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代谢综合征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 潘永源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临床表现多样,是多种疾病在不同个体的不同组合。其中心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心血管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metabolic syndrome,MS
疾病别称
胰岛素抵抗合征、大X综合征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脑卒中
治疗周期
一般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腹部膨隆、口干、口渴、乏力、消瘦、心悸、头痛、眩晕

好发人群
腹型肥胖患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患者
常用药物
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吡格列酮、卡托普利、阿托伐他汀钙、非诺贝特
常用检查
腰围测定、血压测定、血脂测定、血糖测定
病因

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生是复杂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当前公认的代谢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因素,同时血脂紊乱、高血压等因素也有可能会导致代谢紊乱综合征。

主要病因

肥胖和脂肪组织的异常

肥胖导致高血压、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及其他较高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相关因素。腹型肥胖尤其同代谢综合征危险相关,易促发血栓形成,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性。内脏脂肪堆积患者,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许多学者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特征或根本原因,因为它与代谢综合征的其他所有组成成分以及促炎症标志物、栓塞因子、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其他促发因素

缺乏体力活动促发肥胖并改变肌肉的胰岛素敏感性。老年人肌肉质量丧失、体脂增加,特别是脂肪在腹部堆积加重胰岛素抵抗。衰老伴肌肉脂肪氧化的缺陷,也增强了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妇女血液中雄性激素水平升高也同胰岛素抵抗相关。

流行病学

依据我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代谢综合征标准发现,我国18岁以上成人代谢综合征总患病率为6.6%,2015年据报告显示中国成人肥胖率为30.1%,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

好发人群

≥50岁者

老年人身体素质及各项机能都已经退化,随后会出现很多慢性病,最终导致代谢综合征。

腰围、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血压、空腹血糖中,有1项或2项异常但尚不符合疾病诊断标准者

此类患者常常会表现为肥胖,最终出现高脂血症等。

有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尤其是多项组合或代谢综合征家族史者

此疾病通常与糖尿病的关系比较密切。

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患者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冠心病等一系列危险因素。

不经常运动者

经常不运动有可能会造成患者脂肪堆积,造成肥胖。

症状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多样的,是多种疾病在不同个体的不同组合。

典型症状

肥胖症

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肥胖以上半身肥胖为主,男性脂肪分布以颈项部、躯干部和头部为主,而女性则以胸部、下腹部及臀部为主。轻度肥胖者常无症状,重度肥胖者可有下列临床表现:

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

患者活动后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缺氧、发绀和高碳酸血症。

心血管系统综合征

引起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肌劳损甚至充血性心衰竭。此外,由于静脉循环障碍,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栓塞性肺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内分泌代谢紊乱

女性肥胖者有时可出现多囊卵巢伴月经稀发或闭经、多毛以及男性化等症状。男性肥胖者性激素改变较明显,多有勃起功能障碍及不育的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综合征

腹胀较为常见,症状较为严重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症状。

其他

患者有可能会出现相关的皮肤症状,例如皮肤上出现淡紫纹或白纹,代谢综合征患者还可以出现微量蛋白尿、血液呈现为高凝状态等症状。

高血压病

根据起病及病情进展的轻重缓急及病程的长短,可分为缓进型高血压和急进型高血压。一般会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胸闷、心悸、记忆减退等,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昏迷等。

2型糖尿病或葡萄糖调节受损

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葡萄糖耐量异常,常出现口干、口渴、尿频、疲劳、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

血脂异常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但缺乏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需根据实验室检测早期识别。

并发症

痛风

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月经与排卵异常、多毛、肥胖、卵巢增大,以及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紊乱等。

脑卒中

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差异,轻者仅出现一过性的头昏、眩晕、失语、失明、吞咽困难、口角歪斜、肢体活动障碍甚至偏瘫,但可在数分钟至数天内逐渐恢复。重者突然出现肢体偏瘫、口角歪斜,可有呕吐、大小便失禁,继之昏迷、呼吸深沉有鼾音,瞳孔大小不对等、反射迟钝或消失,出现软瘫或病理征。严重者昏迷迅速加深,血压下降,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昏迷不深者可在数天至数周内逐渐清醒,但部分临床症状不能完全消失,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其它

代谢综合征还可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萎缩症、心脏和血管疾病等。

就医

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组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当多种组分同时存在时风险将大大提高,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

就医指征
  • 当患者血压超过140/90mmHg,出现常常发困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 当患者发现血糖升高时,运动后不下降时应及时就诊。

  • 当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时应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
  • 患者通常就诊于内分泌科。

  • 如出现并发症,如出现心绞痛或者心前区疼痛时可就诊于心血管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平常有无出现爱睡觉的情况?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 体重、身高、腹围是多少?父母是否有肥胖症?

  • 有无服用药物,近期有无体检或检查报告?

  • 既往有无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病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压测定

血压升高是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的重要组分,应正规测量血压值,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假性血压升高。

血脂测定

血脂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之一,可以检查血脂全套指标或以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为主。

血糖测定

可以用空腹血糖作为筛查指标,若≥5.6mmol/L,应考虑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胰岛素敏感性测定

胰岛素敏感性评定的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目前公认的金标准是葡萄糖钳夹试验。稳态模型计算的胰岛素敏感指数也为广大学者所接受,但需要注意适应范围和影响因素等。

实验室检查

可以检查一下血常规、血糖、血脂有无异常,定期监测指标。

影像学检查

可以通过B超或者CT检查来观察患者的脏器有无变化和损伤。

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所伴有的疾病谱,可以进行尿酸、血液粘稠度、炎性因子等测定,疑有心脑血管并发症者则需要实施相应的器械或影像学检查。

诊断标准

近年来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组成成分、流行趋势和结局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因而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也不断进行了修订。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2004年CDS建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对代谢综合征的组分量化指标进行修订如下:

  • 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 血TG≥1.7mmol/L(150mg/dl);

  • 血HDL-C<1.04mmol/L(40mg/dl);

  • 血压≥130/85mmHg;

  • 空腹血糖≥6.1mmol/L(10mg/dl)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或有糖尿病史。

具有以上三项或三项以上者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鉴别诊断

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为胰岛素受体缺陷所致,以女性多见,多见于幼年发病。临床可有糖尿病,多伴黑棘皮病,可有多囊卵巢、多毛、闭经、男性化及过早发育等表现。OGTT试验提示糖耐量低下,血中胰岛素、C肽水平上升,胰岛素受体抗体阴性。

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胰岛素受体抗体的存在,以女性多见,多于成年发病。临床表现为糖尿病,往往伴黑棘皮病,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系统性红斑狼疮)、Siogren综合征等。

矮妖精貌综合征

Donohue于1948年首先报告本征。其临床特点有:

  • 多见于女婴;

  • 丑陋面容,眼距过宽、眼球突出、鞍鼻、口唇厚而突出;

  • 全身发育不良、矮身材、皮下及肌肉组织减少;

  • 智力低下;

  • 卵巢肥大、外阴部肥大、乳房及乳头肥大、多毛症;

  • 67%的患者有胰岛过度增生,显示糖耐量异常,血浆胰岛素水平上升。

本病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受体后异常所致的。

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分为2种类型:

  • 先天型,又称Seip综合征;

  • 获得型,又称Lawrence综合征。最特征的表现是全身性脂肪组织的萎缩,肝、脾、唾液腺和淋巴结均肿大,严重高脂血症,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基础代谢率增高。

皮质醇增多症

临床多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多血质等,血浆皮质水平上升,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能抑制,X线、CT等检查可发现有垂体瘤或肾上腺肿瘤。

治疗

目前认为,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一方面需强调改善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各危险因素的控制,如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降低尿酸和血液粘稠度,从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治疗周期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周期主要针对其各个组分疾病来确定。
一般治疗

减重

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环节,预防肥胖应从幼年开始,加强健康教育及环境干预,在合理营养的同时坚持体力劳动和运动锻炼。肥胖症的治疗应强调以营养、行为干预为主的综合措施。

饮食疗法

由于肥胖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机体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而导致脂肪在体内沉积,因此,其防治的中心环节在于通过调节机体的营养素摄入和能量消耗而达到维持能量代谢平衡的目的,主要通过减少能量摄入和保持营养均衡两方面来实现。

运动疗法

运动治疗是减轻体重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建议的运动方式是选择全身肌肉活动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广播体操、自行车、游泳等,以中等强度的运动为佳。

药物治疗

迄今为止,已发现许多抗糖尿病药物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格列酮类和双胍类药物则具有显著减少内脏脂肪含量的效应。因此,对于伴糖尿病的个体,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上述药物。

改善胰岛素抵抗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有效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最为关键的措施,包括饮食调节、运动疗法以及心理行为治疗。在此基础上,可适当选用胰岛素增敏剂。

降糖治疗

包括空腹血糖受损与葡萄糖耐量异常的治疗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

降压治疗

降压治疗在代谢综合征的处理中亦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多项研究发现积极降压治疗可减少大血管疾病发病率,包括心肌梗死、猝死、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变,而且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会减低。对代谢综合征个体,最好不要选择噻嗪类利尿剂和较大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

调脂治疗

调脂药物的种类有很多,适合代谢综合征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这些药物可预防含有代谢综合征组分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减少病死率。

抗凝治疗

代谢综合征患者往往合并高凝状态,因此抗凝治疗十分重要,抗血小板治疗可缓解无症状性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代谢综合征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也可显著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手术治疗
  • 临床上通常用代谢手术来治疗肥胖和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

  • 具体减轻患者体重的方法有:Y型胃旁路术以及十二指肠胆胰分流转位术。

  • 通常不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如果症状较轻情况良好的可以通过运动、控制饮食等一些手段。

预后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并积极治疗,可以使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逆转。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复诊

代谢综合征患者需要定期复诊,确定治疗方案后应至少每3个月复诊一次,按时的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

饮食

代谢综合征饮食调理的原则是按标准体重计算摄入热量,要做到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物质保持一定的比例。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为低脂、低糖、低盐,多膳食纤维、多维生素。

低脂

防止进食大量高脂食物,预防形成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胰腺炎、高胰岛素抵抗、脂肪肝等。

低糖

进食高碳水化合物易患糖尿病,糖尿病主食量控制在200~300g/天。

低盐

预防高血压,北方沿海食盐量大,高血压发病率高,南方淡食,高血压发病率低,每天食盐<6g。

多纤维素

防便秘、防衰老、防直肠癌。

多维生素

参与体内酶的合成、抗衰老、抗氧化。

限制饮酒量

酒精可诱发使用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出现低血糖。

禁烟

长期吸烟可导致血脂异常、形成血栓,加重心血管疾病、眼病、肾病等的发生,危害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对患有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护理

代谢综合征需要针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其核心是形成并保持科学的生活习惯,包括减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降压、降脂、控制血糖等。

日常护理
  • 健康饮食,适量的运动。

  • 控制血糖,按时监测血糖。

  • 保持血压正常,避免吸烟,定期复诊。

特殊注意事项

通过控制饮食是减重降脂的常用方法,但应注意饮食治疗不是饥饿疗法,长时间的饥饿可能会使自身的物质被消耗,导致体重下降,引起代谢紊乱,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均衡,反而加重病情。

预防

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原则可总结为:定期健康体检;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早期筛查
  • 体重明显增加,尤其是腰围增粗。

  • 发现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

  • 血压≥130/85mmHg。

  • 空腹血糖≥5.6mmol/L。

当发现存在以上情况时,将有可能发展为代谢综合征,应早期干预。

预防措施
  • 运动减肥,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含量。

  •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包括调脂、降压、减肥、控制血糖等。

参考文献

[1]方朝晖.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708-1751.
[2]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44-1552.
[3]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73-77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