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轮状病毒感染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科 陈凤欣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轮状病毒感染是指由轮状病毒导致肠黏膜病变和双糖酶抑制,出现吸收障碍及渗透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据WHO统计,腹泻儿童中11%~71%(平均33%)为A组轮状病毒所致。轮状病毒感染按病情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感染,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在肠道,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一般不侵入全身。目前临床上发现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数量在日渐增多,且发病存在一定的年龄限制和季节限制。婴幼儿属于住院患者中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的一类人群,尤其一些早产的婴幼儿免疫功能较低,发生轮状病毒感染的风险很高,是临床上出现轮状病毒感染最常见的住院人群。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病程较短、临床症状轻、自愈率高。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儿科、感染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Rotavirus infection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治疗周期
1周左右
临床症状

呕吐、发烧、腹泻、水样便

好发人群
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
常用药物
消旋卡多曲、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免疫球蛋白、锌制剂
常用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血清抗体的检测、粪便中病毒及其抗原的检测
疾病分类

轻型轮状病毒感染

不发热,大便每日6次以内,无脱水,自身症状轻。

中型轮状病毒感染

无发热或轻度发热,腹泻每日10次左右,多有呕吐、烦渴、中度脱水、腓肠肌痉挛、脉搏稍快、血压下降,病程3~5日。

重型轮状病毒感染

吐泻频繁,大便每日数10次以上,重度脱水伴酸中毒、血压下降、肢端发凉,病程5~7日。

病因

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因就是轮状病毒导致肠黏膜病变和双糖酶抑制,出现吸收障碍及渗透性腹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好发于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等,卫生条件差、免疫力低下、聚餐等都能诱发轮状病毒感染。

主要病因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可在上皮细胞胞浆中复制,致使小肠消化、吸收蔗糖、乳糖的能力下降,D-木糖吸收不佳,同时葡萄糖协同促进,钠转运功能亦受到影响,从而使小肠吸收葡萄糖及钠的能力下降,亦影响氯的吸收。故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肠道的吸收功能障碍,并非肠道分泌功能。

诱发因素

卫生条件差

轮状病毒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若食物被病毒感染、饭前便后不洗手都有可能诱发轮状病毒感染。

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易遭受外来病毒的入侵,比普通人群易感性更高。

聚餐

外出聚餐时,若同桌有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均有致病可能。

流行病学

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A组轮状病毒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重症腹泻的首要病原体。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似,发展中国家约3/4的儿童在12月龄之前发生轮状病毒腹泻,而发达国家儿童发病通常延后至2~5岁。轮状病毒腹泻在温带地区冬季最为流行,热带地区终年发病。成人轮状病毒腹泻可在一年四季中发生,季节性不如婴幼儿腹泻强,但流行及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4~7月份。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托幼单位常有水型及食物型暴发流行。接触传播亦广泛存在,家庭密切接触者可有30%以上的续发感染率。此外,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亦不能除外。

好发人群

婴幼儿

发展中国家约3/4的儿童在12月龄之前发生轮状病毒腹泻,而发达国家儿童发病通常延后至2~5岁。重症腹泻主要集中在6~24月龄婴幼儿。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难以抵御外来病毒入侵,易发生疾病。

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力不足,常有胃肠功能差,易合并病毒感染。

症状

轮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有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新生儿及小婴儿受母传抗体保护,故症状轻,常呈不显性感染。感染轮状病毒后多数患者可免于再次感染,再次感染者多呈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轮状病毒感染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典型症状

呕吐

患者常突然起病,呕吐常为首发症状,一般可持续2~3天。

发热

发热常与呕吐同时发生,体温多在38~40℃之间,可持续2~3天。

腹泻

通常在呕吐和发热之后发生,腹泻每日可多达10~20次。病程一般5~7日,出现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呈花绿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黏液、无脓血、无腥臭味。

并发症

脱水

部分患儿出现重度腹泻导致脱水,出现皮肤弹性减低、口干、眼眶及前囟凹陷、哭时无泪或少泪、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

酸中毒

大量呕吐和腹泻出现酸中毒,表现为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嗜睡等。

电解质紊乱

轮状病毒导致肠道的吸收功能障碍,患病儿童大便中钠及氯化物的浓度可比正常高2~4倍,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

就医

当出现呕吐、发热、腹泻的症状应及时就诊消化内科,行血常规、便常规、病原学检查等检查明确诊断后转入感染内科或传染科继续治疗。注意和细菌性痢疾、沙门菌感染鉴别。

就医指征
  • 腹泻次数超过每日10次应及时就医。

  • 出现大量呕吐,出现电解质紊乱、脱水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 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

  • 明确病原体为轮状病毒后转入感染内科或传染科。

  • 儿童到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呕吐、发热、腹泻)

  • 每日腹泻次数、大便性状?

  • 近期有无不洁饮食史?

  •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 周围人有类似症状吗?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多数正常,少数可稍增高,淋巴细胞可增高。

大便常规

A组人轮状病毒感染常为水样便和黄绿色稀便,B组人轮状病毒感染常为黄色水样稀便。因肠黏膜病变不明显,粪便检查红、白细胞不多。

粪便中病毒及其抗原的检测

粪便浸出液电镜检查可见特殊轮形的病毒,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粪便中抗原,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乳胶凝集法及ELISA法因可在带粪便的尿布上和肛试涂片测定病毒抗原被全世界广泛应用。如果收集的粪便不能立即检测,需置于-70℃保存。

血清抗体的检测

用ELISA 法检查患者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特异性IgM抗体,若抗体滴度呈>4倍递增有诊断价值。

诊断标准

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秋冬季的婴幼儿急性起病,大便黄色水样,应首先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确诊有赖与免疫电镜下的粪便中发现轮状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阳性。

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通过病原学检查可与轮状病毒感染鉴别,细菌性痢疾主要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轮状病毒感染病原学检查可见轮状病毒。

沙门菌感染

多数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每日3~5次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常为水样,量多,很少或没有粪质,可有少量黏液,有恶臭,偶可呈黏液脓血便,通过病原学检查可与轮状病毒感染鉴别,两者病原学检查致病菌不同可显著鉴别。

治疗

轮状病毒胃肠炎病程为自限性,一般一周左右可自愈。脱水是导致重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纠正脱水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的一般治疗十分重要。对于症状严重者,要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治疗周期
轮状病毒胃肠炎病程一般1周左右可自愈。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吐泻严重者禁食,再逐步恢复饮食。轻中度脱水优先选择口服补液,重度脱水、严重呕吐,伴电解质紊乱者给予静脉补液。目前推荐采用低渗补液盐(245mOSM/L)配方预防和纠正脱水,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粪便排出量及呕吐次数,减少静脉补液。注意同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特别注意补钾,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

药物治疗

消旋卡多曲(脑啡肽酶抑制剂)

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可抑制肠道过度分泌,临床研究显示其具有减少排便量及缩短腹泻病程的疗效。

蒙脱石散

蒙脱石散可均匀覆盖在肠道黏膜上持续6小时,能吸附各种致病因子,有助于减少腹泻量及缩短病程。

免疫球蛋白

对免疫缺陷患者或低出生体重患儿可采用免疫球蛋白口服治疗,可缩短病程及排毒时间。

锌制剂

腹泻患儿腹泻开始后可给予补锌,已证实补锌可缩短腹泻病程,促进康复,尤其是营养不良及可能锌缺乏的患儿。

微生态制剂

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地衣芽胞杆菌等对轮状病毒胃肠炎亦有一定疗效。

手术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轮状病毒感染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一般均能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轮状病毒感染一般无后遗症,治愈后一周复查便常规和病原体检查即可。

能否治愈

轮状病毒感染一般均能治愈。

能活多久

轮状病毒感染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轮状病毒感染患者治愈后一周复查便常规和病原体检查即可。

饮食

轮状病毒感染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合理、均衡的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慎食粗糙、不易消化食物。

饮食调理

忌辛辣食品

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刺激肠道充血,从而使轮状病毒感染的症状加重。

忌海鲜发物

鱼、虾、蟹等腥膻之品会助长湿热,食后易过敏,不利于胃肠恢复,故应忌食。

忌烟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酒能助长湿热,肠道恢复期当禁忌,含酒饮食如酒酿、药酒等均不宜饮用。

忌浓茶、咖啡

浓茶、咖啡等易刺肠道,不利于恢复肠道功能状态。

忌粗糙、坚硬食物

粗糙、坚硬的食物不易消化,可能会刺激肠道,加重腹泻。

宜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如橙子、草莓、柚子等,有一定的提高免疫力和抗过敏作用。

护理

轮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为主,日常生活中要补充水分和按时服药,治愈后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同时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疏导。

日常护理

补充水分

轮状病毒感染患者因大量呕吐和腹泻出现脱水,平时注意多饮水,及时补充液体防止脱水。

口服用药

家长应主动了解患儿服用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注意,如不良反应较重,应将患儿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病情监测

治愈后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若出现改变可以检查便常规、病原学检查。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对患者的粪便消毒处理,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预防

轮状病毒感染的预防主要是切断其传播途径,提高自身免疫力也十分重要。目前对于轮状病毒感染并没有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

预防措施
  • 疫苗接种是预防轮状病毒腹泻尤其是重型腹泻最主要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儿童扩大免疫接种计划中。目前注册使用的疫苗包括多价疫苗和单价疫苗,均为口服减毒活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轮状病毒疫苗尚未在国内普遍开展接种。

  • 重视饮食、饮水、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做好粪便管理。

  • 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IgA,IgA对于病毒有预防作用,故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得到一定保护。

  • 养成运动的习惯,每日规律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张传仓,李宁,姚英民.轮状病毒的病毒血症及肠道外损害[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2):753-754.

[2]张丽杰,方安.中国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7,013(002):186-191.

[3]魏升云,张淑珍,方鹤松.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6):409-4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