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中枢性发热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孙苏欣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中枢性发热是下丘脑的体温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损伤,造成其调节功能紊乱,散热、产热、保温中枢功能障碍所致,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比较多见,好发于既往有高血压、精神疾病、脑肿瘤病史者,发病原因主要为脑血管病、脑外伤、脑手术、癫痫等。

就诊科室
急诊科、神经科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enter fever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脑水肿、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热射病、脑卒中、脑外伤、癫痫、甲亢危象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高热、全身皮肤干燥、四肢发凉

好发人群
高血压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脑部肿瘤患者、户外高温作业者、糖尿病合并代谢性脑病者、脑炎、新冠病毒感染
常用药物
氯丙嗪、亚冬眠药物、糖皮质激素、退热药、保护脑细胞药
常用检查
瞳孔对光反射、血常规、血糖测定、血电解质、尿常规、血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脑部CT、脑部核磁共振、脑电图、脑脊液检查
病因

中枢性发热患者主要是由于颅脑疾病损伤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节通路经过脑干及脊髓下行,对机体产热和散热进行系统调节过程中,机体产热增多和散热障碍,从而出现发热。总的来说,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疾病均有导致中枢性发热的风险,颅脑疾病是造成中枢性发热的主要原因。

主要病因

脑血管病

本病是中枢性发热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其中以出血性最多见,一方面由于体温中枢及其附近的脑组织出血可直接影响、干扰体温中枢,而另一方面,出血所致的脑水肿也会导致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单纯因脑梗死引起的中枢性发热并不常见,往往只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干梗死,前者是由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脑水肿的刺激与压迫体温中枢,后者则由于体温中枢的下行传导通路受影响所致。

脑外伤和脑手术

严重脑外伤,尤其是枕部着地所致的额叶底部脑挫裂伤,常由于惯性的作用损伤下丘脑体温中枢,往往出现中枢性发热。针对垂体、第三脑室和后颅窝等的脑科手术常难免会造成下丘脑组织的副损伤,故均可引起中枢性发热。

癫痫

癫痫发作,尤其是大发作时,由于大量神经元同步兴奋和放电,可干扰下丘脑体温中枢而导致中枢性发热。癫痫还可致全身肌肉持续收缩,机体产热增加,导致发作后的体温上升。

其他

急性脑积水

急性脑积水可引起发热,而在实施V-P分流术后体温往往可下降到正常。

酒精戒断

有报道长期酗酒者,在酒精突然戒断后可发生中枢性发热。

颈段或上胸段病变

损伤脊髓的中间外侧柱,体温调节传导通路传出障碍,可引起发热,但颈段脊髓横贯损伤一般不会引起发热。

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

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罕见严重并发症,可能与中枢神经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相关,以发热和运动障碍为最主要特征,运动障碍以帕金森病样的静止性震颤多见。

新冠病毒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病毒性脑炎无特效药控制病情时,感染科波及脑部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中暑

中暑可导致控制体温的神经中枢失灵,继而引起体温的升高。

诱发因素

在受到精神刺激或者创伤后出现脑血管疾病,从而诱发中枢性发热。

流行病学

中枢性发热的好发人群主要为既往有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动脉瘤、脑肿瘤病史的患者以及老年人和脾气暴躁者,其病变部位主要为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结构和功能病变,各年龄段都可发病,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不敏感的老年人,无明显的地域流行特征。

传播途径

感染性脑炎导致的中枢性发热,其分泌物有传染风险。

好发人群

有心脑血管病史者

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瘤等疾病病史,或脾气暴躁容易引起血压瞬间升高者,都容易在情绪激动或其他精神刺激下引起脑出血或动脉瘤破裂,引起中枢性发热。

有精神疾病病史者

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者,多长期服用精神疾病类药物,在服用药物后,容易引起中枢性发热。

脑肿瘤患者

脑肿瘤患者容易出现脑局部压迫,从而引发中枢性发热,不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更容易引起中枢性发热。

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者

该类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比较容易出现感染。

脾气暴躁的人

脾气暴躁者,情绪激动时可造成血压的短暂升高,易发生脑出血,从而导致中枢性发热。

症状

中枢性发热的典型症状就是体温升高。但是该体温升高与常见的各种感染性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不同,具有突然升高,不伴有发抖,四肢发凉等特点,且高热时应用抗生素及解热剂无效。

典型症状
  • 突然高热,发热时不伴有出汗,皮肤温度分布不均。

  • 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

  • 虽然高热,但不伴发抖,无感染证据,中毒症状不明显,一般不伴有白细胞增高。

  • 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皮肤血管扩张所指的生理性散热反应,相反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 一般不伴有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和呼吸增快。

  • 因体温整合功能障碍,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 抽搐、偏袒、性格改变。

其他症状

癫痫

可出现中枢性发热,同时伴有全身抽搐,甚至异常等症状。

脑出血

可出现中枢性发热,同时伴有偏瘫、头痛或者瞳孔异常。

并发症

脑水肿

因通常机体能耐受的体内温度为40.5℃,超过此温度时脑组织容易产生热损害,出现脑水肿。

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

发热,尤其是高热,可在原有的脑损伤基础上,使脑血流、脑耗氧急剧增加,从而升高颅压,更进一步加剧脑组织损伤,此外还使机体代谢增加,加速心肝肺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就医

中枢性发热患者多为颅脑疾病患者,当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抽搐等症状时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医时可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去急诊内科、感染科、神经内科、脑外科、肿瘤外科等就诊,完善相关检查,除外感染性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以明确诊断中枢性发热。

就医指征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 体温突然升高到40℃以上,不伴有发抖,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四肢发凉。

  • 经常头痛的患者,突然头痛加剧,伴或不伴有发热。

  • 出现体温上升,同时伴有全身抽搐或者头晕、头痛、偏瘫等症状。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急诊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建议到感染科首先除外感染性发热。

  • 对于有颅脑外伤或脑动脉瘤、脑出血的患者,建议到脑外科或肿瘤外科就诊。

  • 对于有高热,伴有头痛、头晕、偏瘫、抽搐等症状的患者,建议到神经内科就诊或医院卒中中心急诊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是否有过高血压病史或家族史?感染史、流行病史、是否长时间高温环境工作史?

  • 最近是否有过头晕、头痛的症状?持续多久?

  • 发热多久了?体温大约多少?

  • 近期是否进行过脑部手术?脑部是否有外伤?

  • 近期是否去过疫区?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应对患者进行视触叩听等提个检查,明确患者瞳孔是否异常、面部是否发红,皮肤是否干燥、发热速度、发热时间、体温波动情况,是否有情绪激动等诱因等,便于对疾病进行诊断。

血常规、尿常规

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查,了解是否有血液感染或者泌尿系感染,除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脑部CT

进行脑部CT检查,了解患者的脑部是否有肿瘤,是否有出血,或者手术过后是否有出血,其意义是为了明确中枢性发热的原因。

脑部核磁共振检查

进行脑部的核磁共振检查,了解患者的脑部是否有肿瘤,肿瘤是否有破裂,是否有出血,以及进行过脑部手术后,是否有出血,其意义与CT相同,但是对于脑组织,较CT结果准确,更容易确定中枢性发热的原因。

诊断标准
  • 典型的中枢性发热症状,突然高热,全身皮肤干燥、四肢发凉,体温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波动。

  • 白细胞等炎症标志物无增高,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

  • 抗生素或者解热剂治疗无效即可诊断为中枢性发热。

鉴别诊断

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疾病也会出现发热症状,但是通常会伴有寒战、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症状,完善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明确感染部位即可鉴别。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

其他原因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的发热,多不具有中枢性发热的特点,且可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完善类风湿因子、甲状腺激素等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中枢性发热是由机体散热功能出现障碍所致,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脑出血者给予降颅压、手术等治疗;癫痫发作者应立即控制发作,预防再发。只有原发病得到积极控制,对中枢性发热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才可能显效,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措施。针对中枢性发热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物理降温。

治疗周期
中枢性发热的治疗为短期治疗,使体温恢复正常即可。
药物治疗

退热药物

主要包括两大类,即非甾体类和甾体类药物。中枢性发热患者的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常规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来比林等对其作用有限,难以达到降低体温目的,或者仅轻微降低后即反弹回升,效果欠佳。而甾体类抗炎药物(即皮质类固醇激素)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枢性发热,但其在脑损伤的应用目前仍存争议:剂量较小时作用有限,大剂量时往往面临降低免疫力、水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风险。

氯丙嗪

通常使用氯丙嗪等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来降温,但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

溴隐亭

目前有报道显示中枢性发热与脑内多巴胺受体功能失调有关,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对于颅脑损伤引起的中枢性发热是有效的。

手术治疗

本病暂无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普通物理降温

冷敷降温

将冰块用毛巾包裹,检查无漏水后放置在前额、枕下、颈部、腋窝、腹股沟和腘窝等血管丰富处。

温水擦浴

用32~34℃温水擦浴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

酒精擦浴

使用25%~30%乙醇,操作步骤同温水擦浴,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快,皮肤表面温度增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带走大量热量(有皮肤损害或出血倾向禁用)。

头戴冰帽

应注意,后颈部、双耳外面和接触冰块的部位需要垫绵垫,以防止冻伤,观察头部皮肤变化和心率的变化,有无室颤与房室传导阻滞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冰盐水灌肠

一般使用水温28~32℃,超高热可用4℃等渗冰盐水。嘱患者做深呼吸,腹部放松,保持灌肠液在肠道内停留片刻,降温效果更显着。

亚低温治疗

采用亚低温治疗不仅仅对于中枢性发热本身具有显着治疗效果,其对颅脑损伤亦有明显治疗效果。对脑损伤采用亚低温治疗方法过程中,利用程序降温法(评估、控制性降温、监测、复温)对严重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发热降温效果优于传统的普通物理降温方法,并可显着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及预后,是重型脑损伤致中枢性发热患者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

中医治疗

中医方剂中的清热解毒开窍方对中枢性发热有一定疗效,如安宫牛黄丸、安脑丸、白虎汤、醒脑静、清解合剂等。

预后

中枢性发热患者经过对原发病的积极治疗,配合针对发热的治疗和护理,多数预后较好,体温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如果持续高热引起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有可能会出现脑水肿、呼吸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影响预后。

能否治愈

如治疗抢救及时,中枢性发热可降至正常体温,持续高热引起炎严重并发症者则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中枢性发热经过积极治疗大多可恢复正常体温,对寿命的影响主要与原发病有关,但如果持续高热时间过长引起严重并发症,可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复诊

中枢性发热患者应根据原发病定期复诊,如脑出血患者、脑肿瘤等颅脑疾病患者,经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后,应3个月左右复诊;有癫痫或精神疾病患者,应每月复诊调整治疗药物。

饮食

中枢性发热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造成肠胃负担,不利于体温下降至正常水平,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促进排便,避免便秘,有利于病情恢复。

饮食调理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多饮水。

  • 限制饮酒,每天食盐<6g,以免引起血压升高,出现中枢性发热。

  •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辛辣食物,避免造成肠道负担,不利于消化,造成便秘,加重病情。

护理

中枢性发热患者应根据其原发病进行合理的护理,在针对高热的治疗过程中,也要针对物理降温可引起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相应的护理,如防止高热惊厥时咬伤舌头,防止痰液堵塞呼吸道窒息,定时翻身排痰护理。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针对可引起中枢性发热的原发病应给与口服药物治疗,如高血压患者应合理应用降压药、癫痫患者口服抗癫痫药物、精神疾病患者口服治疗精神病的药物等。

运动

运动建议以散步为主,避免跑步、游泳等较为高强度的运动,避免引起脑内动脉瘤的破裂,导致中枢性发热。

特殊注意事项

在中枢性发热患者的护理中,要特别注意物理降温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如冻伤、心血管并发症、呼吸道并发症、电解质紊乱等,并进行相应积极护理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因为这些并发症可能会使原有病情加重,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预防

由于中枢性发热多由颅脑疾病引发,所以针对中枢性发热的预防主要在于有效预防和治疗原发的颅脑疾病,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诱发中枢性发热。防止严重感染,甲亢没控制病情发展成甲状腺危象,防止糖尿病代谢性脑病等并发症。

早期筛查

如有高血压、脑动脉瘤、脑肿瘤的患者,需要每半年到医院体检一次,了解动脉瘤或者肿瘤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自身血压控制情况等,检查脑功能是否发生变化,减少中枢性发热的风险。

预防措施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减少诱发中枢性发热的风险。

  • 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发生颅脑外伤,诱发中枢性发热。

参考文献

[1]王辰,王建安著.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谭宝玲著.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卒中伴发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7,37(2):112-1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