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新疆出血热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科 齐慧敏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新疆出血热是发生在我国的一种病死率很高的病毒性出血热,国际上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本病属传染病,我国只有塔里木流域有过流行。带病毒的饥饿成蜱在吸血过程中将病毒随唾液注入人和动物机体而引起感染,由此引起皮肤、黏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血、出血。本病病程一般为10~14天,死亡率为10%,多死于低血压休克或大出血。具体发病率不详。

就诊科室
感染科、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rimean-Congo hemorhagic fever
疾病别称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低血压休克、出血
治疗周期
短期持续治疗
临床症状

发冷、寒战、发热、四肢关节酸痛

好发人群
在新疆塔里木流域荒漠地区的畜牧业从业者
常用药物
氢化可的松、病毒唑
常用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测、血清学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临床病情可分为暴发型、重型和轻型。

暴发型

病例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一般在病程7~9天左右死亡。

轻型

病例中毒症状和出血较轻,病程2周左右恢复。

重型

患者中毒症状和出血较重,死亡原因主要是出血和休克。

病因

新疆出血热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为带病毒的饥饿成蜱在吸血过程中将病毒随唾液注入人和动物机体而引起感染。致病因素包括病毒的致病因子、以及人群的普遍易感、以及本病传播媒介的长期生存。本病好发于有在新疆塔里木流域荒漠地区放牧史的畜牧业从业者。

主要病因

新疆出血热是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是由于被疫源地蜱类叮咬感染,缺乏免疫力的人感染后,病毒及其毒素破坏全身毛细血管,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及脆性增加,并由此引起皮肤、黏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血、出血,以胃黏膜最严重,可出现体腔内蛋白性积液、腹膜后胶冻样水肿,以及蛋白尿等。实质性器官有变性、坏死。

诱发因素

新疆出血热因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有全身疾病者导致的免疫低下在病毒感染后可诱发本病。

流行病学
  •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为多,发病与放牧有关。疫区人群有隐性感染,发病后第6天出现中和抗体,2周达高峰,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此病流行于俄罗斯克里米亚半岛、我国新疆,以及刚果、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伊朗和扎伊尔等国。我国除新疆外,还有云南、青海和四川。

  • 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和性别比例的差异与接触的机会有关,放牧人群和进人荒漠牧场的成员,主要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在职业分布上,患者主要是进入荒漠牧场的牧民、兽医、剪毛或屠宰工人以及打柴、采药等人群。

  • 此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高峰季节,6月以后发病极少。

好发人群

新疆出血热好发于有在新疆塔里木流域荒漠地区放牧史的畜牧业从业者。

症状

新疆出血热是出血性疾病,可以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剧烈头痛、呕血、便血等症状。新疆出血热患者还可以出现低血压休克、出血、脑水肿、脑膜炎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为2~12天,传染期不明确,一般医院环境下具有高传染性,医院感染通常发生在暴露于含病毒的血液或分泌物之后。

临床症状和体征

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根据临床病情可分为暴发型、重型和轻型。暴发型病例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一般在病程7~9天左右死亡。轻型病例中毒症状和出血较轻,病程2周左右恢复。重型患者中毒症状和出血较重,死亡原因主要是出血和休克。

全身中毒症状

突然起病,发热伴畏寒或寒战,极度疲乏,同时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剧烈头痛,以前额和颞部为主,呈刀割样,难以忍受。上腹疼痛、四肢肌肉疼痛、腰背酸痛,肾区可有叩击痛。

发热中毒征

体温一般在38℃~41℃之间,常呈稽留热,但也有呈弛张热或双峰热者,发热持续7~12天左右,约有10%的患者出现双峰热,低谷在发病后的3~5天,持续1~2天后又进入第2个高峰。

充血出血征

颜面、颈和胸部皮肤潮红,眼结膜和咽部充血,其中鼻出血常为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出现于病程的第3~5天,且可从鼻血中分离出病毒。重型患者常因大量呕血、便血而死亡。

其他症状

新疆出血热约有9%的重症患者出现昏睡或昏迷状态,但没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发生心衰、肾衰竭、肝衰竭或肺水肿、脑水肿。

并发症

低血压休克

重症患者可出现大量呕血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引发低血压休克。

中枢神经并发症

本病重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可合并脑水肿、脑膜炎。

肾功能衰竭

红细胞的大量破坏释放出的物质代谢时超过了肾的负荷,可引发肾功能衰竭。

出血坏死

肝、肾、脑垂体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

就医

患者往往急性起病,出现全身不适、肌肉酸软、无力者应及时就医,出现晕厥等休克表现者应立即送到医院急诊抢救,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测、血清学检查等检查,注意新疆出血热与重症感冒、布鲁氏菌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

就医指征
  • 出现全身不适、肌肉酸软、无力者应及时就医。

  • 出现头痛、恶心、面、颈、上胸部充血发红者应立即就医。

  • 出现晕厥等休克表现者,家属应立即拨打120送到医院急诊。

就诊科室

患者往往因为全身不适,头痛、恶心、呕吐先就诊于消化内科,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在医生的建议下转诊至感染科。

医生询问病情
  • 为何来诊?

  • 有何症状?(如全身不适,肌肉酸软,关节疼痛)症状持续多久?

  • 既往有何病史?最近有无接触过有传染病史的人?

  • 平时从事什么职业?

  • 有无家族史?

  •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50%的患者在发病早期血小板即低于100×10^9/L,约有13%左右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仅(20~30)×10^9/L,一般在发病的6~9天血小板计数最低。白细胞总数有偏低现象,均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且末梢血液中出现早幼、中幼和晚幼粒细胞。

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测

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轻度的肝功能异常,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患者出、凝血时间稍有延长。

蛋白尿

早期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常在(+~+++)之间,少数病例可达(++++)。个别可见透明管型或红细胞管型,肾功能轻度损害。

血清学检查

用ELSA双抗体夹心法或反向血凝法检测血清中的抗原,亦可用 ELISA抗体捕获法检测特异性IM抗体,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后者在检测IgM抗体时不受血清学中lgG抗体的干扰,IgM抗体一般于疾病的第3天就能检测到,在病后第5天IgM抗体已达到很高的滴度。

病原学

一般可从血清中分离到病毒或通过活检从肝脏中分离病毒。

其他检测

利用PCR及核酸杂交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检测血清中特异性的病毒核酸,是一种灵敏度高、简单快速的方法。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特征

  • 放牧史、硬蜱叮咬史和进入疫区工作等情况。

  • 发病的季节性(3~6月份)。

  • 1~2周内曾接触和护理出血热病人或进行宰杀牲畜、接羔和剪毛等活动。

临床症状的特征

  • 突然起病和发热。

  • 特有的中毒症状。

  • 出血症状。

实验室检查

  • 血小板减少,实践中可采末梢血液作玻片大概计数,正常人每个油镜视野内有4~10个血小板。计10个视野,取平均值,表示是正常的血小板,每个油镜视野平均在2~3个血小板或更少者,应认为是血小板减少,即<100X10^9/L。

  • 白细胞总数在正常或偏低范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末梢血液查出幼稚型粒细胞。

  • 末梢血液中出现异常的淋巴细胞。

鉴别诊断

重症感冒

重症感冒病人发病的季节在3月底至5月中下旬,当地气温变化较大,加之春季气候干燥,易引起鼻腔的出血,可能在疫区需要与之鉴别,二者可通过病原学检查相鉴别,新疆出血热患者血液中可分离出刚果病毒,而感冒患者这没有这种病原体。

布鲁氏菌病

急性期有发热、乏力,头痛和关节痛,亦有与家畜接触史等,这几点与新疆出血热的部分体征相似,二者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分离出的病原体相鉴别。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本病的急性型常表现为起病急骤,畏寒、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紫癜,血小板明显减少,常出现鼻衄、齿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但血小板减少常伴有形态异常,体积增大,畸形,颗粒减少等。出血时间延长而凝血时间正常,起病前常有感染或服药史等。可通过血常规与本病鉴别。

治疗

新疆出血热通过卧床休息、激素、病毒唑的应用,或者低血压休克治疗、出血的治疗后,一般短期可治愈。

治疗周期
新疆出血热需要短期持续治疗。
一般治疗

新疆出血热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半流或全流饮食,高烧伴呕吐或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滴入。

药物治疗

激素的应用

已确诊的新疆出血热患者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降低体温,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改善机体的应激能力等,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加葡萄糖,同时加入维生素C静脉滴入。

病毒唑的应用

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据近年来对几种病毒性出血热的体外试验,或动物模型研究中,证明对布尼病毒科和砂粒病毒科的病毒性出血热有效。认为病毒唑有预防作用,是目前最有希望的治疗药物。国内已有生产,并证明对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手术治疗

本病以对症及药物治疗为主,一般不进行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低血压休克治疗

以补充血容量为主,并兼顾水与电介质平衡、血管张力、心脏功能等。

出血的治疗

本病病人的出血表现用一般常规的止血药常无效,当出血较多,血色素降低的患者可采用输入新鲜血液,少量多次,以达止血目的。

特异治疗

曾采用恢复期病人全血肌肉注射或精制的高价免疫丙种球蛋白的应用,这对早期病人或潜伏期病人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它可阻止发病或阻断已发热病人的病程发展;但对已处于大量严重出血的病人则没有效果。

预后

新疆出血热自然病程10~14天,病死率约为10%,愈后可有持久免疫力,不易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应注意预防感染,适当活动。对留有后遗症者,应给予及时治疗。

能否治愈

新疆出血热能治愈,及时诊治的患者可治愈,患者可有本病持久免疫力。

能活多久

新疆出血热的病死率约为10%,多数患者及时治疗可不影响寿命。

后遗症

新疆出血热多数病人病后一年可胜任病前工作,仅个别病人劳动能力减退或留有类似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症状。

复诊

新疆出血热出院后第一个月每周都到医院复诊一次,建议养成每年一次全身体检的习惯。

饮食
饮食调理
  • 患者饮食宜清淡,急性期选择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

  • 出院后患者也应摄取高蛋白、高糖和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虾、蛋、肉,新鲜水果、蔬菜等,注意补充维生素。

护理

因新疆出血热为传染病,住院隔离期间的护理均由医护完成。要注意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保持患者床铺清洁,定时帮患者更换体位,避免压疮,做好口腔护理等。

日常护理
  • 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衣裤应宽松、柔软,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

  • 帮助患者定时变换体位,骨突处用软垫适当衬垫。避免推、拉、拽等动作,以免造成皮肤的破损。测血压时袖带绑扎不可过紧和时间过长,以防加重皮下出血。

  •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黏膜的清洁、湿润,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及痰液。

  • 保持会阴部清洁,留置导尿者应做到无菌操作,定时膀胱冲洗。

病情监测
  • 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的变化观察有无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表现;定时测量体温、血压、脉搏,注意有无体温骤降、烦躁不安、脉搏增快、脉压缩小等休克早期征象,一旦出现脉搏细弱、口唇发绀、四肢冰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表现,应立即配合抢救。

  • 观察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征象注意皮肤的温、湿度和色泽变化,充血、渗出及出血表现,皮肤淤斑的分布、大小及有无破溃等;在休克期、少尿期和多尿期早期更要注意有无呕血、便血等腔道、内脏出血征象。当患者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剧烈头痛、视力模糊等表现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针对各部位出血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

  • 密切观察病程进展情况和治疗效果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注意尿量、颜色、性状及尿蛋白的变化;加强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监测和凝血功能的检查等。

心理护理

新疆出血热患者需要隔离治疗,医护应当适度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向患者解释本病的特点和临床经过,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特殊注意事项

新疆出血热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换下的衣物应单独消毒处理。

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在于远离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做好防护。远离传染源在于灭蜱,做好已患病者的隔离,排查其密切接触者,患者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均应单独消毒处理,同时加强易感人群的科普教育。

早期筛查

新疆出血热尚无简洁、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荒漠地区作业的牧工、兽医、石油工人、垦荒人员应做好防护,每年行一次全身体检。

预防措施

防蜱叮咬

亚洲璃眼蜱每年3~6月在荒漠地区数量很多,其爬行迅速,对人、畜的侵袭力强。因此,在这种环境中作业的牧工、兽医、石油工人、垦荒人员等,必须采取防蜱叮咬的措施。进入荒漠牧场或林区的作业人员要将裤脚、袖口、领口扎紧,并可穿长筒布袜,戴帽子,防止蜱爬入衣服和头发里。不要在有蜱活动的地方休息或睡觉,住处四周约30~50m范围内要铲除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并用驱虫药喷洒。

预防接触传染

流行季节对可疑患者的血液和屠宰羊只时,要注意防止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伤口。对患者排出的血、尿、便及使用过的注射器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务人员抢救患者时要戴手套,剪羊毛的工人要注意剪碎的蜱污染手上破损的皮肤造成感染的危险。

动物灭蜱

畜牧兽医部门要在春季对家畜进行体外灭蜱工作,以便降低蜱密度,减少感染机会。

个人防护

尽可能避免进入有蜱滋生的区域,为了减少蜱的叮咬,要穿着覆盖手臂和腿部的浅色衣服,以便更容易发现粘在衣服上的蜱。将长裤的裤脚塞进袜子,在皮肤上涂抹驱蜱剂如避蚊胺,或在袖口、裤管上喷洒扑灭司林。

参考文献

[1]朱凤才,汤奋扬主编.社区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手册[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01,92.

[2]杜平等主编,现代临床病毒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2,751.

[3]薛广波主编,现代疾病预防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0,147.

[4]李广明主编.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