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本词条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 田执梁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感染轮状病毒后导致的急性消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具有传染性,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是补液等对症治疗,该病具有自愈性,一般预后较好。

就诊科室
儿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Rotavirus enteritis in children
疾病别称
婴幼儿秋季腹泻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慢性腹泻、病毒性心肌炎、肺炎、离子紊乱
治疗周期
7~14天
临床症状

水样泻、呕吐、发热

好发人群
6~24月龄的婴幼儿
常用药物
低渗补液盐、元素锌、布洛芬、蒙脱石散
常用检查
轮状病毒检测、便常规、血常规
疾病分类

轮状病毒肠炎按发病年龄

可分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和成人轮状病毒性肠炎。成人一般症状较轻,本文重点阐述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按病程长短

可分为急性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和慢性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大部分患儿为急性,粪便排毒时间持续10天,极少数可长达57天。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发生慢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粪便长期排病毒。

病因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因为婴幼儿感染了轮状病毒。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疾病早期肠道分泌、动力及通透性改变、继之发生吸收不良,均促使腹泻发生。

主要病因

病毒感染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一般是由于感染了轮状病毒所致,该病毒可以通过口腔进入宿主的肠道,导致一系列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诱发因素
  • 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可能导致婴幼儿被病毒感染。

  • 抵抗力低的婴幼儿更容易被感染。

流行病学

A组轮状病毒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重症腹泻病的首要病原。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似。发展中国家约3/4的儿童在12月龄之前发生轮状病毒腹泻,而发达国家儿童发病通常延后至2~5岁。重症腹泻主要集中在6~24月龄婴幼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数据分析显示全球每年约有45.3万儿童死于轮状病毒腹泻,占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数的5%,多发生于发展中国家。轮状病毒腹泻在温带地区冬季最为流行,热带地区终年发病。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秋季高发,好发于6~24月龄婴幼儿。新生儿及小婴儿受母传抗体保护,故发病少,症状轻,常呈不显性感染。感染轮状病毒后多数患者可免于再次感染,再次感染者多呈无症状或轻症感染。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急性期粪便排病毒量高,极少量粪便即可导致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水源污染可导致暴发流行。患儿或照顾者护理婴幼儿时,如果没有勤洗手,手上沾染的病毒会被传播到其他地方,如果门把手、玩具、餐具等部位。其他人接触后可被感染。

呼吸道传播

经气溶胶形式呼吸道传播,但这种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好发人群

6-24月龄的婴幼儿,由于此类人群卫生知识缺乏,平时不注意卫生,身体发育尚不完善,所以容易引发此疾病。

症状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潜伏期估计约1~3日。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呈无症状感染,严重者可出现重度脱水,甚至导致死亡。患儿常突然起病,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多伴有发热,继之出现水样泻;重者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5~7日。年龄至5岁的儿童几乎均获得对轮状病毒的免疫力,5岁以上重症病例少见。

典型症状

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

呕吐

患儿常突然起病,呕吐常为首发症状。

发热

呕吐常伴有发热,持续2~3天。

水样泻

继之出现水样泻,腹泻每日可多达10~20次,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其他症状

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导致全身,包括神经、呼吸、循环、消化、血液等多系统病变,如出现无热惊厥、心肌损害、肺部炎症、肝胆损害等。粪便显微镜检查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长可达6天。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并发症

慢性腹泻

少数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肠道缺乏乳糖酶、营养不良等原因,可发生慢性轮状病性肠炎,粪便长期排病毒。

病毒性心肌损伤

部分患儿感染轮状病毒后会损伤心肌细胞,严重者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重症患儿应关注心肌酶的变化。

肺炎

由于婴幼儿免疫力不完善,轮状病毒可吸附、穿入肺脏,并可能在肺脏繁殖从而导致肺炎。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预后较好,一般无明显后遗症。

酸碱平衡紊乱

该疾病的患者可能会由于长期存在脱水的情况,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未及时补水,可能会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造成体内酸碱失衡紊乱。

就医

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明显的症状。父母应立即带孩子就医,明确腹泻的性质,及时对症处理。幼儿腹泻,严重时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危急生命的情况,要足够重视,避免延误病情。

就医指征
  • 当儿童出现腹泻,次数超过每日5次,患儿精神差,应立即就医。

  • 患儿出现发热、呕吐,应及时就医。

  • 腹泻患儿出现精神萎靡,眼窝深陷,脸色灰白需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婴幼儿优先在儿科就医。

  • 如出现患儿精神萎靡、高热等紧急状况可急诊科就医。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

  •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上述症状?

  • 发热最高达到多少度,是否出现惊厥?

  • 呕吐物是什么颜色,呕吐是喷射状吗?

  • 一天腹泻几次?

  • 腹泻时,大便的什么颜色,性状如何?(如黄色水样、蛋花样、有黏液)

  • 大便是否有腥臭味?

  • 是否在上幼儿园或小学等,身边有无聚集性发病?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稍高,白细胞计数情况可初步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白细胞正常可排除引起腹泻的原因是细菌感染。

便常规

黄色水样便,正常或偶有少许白细胞,无红细胞及脓细胞。

轮状病毒检测

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包括抗原检测方法、RT-PCR、电镜、免疫电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病毒基因组RNA和病毒培养。目前临床广泛采用ELISA检测粪便(或肛拭子)轮状病毒,敏感性及特异性强;也可采用乳胶凝集法,简便易行,不受条件设备限制,但敏感性略低。

医生查体

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观察眼窝是否凹陷等脱水指征。

轮状病毒血清抗体检测

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效价增高4倍具有诊断意义。

病毒特异性抗原检测

补体结合(CF)试验、免疫荧光(F)试验、酶免疫(EIA)测定可用于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敏感性都较高。

粪便病毒核酸检测

可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核酸杂交及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多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免疫球蛋白

早期IgM抗体可增高,2~4周可出现IgG抗体。

其他检查

咽部分泌物IgA抗体增高有辅助诊断价值。电子显微镜查见典型形态的轮状病毒,阳性率可达90%,本法快速准确。病毒核酸检测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设备昂贵,操作要求高。

诊断标准
  • 临床表现,呕吐、发热、水样泻。

  • 发病季节,为轮状病毒高发期秋季。

  • 粪便中检测到轮状病毒,这是最关键的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诺如病毒性肠炎

症状与轮状病毒性肠炎类似。鉴别的关键点是病原学检测,粪便中病毒的种类是鉴别关键点。

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学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便次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并鉴别。

治疗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为自限性,无针对性的特效药物。脱水是导致重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主要治疗是纠正脱水及维持电解质平衡。

治疗周期
病程一般5~7日,治疗周期7~14天。
药物治疗
  • 补液治疗,轻中度脱水优先选择口服补液,重度脱水,严重呕吐,伴电解质紊乱者给予静脉补液。目前推荐采用低渗补液盐(245mOsm/L)配方预防和纠正脱水,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粪便排出量及呕吐次数,减少静脉补液。

  • 补锌:腹泻患儿腹泻开始后可给予补锌,6月龄以上每天补充元素锌10~20mg,共10~14天,已证实补锌可缩短腹泻病程,促进康复,尤其是营养不良及可能锌缺乏的患儿。

  • 消旋卡多曲(脑啡肽酶抑制剂),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可抑制肠道过度分泌,临床研究显示其具有减少排便量及缩短腹泻病程的疗效。

  • 存在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时,可补充钾离子、镁离子、钙离子等,并用碳酸氢钠纠正酸碱平衡。

  • 其他药物治疗,如口服蒙脱石散及益生菌如鼠李糖乳酸杆菌和鲍氏酵母菌,有助于减少腹泻量及缩短病程。患儿高热可选择布洛芬口服液退热治疗。

  • 免疫球蛋白,对免疫缺陷患者或低出生体重患儿可采用免疫球蛋白口服治疗,可缩短病程及排毒时间。

手术治疗

本病无手术治疗。

营养治疗

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肠黏膜损伤的恢复、发热时代谢旺盛、肠炎丢失蛋白等因素使得患儿营养需要量增加,如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以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生长发育。故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

  • 尽快恢复母乳及原来已经熟悉的饮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喂食与患儿年龄相适应的易消化饮食。

  • 病毒性肠炎可能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以改喂淀粉类食品,或去乳糖配方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

  • 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1次,共2周。

预后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自限性,多数患儿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个别婴幼儿患者可因免疫缺陷、营养不良等因素,出现严重并发症,有可能会导致死亡。患儿出现发热、腹泻时,要及时进行补液退热治疗,避免发生脱水及酸碱失衡。

能否治愈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治愈。少数婴幼儿会因为肠道缺乏乳糖酶及营养不良等原因,发展为慢性腹泻。

能活多久

患儿不出现严重并发症,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腹泻停止后1周建议复查便常规是否还有病毒,直至正常。

饮食

患儿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肠黏膜损伤的恢复、发热时代谢旺盛、肠炎丢失蛋白等因素使得患儿营养需要量增加,应加强营养,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

饮食调理
  • 尽快恢复母乳及原来已经熟悉的饮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喂食与患儿年龄相适应的易消化饮食,应当以低脂、低糖、高蛋白的流食为主。

  • 病毒性肠炎可能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以改喂淀粉类食品,或去乳糖配方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

  • 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1次,共2周。以奶粉、牛奶为主的患儿,宜使用无乳糖或低乳糖的配方奶粉。

  • 不宜食用碳酸饮料等含糖食品。

  • 呕吐频繁时可短期禁食,避免呕吐物误吸。

护理

要做好患儿呕吐、腹泻及发热等情况的护理,注意饮食卫生,患儿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做好通风消毒,避免病毒传染。

日常护理
  • 密切观察患儿发热、呕吐及腹泻、精神状态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 发热时注意适当的保暖,汗湿的衣服及时更换,应选择宽松吸汗的衣物。

  • 呕吐时,注意帮助患儿将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呕吐物及时处理。

  • 及时处理大便,处理患儿大便前后要注意洗手。

  • 便后为患儿清洗肛周皮肤,可适当涂抹凡士林等膏剂保护肛周皮肤。

  • 家里定期通风,患儿用的物品玩具要注意消毒。

病情监测

密切注意患儿日排便的次数和性状。并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情况,是否有精神装靡、四肢无力、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特殊注意事项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为感染性腹泻,具有传染性。托幼机构中一旦发现有患儿出现,应当进行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应集中做好消毒和隔离措施。要对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进行清理、消毒。

预防

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腹泻尤其是重型腹泻最主要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儿童扩大免疫接种计划中。目前注册使用的疫苗包括多价疫苗和单价疫苗,均为口服减毒活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日常还需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预防措施
  • 及时接种疫苗。

  • 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

  • 注意饮水及食品卫生,避免饮用生水,将食物彻底煮熟后食用等。

  • 及时隔离患儿,并彻底消毒。

参考文献

[1]王卫平主编.儿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7-231

[2]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06-707

[3]陈汉汛主编.常见疾病健康处方[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04,239.

[4]陆素琴,谢英彪主编.儿科病家长须知[M].金盾出版社,2014.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