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新生儿腹泻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梁芙蓉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新生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改变的常见病,临床可表现为呕吐、腹泻、低热、脱水、体重下降等。由于新生儿腹泻的病因不同,所以需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经过及时的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需遵医嘱进行复诊。

就诊科室
儿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Neonatal diarrhe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尿布皮炎、鹅口疮、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营养不良、贫血
治疗周期
视病情而定
临床症状

腹泻、水样便、低热、吃奶差、呕吐、精神萎靡、腹胀、哭闹不安

好发人群
早产儿、喂养条件差的新生儿、消化功能差的新生儿
常用药物
微生态调节剂、蒙脱石散、酮康唑
常用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便培养、生化检查
疾病分类

新生儿腹泻常分为感染性腹泻及非感染性腹泻,后者多见于碳水化合物不耐受或蛋白质吸收障碍或不耐受等。临床以感染性腹泻较多见,感染性腹泻按病原可分为以下四类:

细菌感染

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见,该菌可分为五个类型,其中新生儿以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最常见。空肠弯曲菌也是引起新生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垂直传播。另外,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肠炎也日渐增多,此外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变形杆菌、产气单胞菌、志贺菌等均可使新生儿发生肠炎。

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新生儿病毒性肠炎最常见的病原,而且常继发乳糖酶缺发。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也可引起新生儿腹泻。

真菌感染

多于使用抗生素后继发,以白色念珠菌导致多见。

寄生虫感染

滴虫、梨形鞭毛虫均可引起新生儿腹泻。

病因

非感染性腹泻主要由喂养或者护理不当以及原发性消化酶缺乏所致,而感染性腹泻主要由多种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感染引起。

主要病因

喂养或护理不当

新生儿消化系统能力弱、喂养不当或者护理不当,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大便性状或次数改变。

原发性消化酶缺乏

如乳糖不耐受所致腹泻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

牛奶蛋白过敏

牛奶中某些蛋白质分子在肠道中未经充分消化裂解,进入肠黏膜组织引起的免疫反应,除腹泻外,还可有血便、皮疹、喘鸣等表现。

各种病原感染

常见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均可引起腹泻。此类腹泻感染机制为侵犯肠黏膜,在黏膜细胞内繁殖或侵犯黏膜下层;产生细胞毒素,影响细胞功能;产生多肽类肠毒素,破坏细胞形态,导致细胞水盐失衡;黏附于细胞表面,破坏微绒毛,细胞丧失功能。

诱发因素
  • 新生儿自身的消化功能以及各系统的调节功能较差。

  • 新生儿应用抗生素时间较长,导致肠道微生态紊乱。

  • 新生儿的喂养条件差,不卫生,容易发生细菌、病毒等感染。

  • 母亲在分娩前后存在腹泻,在胎儿出生后容易诱发其出现腹泻。

流行病学

新生儿腹泻是常见病、多发病,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胎儿生后由无菌环境立即暴露在各种细菌存在的环境中,自身细胞及体液免疫发育不成熟,肠道中缺乏能中和病原的免疫球蛋白,防御感染功能低下,消化道及各系统的调节能力亦较差,故新生儿易患腹泻。新生儿感染性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病区隔离消毒措施不严常可造成流行或爆发流行。

传播途径

新生儿腹泻可经手口传播或母婴垂直传播。

好发人群
  • 母亲分娩前后有腹泻的新生儿。

  • 早产儿、低日龄儿。

  • 喂养条件差的新生儿。

  • 消化功能差的新生儿。

症状

新生儿腹泻的典型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由于引起新生儿肠炎的机制不同,病情表现及严重程度不一。

典型症状
  • 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大便次数甚至可达10次/日,性状可为稀便、稀水样便、黏液样便、胶冻样便,甚至伴有脓血,不同病因所致腹泻大便性状各不相同。

  • 食欲下降:患儿吃奶差,甚至拒奶,可伴有呕吐、精神萎靡。

  • 哭闹不安。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呕吐、腹胀及哭闹不安等,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尿少、嗜睡等。病程长或迁延不愈者,可出现明显消瘦、营养障碍及喂养困难等。

并发症

尿布皮炎

腹泻新生儿易出现肛周及附近臀部、会阴部的皮肤发红,并伴有散在的斑丘疹或疱疹,严重者可糜烂,有渗液,需加强局部皮肤护理。

鹅口疮

腹泻、长期使用抗生素及营养不良患儿,口腔黏膜表面易见白色斑膜,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泌尿道感染

腹泻患儿可出现尿道口红肿,小便时哭闹明显,严重者可出现血尿、发热等。

中耳炎

新生儿抵抗力低,感染性腹泻患儿多与其他感染并存,呼吸道感染易扩散导致中耳炎,患儿可有摇头、剧烈哭闹不易安抚,严重者有外耳道流脓、发热等表现。

营养不良

病理性腹泻时间长的患儿可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或不增,皮下脂肪厚度减少等。

吸收不良

病理性腹泻患儿可出现蛋白质、脂肪吸收不良,继发乳糖不耐受可能,病程可长短不一。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钙低镁血症、多种维生素缺乏等,临床可表现为心律异常、肌张力减低、肠鸣音减弱、肢体抖动、手足搐搦、皮肤粗糙等。

贫血

如寄生虫等所致腹泻,可有血便,或腹泻时间长,可出现贫血,贫血后抵抗力低,易继发感染等。

就医

新生儿若出现腹泻症状,需尽早就医,尽早明确病因及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减少腹泻并发症发生可能。

就医指征
  • 对于腹泻高危人群,如早产或日龄低新生儿,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大便的性状及次数,并注意喂养过程中防治感染及喂养不耐受。

  • 发现大便次数增多和形状改变的新生儿,需及时就医,注意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及大便次数,注意尿量,此过程中根据患儿情况应及时复诊。

  • 已经确诊腹泻患儿,需注意喂养及母亲的饮食,注意针对病因治疗,若出现脱水、嗜睡、烦躁、发热、酸中毒等表现时,须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若是综合医院,可就诊于儿科;若是儿童医院,可就诊于消化科或急诊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

  • 大便的次数及性状?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呕吐、发热、尿少、哭闹烦躁、皮疹等)

  • 不适症状有多长时间了?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母亲饮食情况,近期有无腹泻情况,患儿有无湿疹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便常规或便培养

便常规可检测出白细胞计数是否明显升高,是否有脂肪球,便培养中可能会培养出细菌或真菌。

血常规

血常规可检测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及CRP的变化。

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可检测出PH值、BE是否都出现减低。

生化全项

生化全项可检测出是否出现低血钾、低血钙、低血镁、二氧化碳结合力减低等。

诊断标准

通过大便次数增加或大便性状出现改变即可诊断新生儿腹泻,通过血常规、便常规、便培养可确定新生儿腹泻的类型。

  • 若是感染性腹泻,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便培养可培养出细菌或真菌;若是过敏性肠炎,便常规可见红细胞及白细胞。

  • 若是病毒性肠炎,便常规中红细胞、白细胞多正常;若是脂肪或蛋白不耐受者,便常规中多可见脂肪球,红细胞、白细胞多正常。

  • 若是感染性腹泻患儿,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及CRP均可升高;若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或正常,CRP多正常、

  • 若为过敏性肠炎,血常规中嗜酸粒细胞可增高。

  • 腹泻合并营养不良患儿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减低。

鉴别诊断

生理性腹泻

患儿也可出现大便次数及性状改变,但大便中无黏液、脓血、腥臭味,患儿除外腹泻表现,体重增长正常,营养状况良好,根据以上临床症状的不同可以与新生儿腹泻相鉴别。

治疗

由于新生儿腹泻的病因不同,故治疗时需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如感染性时,细菌或真菌感染需抗感染治疗,病毒性肠炎有自限性,无需抗感染治疗,仅需对症治疗。而非感染性腹泻中,过敏性肠炎需寻找过敏原,乳糖不耐受需补充乳糖酶等。治疗过程中轻症患儿仅需对症,无需静脉补液等,而重症患儿需静脉补液、维持电解质及酸解平衡。

治疗周期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不同,周期不尽相同,快则3~5天,慢则数周;而非感染性腹泻者,则根据病因不同,治疗周期亦不同,效果满意者数天可能明显有效,部分患儿效果不满意者可能病情迁延数月,甚至数年。
病因治疗

如乳糖酶不耐受时可口服补充乳糖酶或免乳糖配方喂养,牛奶蛋白过敏时可给予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乳等替代普通奶粉喂养。

药物治疗

微生态调节剂

常见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等,目的在于补充肠道正常菌群,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

肠黏膜保护剂

常用药物为蒙脱石散,作用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控制感染

目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的腹泻包括细菌性痢疾、沙门菌肠炎,其他侵袭性细菌所致腹泻、非侵袭性细菌所致重症腹泻,尽量完成粪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针对药敏选择抗生素。若为真菌感染时,给予制霉菌素,若疑全身感染时,需选用酮康唑口服或氟康唑静脉给药。

其他治疗

补液及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若中重度脱水时,或轻度脱水但呕吐严重时,可给予静脉补液。若出现低钾、低镁、低钙时,可酌情口服或静脉补充;若出现酸中毒时,可给予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预后

新生儿腹泻经过及时的对症和对因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部分患儿可能演变为慢性腹泻或出现营养不良等。

能否治愈

新生儿腹泻大部分可治愈,仅少数迁延不愈导致营养障碍及继发其它感染。

能活多久

新生儿腹泻若治疗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新生儿腹泻病因不同,复诊时间不同,通常感染性腹泻有效抗感染治疗后,若症状好转,3天左右复诊。若症状加重,随时再次复诊。非感染性腹泻,若病情平稳,生命体征平稳,3~5天,甚至一周复诊,病情加重或变化需随时复诊。

饮食

新生儿喂养主要是母乳或配方奶,轻度腹泻无需禁食,但需酌情少量多次喂养,减少胃肠道负担,重症腹泻时需调整喂养配方或改为肠道外喂养。

饮食调理
  • 乳糖酶不耐受者需使用无乳糖奶粉或添加乳糖酶。

  • 牛奶蛋白过敏者需使用氨基酸乳、大豆乳或深度水解蛋白奶粉。

  • 腹泻继发营养不良患儿需注意每天摄入的热卡、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情况。

护理

对于新生儿腹泻,需要注意患儿臀部皮肤护理,防治继发皮肤炎症和泌尿道感染,及时补充液体,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和大便的性状、次数。

日常护理
  • 做好胃肠道隔离,防治感染播散。

  • 保持口腔及皮肤卫生,尤其是臀部护理,防止尿布疹及感染。

  • 做好保暖,防止着凉加重胃肠道功能紊乱。

  • 注意及时补充液体,防止患儿因大便中的水分丢失过多而发生脱水。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尿量、大便次数及性状,注意体重变化,注意呼吸情况,注意有无四肢末梢凉、发绀等情况。

特殊注意事项

新生儿体质比较特殊,器官功能还不太完善,用药时应更加谨慎,观察症状缓解情况,避免出现病情变化快而未及时就医的情况。

预防

预防新生儿腹泻需注意新生儿的护理,合理选择奶粉及喂养方式,喂养器皿需定期消毒,母乳喂养需注意母亲的饮食情况。

预防措施
  • 乳母需合理膳食,忌生冷、油腻饮食。若母亲出现腹泻等情况,需酌情决定是否继续母乳喂养。

  • 对于早产儿或抵抗力低下患儿,需严格要求喂养器皿的卫生,需定期消毒,喂奶前家长需做好手卫生。

  • 对于过敏性肠炎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尽量避免长期或不规律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6-233.

[2]李建敏,刘玉霞,晁利生.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腹泻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 017(003):277-27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