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本词条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方燕南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又称Beck综合征、Davison综合征、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等,指脊髓前动脉发生闭塞,其供应的脊髓腹侧2/3至3/4区域缺血,引起病变水平以下中枢性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觉和温觉缺失而震动觉和位置觉保存),以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此病治疗方式与具体病因有关,若治疗及时,患者预后较好;若不积极治疗,可影响运动功能,导致患者残疾。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nterior spinal arteria syndrome
疾病别称
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Beck综合征、Davison综合征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呼吸衰竭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或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疼痛、瘫痪、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

好发人群
动脉硬化患者、免疫力低下者、高血压、低血压患者、贫血患者、心肌梗死患者
常用药物
甘露醇、尼莫地平、阿司匹林、地塞米松
常用检查
MR检查、脑脊液检查、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DSA)、肌电图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血管位置不同,分为颈段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胸段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腰段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颈段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脊髓受损后出现四肢瘫痪,初呈弛缓性的“脊髓休克”,以后渐渐为痉挛性瘫痪。早期以大小便功能障碍及感觉分离为特征性变化,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震动觉和位置觉存在。侧支循环建立后,感觉障碍很快得到改善。

胸髓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肋间区疼痛、肌肉瘫痪、肋间肌萎缩,临床上不易查出。常有明确的痛、温及触觉缺失平面,提示损害的脊髓上界,常缺乏感觉分离现象。

腰段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感觉缺失,皮肤营养障碍。

病因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病因较多,如动脉硬化、血栓栓塞、脊髓肿瘤等,以及脊椎因素,如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全身因素,如贫血、低血压、局部血管畸形等。

主要病因

血管因素

动脉硬化、血栓栓塞、狭窄、动脉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年轻患者多与感染相关,病毒和细菌毒素引起血管壁损害,进一步引起血栓。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血管畸形、结节性动脉周围炎、以及梅毒感染皆可并发本病。

局部压迫

脊髓肿瘤、脊椎因素如椎管狭窄、外伤性颈椎脱位、椎间盘脱出。

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血管手术、严重急性心肌梗死、阿-斯综合征发作等,引起长时间低血压,可能发生脊髓梗死。

全身因素

贫血、低血压、血黏度增加、血液病等。

流行病学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梗死的范围多为脊髓前2/3,但也有呈多节段局限于中央部的梗死。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均等,年龄多在30~70岁多见,中胸段最易受累。

好发人群

动脉硬化的人群

尤其见于老年人,是脊髓前动脉阻塞的常见原因。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尤其常见于年轻患者,多与感染相关,病毒和细菌毒素引起血管壁损害,进一步引起血栓。

高血压患者

这类人群易导致动脉硬化,进而诱发脊髓前动脉阻塞。

低血压、贫血、心肌梗死患者

这些人群易导致脊髓前动脉供血不足。

症状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常是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可有程度不同的神经根性疼痛,病变节段以下在“休克”期为低张力截瘫,“休克”解除后表现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膀胱障碍的特点在“休克”期为尿潴留,“休克”解除后为尿失禁。患病早期,感觉障碍主要在病灶节段水平以下,痛、温觉丧失,深感觉存在。若干时日后,可因脊髓冠状血管之侧支循环形成,痛、温觉部分或全部恢复。

典型症状

神经根性痛

神经支配区域疼痛、麻木。

运动障碍

早期表现为受累平面以下脊髓休克,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脊髓休克期过后,病变相应节段为弛缓性瘫痪,病变水平以下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感觉障碍

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征性改变。受损平面有感觉过敏带,受损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而深感觉及触觉存在。

括约肌功能障碍

起病即有大小便功能障碍,恢复也较慢,在脊髓其他症状好转后仍有排便障碍,提示梗死灶在骶髓。

性功能障碍

可出现持续性勃起和遗留性感不足,后两者均可恢复。

并发症

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

患者长期卧床之后常因压疮、肺部或泌尿道感染而危及生命。

呼吸衰竭

颈段脊髓损伤常出现四肢瘫痪,第四节颈椎以上节段受累时,出现呼吸困难,需人工辅助呼吸,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

就医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通常突然起病,并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发展至顶峰,出现病变以下的肢体瘫痪、痛温觉缺失。建议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积极寻找病因并给予及时治疗,可以使肢体无力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就医指征

日常生活中若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 在急性颈背痛后出现迟缓性截瘫或四肢瘫时。

  • 双下肢或四肢运动障碍、无力时。

  • 出现呼吸障碍,如呼吸费力时。

  • 出现大小便失禁时。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建议到急诊科就医。

医生询问病情
  • 有什么症状?

  • 发病多久了?

  • 年龄、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 有无外伤、感染等情况?

  • 是否有既往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检查是否出现下肢或四肢运动障碍、腱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分离性感觉障碍。是否有病变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而其他感觉保留。

MR和MRA检查

目前最佳的影像检查手段,能准确地显示病灶部位。轻症者可见双侧脊髓前角圆形病灶,牛眼征。亚急性期,水肿加重可使病灶呈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更为明显。慢性期,MR可以观察到局部广泛的脊髓萎缩,脊髓中央形成瘘管。

脑脊液检查

只有在临床资料和影像学不能作出诊断时才需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排除脊髓出血或感染、吉兰-巴雷综合征或肿瘤等其他疾病,通常无异常表现,或细胞、蛋白数非特异性升高。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DSA)

可以初步判断脊髓血管有无畸形,显示脊髓血管的形态、大小、范围,明确哪条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肌电图检查

多用于鉴别肌肉无力的原因,评价病情恢复情况。

诊断标准

病史

有动脉硬化、血栓栓塞、狭窄、动脉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脊髓肿瘤等病史,以及脊椎因素如椎管狭窄、外伤性颈椎脱位、椎间盘突出等病史。全身因素,如贫血、低血压、血黏度增加、血液病、局部血管畸形等,也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首发症状。

典型症状

起病急骤,在急性颈背痛后出现迟缓性截瘫或四肢瘫。

典型体征

双下肢或四肢运动障碍、腱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而其他感觉保留。上颈段病变可出现呼吸障碍。

辅助检查

  • MR轻症者可见双侧脊髓前角圆形病灶,牛眼征。亚急性期,水肿加重可使病灶呈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更为明显。慢性期,MR可以观察到局部广泛的脊髓萎缩,脊髓中央形成瘘管。

  • 脑脊液检查通常无异常表现,或细胞、蛋白数非特异性升高。

综合以上情况,即可诊断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治疗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相似,具体治疗措施的制定取决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病因治疗方法并不一致,在改善脊髓缺血、促进脊髓代谢的基础上,应尽量治疗原发病。

治疗周期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治疗,可以治愈。若遗留后遗症,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病因治疗

压迫性缺血

建议及时尽早解除压迫,如血管畸形矫正、切除肿瘤。

血液循环障碍

如低血压、血粘度过高,建议给予低分子葡萄糖酐静脉点滴。

药物治疗

脱水剂

疾病早期脊髓水肿,使用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有助于脱水。

抗生素

持续导尿或感染者,建议给予抗生素治疗。

止痛药

适用于剧烈疼痛者,如吗啡、卡马西平等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血管扩张剂

如烟酸、尼莫地平,增加脊髓供血,改善脊髓血液循环。

抗血小板聚集药

如阿司匹林、尿激酶,降低血粘稠度,防止脊髓梗死进一步扩大。

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改善脊髓水肿,促进神经细胞代谢。

营养神经药

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辅酶A、细胞色素A。

手术治疗

适用于病因及定位明确者,如椎间盘突出、硬膜外肿瘤、颈椎关节病、血管畸形,可以根据不同病因给予手术治疗。

清除脊髓压迫

适用于外伤、肿瘤压迫所致者。

解除血管畸形

通过显微镜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可预防该病的复发。若患者并无临床症状,可以进行预防性手术。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

恢复期加强锻炼,配合针灸、理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常用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站立训练、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翻身训练等。

步行矫形器、支具

适用于病情严重者,如截瘫患者,使用步行矫形器有利于支持和保护早期站立和步行;部分截瘫患者,也可使用步行矫形器或支具,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行走、移动能力。适当行走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并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

预后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通常预后较好,肢体无力等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若拖延治疗,甚至不治疗,患者常遗留下终身残疾,运动功能将无法得到恢复。

能否治愈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如果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根据病情不同,复诊时间各有差异。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7~14天到医院拆线;病情稳定后建议1~2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评估肌力,以方便重新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饮食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病因不同,饮食调理原则有所区别。如动脉硬化患者建议低脂、低盐,限制糖类、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若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建议术后给予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食物,有利于恢复。

饮食调理
  • 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患者建议饮食清淡,低脂低糖,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内,避免进食动物内脏、肥肉等食物。

  • 低血压患者建议荤素合理搭配,注意膳食营养平衡,适当增加瘦肉、鸡蛋、鱼肉、猪肝、牛奶,多进食蔬菜、水果。少吃冬瓜、绿豆、海带、芹菜等降压的食物。

  • 平时多进食粗纤维类食物以及绿色蔬菜、水果,避免活动减少而造成的便秘。

  •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不进食生冷、不卫生的食物。

护理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十分重要,尤其病情较重者离不开家属的生活护理,同时配合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

康复运动

以恢复性运动为主,家属应一同参与,陪伴患者,防止运动中患者出现摔伤。

特殊注意事项
  • 术后注意保持敷料的干燥、卫生,避免出现感染。

  • 卧床患者注意适当翻身、拍背,按摩下肢,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预防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较多,并无特别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高发人群建议日常生活中注意自我防护,避免外伤,进行安全防护。同时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早期筛查

筛查人群

有家族脊髓血管畸形遗传病史的人群。

检查方法

基因检测、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预防措施

避免外伤

注意交通安全,避免与他人打架斗殴。注意生产安全,按照工作要求进行安全防护。

治疗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查体,并按照医嘱要求口服药物治疗。

增强免疫力

注意生活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参考文献

[1]邓守恒,陈萍,王一平.临床内科诊疗指南[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

[2]肖波.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3]罗杰,何国厚.实用内科诊疗常规[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

[4]安德仲.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田兆兴,梅雪.急救医学高级模拟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