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胸椎间盘突出症

本词条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曹杨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胸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脊椎损伤和退行性病变导致的胸椎脊髓、神经受压或炎症导致的椎间盘突出,表现为胸背疼痛,一侧或两侧下肢麻木,最严重的后遗症是瘫痪,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居多。胸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一般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较好。

就诊科室
骨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thoracic disc herniation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下肢瘫痪、二便及性功能障碍
治疗周期
2~3个月
临床症状

胸背部疼痛、感觉障碍、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长期姿势不正、脊柱损伤等人群
常用药物
洛索洛芬、双氯芬酸钠、维生素B12、腺苷钴胺
常用检查
胸部脊髓造影、CT检查、MRI检查
疾病分类

轻型胸椎间盘突出症

指影像检查显示胸椎间盘突出,但临床症状轻微,甚至仅有一般的局部症状者。

中型胸椎间盘突出症

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除椎节局部疼痛及叩痛外,可有根性刺激症状或脊髓症状;磁共振(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阳性所见。

重型胸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症状,甚至出现完全性瘫痪,其中半数发病较急,尤其是年轻患者。

病因

胸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脊柱损伤或慢性劳损、胸椎退行性改变、被迫体位等原因造成的一系列神经压迫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直接暴力可诱发此病。

主要病因

脊髓损伤或慢性劳损

胸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是因为脊髓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创伤因素包括脊椎的扭转运动或搬重物等。

胸椎退行性改变

退变是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大,胸椎退行性改变,椎间高度变窄,稳定性降低,髓核突出而发病。胸椎间盘突出症也可发生在较年轻的椎间盘突出不明显者,由于明显的外伤致椎间盘破裂,突出而发病。

被迫体位

长时间弯腰做事、驼背等,导致胸椎间盘遭受更多外力,过早发生退变和椎间盘突出。

诱发因素

直接暴力,如车祸或摔伤等外伤可致椎间盘破裂、突出而诱发胸椎间盘突出症。

流行病学

胸椎间盘突出症暂无与发病率相关的具体流行病学数据。

好发人群

胸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中老年人,以及长期姿势不正、脊柱损伤等人群。

症状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出现椎旁肌紧张、局限性背痛、霍纳氏综合征、瘫痪,胸背部疼痛等症状,随后也可出现感觉障碍,如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乏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时可以并发下肢的瘫痪和二便障碍等。

典型症状

椎旁肌紧张

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者肌肉可变硬,硬度增加,有压痛、叩痛。

局限性背痛

是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常见于下背部,多表现为胀痛,部分患者可为刺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

霍纳氏综合征(Horner综合征)

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睁眼时上下眼皮之间的距离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无汗。

瘫痪、下肢无力

椎间盘压迫脊髓时会引起瘫痪、下肢无力,且进展迅速。

大小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

椎间盘突出会导致内脏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无法控制大小便,有勃起功能障碍等。

其他症状

如果第十一胸椎和第十二胸椎(T11~T12)椎间盘突出可发生放射性疼痛、腹股沟及睾丸疼痛,如果第一胸椎和第二胸椎(T1~T2)椎间盘突出可致颈痛、上肢疼痛。

并发症

下肢瘫痪

当脊髓严重受压或血供丧失,可导致下肢功能瘫痪。

二便及性功能障碍

当脊髓神经受压,导致下肢神经无法传导,致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

就医

胸椎间盘突出患者出现胸椎疼痛增加、下肢麻木、乏力、行走困难等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要及时到医院骨科就诊,及时进行X线、CT、MRI等检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 出现疼痛加重、下肢麻木乏力、行走困难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 出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症状,以及出现二便及性功能障碍、下肢瘫痪等症状要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到脊柱外科或骨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胸背部疼痛、下肢麻木、乏力、二便障碍)

  • 有没有下肢麻木、乏力、二便功能障碍的症状?

  • 胸背痛有多久了?

  • 近期有没有受到外伤?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X线检查

胸椎正侧位,明确有无骨折、脱位等情况,但对于椎间盘突出表现不够明确,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X线平片可以显示胸椎椎体间隙相对变窄,如果结合患者的病史或与疼痛部位一致,对于诊断该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如果平片显示椎体终板影像信号减低,与疼痛部位一致,也应考虑椎间盘突出的可能。

胸部脊髓造影

是一种有创性操作,能准确显示脊髓的情况,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脊髓一般会有部分的压迫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较早用于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方法,造影剂分为脊髓油溶性碘剂和水溶性碘剂造影,对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椎管狭窄等病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CT检查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常用检查,但不能准确显示脊髓压迫情况,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疼痛范围可以进行胸部CT扫描,一般情况下CT图像能够显示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脱出的方向、脱出间盘的大小、脱出间盘的钙化程度以及脱出间盘对硬膜囊挤压后的形态改变,并能够区分出对硬膜囊压迫的组织来源、椎管侧隐窝狭窄或对神经根压迫的程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等,明显优于脊髓造影检查。

MRI检查

是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此检查对脊髓的情况可以更加清楚的表现出来,辨别脊髓有无水肿和压迫都是比CT检查更加精确。胸部椎间盘最薄,腰椎间盘最厚,在T1加权图像上髓核和内层纤维环呈高或中等信号强度,外层纤维环则为低信号强度。在矢状面上T2加权图像的髓核和脑脊液信号明显增加,所有纤维环则成低信号。当T2加权像髓核颜色变深,表明髓核严重损伤或退变,多伴有间盘脱出,向后或侧方压迫硬膜囊,显示硬膜囊受压之压迹。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综合诊断胸椎间盘突出症。

  • 出现下肢无力、麻木、背痛、大小便功能障碍、足底踩棉感、下肢放射痛(与行走无明显关系)。

  • 下胸段脊髓压迫综合症或出现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

  • 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相应水平的脊髓受压和胸椎间盘突出。

鉴别诊断

颈椎病

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疾病,多为一侧上肢麻木、无力,颈部疼痛且活动受限,可经牵引缓解,X线片可见颈椎增生及椎间隙变窄。胸椎间盘突出症可出现椎旁肌紧张、局限性背痛,X线平片可以显示胸椎椎体间隙相对变窄。

治疗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要根据个体化的差异进行设定治疗方案,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止痛药、营养神经药,手术治疗主要是椎间盘切除术。

治疗周期
因个人症状轻重、身体状况、椎间盘突出情况、脊髓受压情况,治疗方案各有不同。如保守治疗择是一个长期间歇性治疗,手术治疗一般2~3月可恢复。
药物治疗

止痛治疗

主要作用是抑制前列腺素等机制,可缓解局部疼痛,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洛索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

营养神经

主要是针对神经压迫受损,给神经进行营养,促进修复作用,主要药物有维生素B12、腺苷钴胺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防止严重的脊髓压迫导致的下肢瘫痪,一般手术治疗有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侧后方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侧前放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术式。

中医治疗

通过医生辨证施治,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剂,可舒筋活络,缓解局部炎症,减轻疼痛、麻木及乏力症状,主要药物有三七、丹参等。

预后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一般能够得到治愈,预后较好,并且不会影响患者寿命,需要遵医嘱复查胸椎的恢复情况。

能否治愈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可以正常生活。

复诊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一般半年到一年左右可再次复查,手术治疗患者可一年到一年半复查一次,查看脊椎的连贯性及稳定性。

饮食
饮食调理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无特殊的饮食禁忌,保持均衡饮食即可。

护理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手术或保守治疗之后,对于术后管理、用药管理、心理疏导等方面都要密切观察,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同时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防止胸椎突出。

日常护理
  • 术后患者要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胸椎的过度活动,如果留有引流管,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更改药量,多了解药物的用法、以及不良反应。

  •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生活上要避免过度活动,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防止胸椎的压力受力不一致导致胸椎突出,必要时避免扭转脊椎。

病情监测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密切注意有无腰背部的疼痛、下肢麻木、乏力等症状加重,用药期间要注意有无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出现,以及有无出汗、过敏等药物过敏的不良反应出现,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心理护理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坑嗯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家属应积极陪伴患者,给予鼓励、安慰,避免患者形成心理抑郁、焦躁的情绪。

预防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通过减少外伤以及脊髓损伤,以及平时加强锻炼和补充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措施降低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

早期筛查

对于中老年人,应早期体检,行骨密度测定、椎间盘MRI,尽早补钙,预防骨质疏松症。

预防措施
  • 平时应加强锻炼,多晒太阳,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

  • 中老年人应按时吃钙片补钙,年轻人应多吃含钙及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

  • 日常多注意安全,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剧烈运动。

  • 日常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正确的站姿和坐姿。

参考文献

[1]李振宙,赵宏亮,曹峥,商卫林,侯树勋.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的技术要点及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20(04):279-285.
[2]龚自良,冯大鹏,李正维.胸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多种并发症1例报道[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26(15):1432-1435.
[3]龚成,谢瑛,郭伟,卫杰,桂沛君.不同年龄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的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5):1653-1656.

[4]张卫红等主编.临床骨科疾病治疗新进展[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163-16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