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耳石症

本词条由北京医院耳鼻喉科 宋海涛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指头部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的眩晕,为内耳引起的眩晕病,属于一种自限性外周前庭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头部运动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的眩晕伴眼球震颤。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疾病别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抑郁、骨折
治疗周期
发病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眩晕、眼震、恶心

好发人群
中年人
常用药物
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
常用检查
Dix-Hallpike变位试验、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分类

特发性耳石症

病因不明,约占50%~70%。

继发性耳石症

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根据受累半规管分类

后半规管BPPV

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

约占10%~30%,根据滚转试验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前半规管BPPV

少见类型,约占1%~2%。

多半规管BPPV

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病因

耳石症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管结石症、嵴帽结石症两种学说。

主要病因

部分患者病因不明,另一部分患者原因可能为以下几方面:

内耳供血不足

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椭圆囊囊斑上的胶质膜因营养障碍而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头部外伤或耳部手术

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如挥鞭样损伤可致本病;某些中耳手术如镫骨手术时,可因局部压力或镫骨足板镶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

耳部疾病

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经炎、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突发性耳聋合并眩晕等均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而致发病。

骨质疏松症

国外研究中老年女性耳石症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而正常对照组仅为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与耳石症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联系,其致病因素仍有待深入研究。

诱发因素
  • 头部位置发生变化。

  • 受凉感冒。

  • 熬夜劳累、失眠、情绪波动。

  • 精神刺激,头部外伤或者中耳手术等。

  • 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

流行病学

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耳石症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40%左右,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好发人群

耳石症可见各年龄段,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年人,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

症状

当头部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为主的眩晕,常在晨起、夜卧、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发出现,甚至有的在美容或者体检时出现。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典型症状

旋转行眩晕

表现为强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较短,多不超过1分钟。常出现于坐卧体位变化或卧位翻身时,可因眩晕发作而从睡眠中惊醒。严重者可因头部轻微动作而发作,发作后有较长时间的不稳定感或漂浮感。每次发作时病程持续1分钟左右,可呈周期性加重或自动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

眼球震颤

患者眼睛无法控制的运动。

其他症状

可包括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

并发症

抑郁

对患者的生理、心理上有很大的影响,长期的耳石脱落,如果不进行积极的治疗,长期处于眩晕、平衡不稳的状态下,就会心理上产生偏差,时间长了会导致焦虑抑郁。

骨折

眩晕造成摔倒,尤其是老年人会出现骨折等并发症。

就医

患者头部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要及时就诊。根据病史进行位置试验检查,具有典型的眼震后可确诊并进行治疗。

就医指征

当患者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短暂的以旋转为主的眩晕,需要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眩晕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 伴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眩晕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每次持续多长时间?

  • 眩晕常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意识模糊、肢体活动障碍、听力下降等症状)

  • 有无受过头部外伤?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基本检查

其为位置试验,包括Dix-Hallpike试验,是确定后半规管或前半规管耳石症的常用检查手法;还有滚转试验,是确定外半规管耳石症的常用检查手法。

前庭功能检查

包括自发性眼震、凝视眼震、视动、平稳跟踪、扫视、冷热试验、旋转试验、摇头试验、头脉冲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主观视觉垂直线与主观视觉水平等,常用于反复发作的耳石症的检查。

听力学检查

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反射、耳蜗电图等。

影像学检查

颞骨高分辨率CT,含内听道、桥小脑角的颅脑MRI,作为反复发作性眩晕的辅助检查。

平衡功能检查

静态或动态姿势描记、平衡感觉整合能力测试以及步态评价等。

病因学检查

包括钙离子、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

诊断标准
  • 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

  • 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 排除其他疾病。

治疗

该病具有自限性,部分患者可自愈,治疗方法主要是耳石复位。

治疗周期
耳石症需要在发作期间歇性治疗,频繁发作的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发病时注意保护患者,避免摔倒造成伤害,选择在安静的环境中以较为舒适的体位休息,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和病情监测。

药物治疗

原则上药物并不能使耳石复位,但鉴于耳石症可能和内耳退行性病变有关或合并其他眩晕疾病,下列情况可以考虑药物辅助治疗:

  • 当合并其他疾病时,应同时治疗该类疾病。

  • 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

  • 因前庭抑制剂可抑制或减缓前庭代偿,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手术治疗

较少应用,用于经规范耳石复位治疗无效,且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者,主要有半规管阻塞术,用于诊断凊楚、病变半规管眀确、经过1年以上规范的耳石复位仍然无好转,且活动严重受限的难治性患者;后壶腹神经切断术,该术式目前临床已较少应用。

其他治疗

耳石复位

此为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根据不同眩晕类型选用不同复位手法可徒手进行耳石复位,操作简单,常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此操作应该由专业医师判断后操作,可在眩晕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门诊完成。

前庭康复治疗训练

通过中枢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导致的后遗症。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耳石症患者复位的辅助治疗,用于复位无效以及复位后仍有头晕或平衡障碍的病例,或在复位治疗前使用,以增加患者对复位的耐受性。如果患者拒绝或不耐受复位治疗,则前庭康复训练可以作为替代治疗。

预后

单纯的耳石症对病人无生命危险,其治疗效果也相当肯定,部分患者有复发,不必过于担忧。

能否治愈

耳石症能够治愈。

能活多久

耳石症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耳石症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周复查一次。

饮食

耳石症患者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脑供血不足等疾病,低盐、低脂饮食。

饮食调理
  • 清淡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 少吃辛辣、煎炸、油腻的食品,禁忌烟酒。

护理

耳石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药,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活动注意避免意外。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各种治疗眩晕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运动

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前庭功能康复锻炼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特殊注意事项

耳石症常突发眩晕,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因眩晕导致摔倒。

预防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劳累,避免情绪波动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预防措施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头部外伤或头部加速运动。

  • 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纠正钙代谢异常,积极治疗耳部原发疾病。

  • 多吃水果、蔬菜等清淡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油腻食品。

  • 禁忌饮酒,避免熬夜。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52(3):173-177.
[2]Michael VB, Pierre B, Thomas B,et 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diagnostic criteria.Journal of Vestibular Research[J]2015.
[3]Jung I, Kim JS: Approach to dizzines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 Exp Emerg Med[J] 2015.
[4]曾昭龙,陈文明主编;王展航,钟水生,胡运新等副主编.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2.
[5]吴国会等主编.新编耳鼻咽喉疾病临床诊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27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