴随的跟骨骨髓水肿、周围软组织肿胀等改变,是确诊足跖筋膜炎的有效手段,并可帮助与其他足部疾病鉴别。

诊断标准
  • 典型跟骨骨刺综合征症状,足跟部跖侧痛、足跟底前内侧压痛、活动受限。

  • 足部正侧位X线见跟骨骨刺形成可确诊。

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也可导致足部疼痛,受累关节呈对称性、持续性的肿痛,常伴有晨僵。跟骨骨刺综合征可通过血象检查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抗链“O”均为阴性,血沉在正常范围内鉴别。

痛风

痛风也可导致足部疼痛,但多是足部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疼痛、变形,可通过尿酸鉴别。

跟骨骨折

有明确外伤史,可以此鉴别。行走或运动过程中遭受暴力,引起跟骨周围软组织挫伤或骨折,从而导致足跟疼痛。

治疗

跟骨骨刺综合征一经诊断需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可以选择药物消炎镇痛,如布洛芬、阿司匹林。情况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中医疗法或其他治疗。本病治疗周期根据选择的症状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

治疗周期
跟骨骨刺综合征病症较轻者短期治疗,较重者需要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

布洛芬、阿司匹林、美洛昔康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对急性疼痛有效,但对慢性顽固性疼痛效果不佳。目前临床认为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的应用可以增加疼痛缓解的效果,降低患者致残的发生,是可选择的保守治疗方法。局部封闭注射对缓解症状亦有作用。

手术治疗

跟骨骨刺切除术

适用于跟骨骨刺比较大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优点是骨刺清除彻底,可得到根除,局限在于术后容易复发,可能需要二次手术。

内窥镜下单纯性跖腱膜切断术

适用于跟骨骨刺比较小但已经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可立即负重、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等优点。

物理治疗

离子电渗疗法

是在压痛的皮肤处贴一电荷贴片,局部应用药物,利用大多数药物都有静电荷的原理,促进药物的作用。大多数慢性患者疼痛可得到完全或部分的缓解。

脉冲超声波

超声波和温热疗法可以镇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等,作为辅助治疗效果满意,局限在于缺乏长期随访结果。

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

目前双温针法(跟骨内侧皮肤进针,前后各一针,相距0.5~1cm,针穿过压痛区)和多针刺疗法治疗。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都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小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主要针对针刀定点刺入压痛点,将局部变性痉挛的腱膜部分切断,以缓解局部应力。

其他治疗

佩戴矫形垫

根据患足不同的生物力学异常状态特制相应的矫形鞋垫,众多报告指出足部矫形器非常有效,并推荐将其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肢体锻炼治疗

肢体锻炼包括跟腱、跖腱膜牵拉锻炼。跟腱挛缩是引起跖腱膜炎的常见原因,而跟腱及跖腱膜的适度牵拉有助于炎症消退。目前临床试验证明,跖腱膜牵拉锻炼是治疗慢性跖腱膜炎的关键步骤,长期效果良好。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正骨手法

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是利用压缩空气来驱动子弹体去撞击治疗头,使其产生脉冲式冲击波,分散能量,组织损伤小,对慢性软组织疼痛疗效确切。正骨手法主要解决跖筋膜的代偿性紧张状态,快速消除炎症。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能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踝关节功能,在近期和远期疗效中更具有优势。

预后

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一般预后较好,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本病容易复发,难以达到临床治愈。本病在治疗期间多建议每月1~2次复查随访足部正侧位X线片,监测恢复情况。

能否治愈

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如积极治疗,一般可获得长期生存,但本病容易复发,难以达到临床治愈。

能活多久

早期及时治疗可获得长期生存,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未及时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导致疼痛逐渐加重,跟骨骨刺越长越大,最终影响到周围的血管神经,导致行走困难甚至瘫痪。

复诊

本病在治疗期间,建议每个月1~2次随访复查足部正侧位X线片,监测患处的恢复情况。

饮食
饮食调理

本病无特殊饮食禁忌,正常饮食即可。

护理

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以术后护理为主,需要卧床休息,避免下床走动。平时注意补钙,注意足部的休息,患病期间要注意监测病情的变化。

日常护理
  • 平时注意补钙,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多晒太阳。

  • 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可以做一些有氧锻炼,比如慢跑、瑜伽等,不能盲目锻炼。

  • 注意足部的休息,尽量选择坐着或躺着的方式休息,避免久站及长距离行走,让脚少承受一些压力。

预防

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较为明确,主要是足部生物力学异常,可针对此病因,进行有效预防,尤其对于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老年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养预防。

早期筛查

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高危人群,即使日常生活中没有发生症状,也应建议每年1~2次摄足部正侧位X线,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预防措施
  • 对于重体力劳动者,应多注意足部的休息,在劳动期间可以间歇性的放松足部,下班后多选择坐着或躺着来缓解足部压力。

  • 对于运动员,应在运动前注重准备活动,充分拉伸肢体,运动后及时休息。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切不可勉强训练,甚至加大训练量。

  • 对于老年人,应多注意补钙,可以通过口服钙片、晒太阳等来预防骨质增生、骨刺骨赘形成。

参考文献

[1]周雪峰;黄倩;刘洋.跟骨骨刺综合征治疗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04):66-68.

[2]赵铎.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跖腱膜炎/跟骨骨刺综合征疗效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01):355-357.

[3]杜斌;韩莉.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48例[J].中医研究.2019(0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