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二科 李鑫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以上,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的慢性疾病。本病为乙类传染病,乙型肝炎患者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乏力、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可出现面色发黑、肝掌、蜘蛛痣、脾脏增大等表现,长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肝癌。此病患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通常不可治愈,仅可延缓肝脏进展。

就诊科室
传染科、感染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hronic Hepatitis B
疾病别称
乙肝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监测及治疗
临床症状

乏力、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腹胀

好发人群
母亲为慢性乙型肝炎病史者、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者、接受血液透析者、接受输血者、性伴侣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
常用药物
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常用检查
乙肝两对半定量、乙型肝炎病毒定量、肝功能、甲胎蛋白、肝脏硬度值测定、肝脏影像学检查
疾病分类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病毒定量阳性。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乙型肝炎病毒定量阳性。

病因

慢性乙型肝炎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传播方式以母婴传播、血液、体液及性传播为主。好发于母亲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婴幼儿、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不洁注射者、多个性伴侣者以及家属有此类疾病者。

主要病因

病毒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抵抗力强,极少量的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进入人体,可以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主要的传染源。

母婴传播

儿童以母婴传播为主,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母亲的病毒水平越高,新生儿感染风险越高。

血液、体液及性接触传播

  • 成人有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史、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应用免疫抑制剂、接触乙型肝炎病人血液及体液者均有较高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风险。

  • 乙型肝炎病毒可经破损的皮肤及黏膜传播,如修足、纹身、扎耳洞、医务人员工作中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

  • 与乙型肝炎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危险性高。

流行病学

慢性乙型肝炎呈世界性流行,全球有约2.57亿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非洲区和西太平洋占68%。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占30%,原发性肝细胞癌占45%。我国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由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本病有地区性差异,乡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4:1,无明显季节性,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是家庭聚集的主体,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母亲可将此病毒传播给新生儿。

血液、体液及性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乙型肝炎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都可传染此病。

好发人群
  • 婴幼儿出生时不具有来自母体的先天性乙肝表面抗体,普遍易感,母亲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婴幼儿好发。

  • 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需长期输入血制品(凝血因子)。

  • 不洁注射者,如注射吸毒、共用针头、扎耳洞。

  • 家庭成员为乙型肝炎感染者。

  • 多个性伴侣者。

  • 接触血液及体液的医务工作者。

症状

慢性乙型肝炎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多数患者较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疾病逐渐进展可出现明显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还有睡眠差等。

典型症状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

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

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症状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慢性乙型肝炎重度

有明显或者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缺乏、腹胀、尿黄、稀便等,伴肝病面容(面色暗沉与发黑、皮肤粗糙、无光泽)、肝掌、蜘蛛痣(红色的痣,中心为一红点,周围呈反射状排列的毛细血管,如蜘蛛样,按压中心红点后痣消失)、脾大。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并发症就诊时才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出现低热。

并发症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不全引起的神经精神症候群,可发生于重型乙型肝炎,表现为性格及行为改变,定时、定向力、计算力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嗜睡,甚至昏迷。

上消化道出血

重型乙型肝炎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为凝血因子、血小板减少,胃黏膜广泛糜烂及溃疡,门脉高压,表现为呕血、黑便。

肝肾综合征

重型乙型肝炎可出现肝肾综合征,诱因为大量利尿、消化道出血、放腹水、严重感染,表现为少尿(24小时<400ml或每小时<17ml)或无尿(24小时<100ml,12小时完全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平衡失调。

感染

重型乙型肝炎易发生难于控制的感染,以胆道、腹膜、肺多见,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主要来源于肠道,且肠道中微生态失衡与内源性感染的出现密切相关,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也可出现真菌感染。

就医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超过半年,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需要就医治疗,患者可以去传染科或者感染病科就诊。

就医指征
  • 对于有输血史、不洁注射史、乙肝病毒感染者接触史,以及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监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若上述两项抗体阴性,需注射乙肝疫苗,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需就医进一步诊治。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超过半年,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就诊科室

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去传染科或者感染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以前有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

  • 父母、兄弟姐妹、伴侣有乙型肝炎病史吗?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乏力、厌油、食欲不振、尿黄、腹胀)

  • 既往有无输血史、不洁注射史、扎耳洞、拔牙、纹身及多个性伴侣等情况?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示常用检查方法,可以判断肝脏的形态及大小,有无结节、占位等情况。

CT和磁共振

肝脏CT检查一般建议完善增强CT,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判定敏感度更高。磁共振检查用于对于肝脏占位鉴别诊断。应用普美显造影剂静脉注射,完善肝脏增强磁共振,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

瞬时弹性成像

瞬时弹性成像可以准确的识别轻度肝脏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操作简单,为无创性检查,可重复性好。但其受一些因素影响(肥胖、血糖、转氨酶、胆红素水平等),需结合患者情况及肝功结果等综合判定。

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抗体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两周后即可表现为阳性,化验乙型表面抗原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表示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免疫力,注射疫苗后可获得阳性结果,也有少数患者始终不产生该抗体。

乙型肝炎E抗原与抗体

乙型肝炎E抗原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乙型肝炎E抗原消失,乙型肝炎E抗体出现称为“血清学转换”,此时乙型肝炎病毒多处于低复制状态,传染性降低。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及抗体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阳性表示乙型肝炎病毒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因血清中其含量非常少,临床上不进行检测。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分为IgM、IgG,IgM阳性提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者在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进入活动期,IgG阳性往往提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既往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不论病毒是否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定量

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主要用于评估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是抗病毒治疗适应症及疗效判定的重要指标。

肝功能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特别是长期病毒抑制(如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被抑制)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应进一步分析评估是否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或合并其他损伤肝功能因素。

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升高的主要原因为肝细胞损伤、肝内外胆管阻塞、胆红素代谢异常和溶血,肝衰竭患者总胆红素可>171μmol/L,或每天上升>17.1μmol/L。

白蛋白

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白蛋白水平下降。

凝血指标

凝血指标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

甲胎蛋白及其异质体L3

甲胎蛋白及其异质体是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指标,肝脏炎症活动时该指标也可以升高,故应注意甲胎蛋白的升高幅度、动态变化,以及与肝功转氨酶的消长关系。

病理检查

肝脏活组织完善病理检查主要目的评价肝脏炎症坏死(通常用G1-4表示)及纤维化程度(通常用S1-4表示),并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诊断标准

慢性HBV携带状态

又称为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本期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通常患者年龄较轻,HBV-DNA定量水平较高(通常>2×10^7IU/ml),血清HBsAg较高(通常>1×104IU/ml,HBeAg阳性,但血清ALT和AST持续正常(1年内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在未行病理的情况下应结合年龄、病毒水平、HBsAg水平、肝纤维化无创检查和影像学综合判定。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处于免疫清除期,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DNA定量水平较高(通常>2×10^4IU/ml),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有明显炎症(或)纤维化(≥G2/S2)。

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

又称为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本期患者为免疫控制期,表现为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DNA<2000IU/mL,HBsAg<1000IU/ml,血清ALT和AST持续正常(1年内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影像学检查无肝硬化征象。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此期为再活动期,其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多同时伴有抗-HBe阳性,HBV-DNA定量水平通常≥2000IU/ml,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有明显炎症(或)纤维化(≥G2/S2)。

隐匿性HBV感染

HBsAg阴性,血清和(或)肝组织HBV-DNA阳性。

鉴别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导致继发性肝炎

为EB病毒感染导致,常常出现肝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EB病毒抗体检测可鉴别。

药物性肝损伤

有使用肝损伤药物的病史,停药后肝功能多可恢复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检测阴性。

自身免疫性肝炎

主要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完善自身抗体检测或肝组织病理检查可鉴别。

肝豆状核变性

为一种遗传性铜代谢性疾病,可以累及肝脏,可完善血清铜及铜蓝蛋白化验进行鉴别。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休息、合理饮食、营养、心理调节,避免饮酒及应用肝损伤药物,适当应用抗炎、抗氧化、改善肝功能的药物,抗病毒及抗纤维化治疗。

治疗周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治疗及随访。
药物治疗

恩替卡韦

强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炎症,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及肝癌发生率。5年内累积耐药发生率为1.2%,少数可发生乳酸酸中毒,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头痛等。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

强效抑制病毒复制,耐药发生率低。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及肝癌发生率,长期应用需警惕肾功能不全及低磷性骨病,需监测肾功能及血清磷。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

作用同富马酸替诺福韦酯,但其对肾脏的副作用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常见为头痛、恶心、疲劳。

替比夫定

可改善EGFR,但总体耐药率偏高。该药在母婴阻断传播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及安全性,有发生肌炎及横纹肌溶解的可能。

干扰素

该药物为针剂,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和普通α干扰素。

手术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若病情发展至终末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时可考虑肝移植手术。

其他治疗

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甘草酸制剂、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双环醇等,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作用,酌情使用。

抗纤维化治疗

目前抗纤维化效果肯定的主要是抗病毒治疗药物,其他一些中成药,如安络化纤丸、扶正化瘀片等也有一定作用。

预后

慢性乙型肝炎经抗病毒治疗能够很好的控制肝脏炎症,延缓肝脏进展,仍有一部分慢性乙肝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

能否治愈

目前尚无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慢性乙型肝炎治愈的患者较少。

能活多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治疗及时,定期监测血生化、乙肝病毒学指标、肝脏影像学,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进展至肝硬化后会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等并发症,导致生存率下降。

复诊

抗病毒治疗第一个月复查肝功、乙肝两对半定量、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之后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每6个月复查一次肝脏影像学。

饮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膳食平衡,适当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有利于肝脏的修复。

饮食调理
  • 适当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以防止发生脂肪肝。

  • 进食新鲜水果及蔬菜。

  • 避免进食霉变的食物、暴饮暴食以及饮酒。

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主要是充分认识该疾病,本病可治疗、可控制,需调整心态,规律用药,规律复查,适当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力,避免感染。

日常护理
  • 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了解该药物服用时间、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 可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不建议剧烈运动或超出适应能力范围的运动。

  • 慢性乙型肝炎日常接触不会传染,避免远离,甚至歧视患者,适当给予患者关心和爱护。

特殊注意事项
  • 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注意事项,恩替卡韦需空腹口服,所有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不能随意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停药,并监测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定量情况。

  • 干扰素注意事项,干扰素保存需遮光,2~8℃密封保存,不得冷冻。应用干扰素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及抑郁情绪,严重者有轻生倾向,家属应该特别关注。

  • 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保健品、天然药、膳食补充剂等。

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的措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母亲应进行母婴阻断,其分娩的新生儿需及时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对于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人群也需及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早期筛查

对于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宜及早筛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抗体(HBsAg、抗HBs_,若HBsAg阴性,抗HBs<10IU/ml,需接种乙肝疫苗。若HBsAg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乙型肝炎病毒定量及肝功等检查。

预防措施
  •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共用牙刷、毛巾、剃须刀等私人物品,不去没有消毒条件的牙科诊所拔牙。

  • 如果母亲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新生儿注意阻断治疗。

  • 注意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接种后进行抗体滴度检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

[2]李兰娟,任红主编.传染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