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特应性皮炎

本词条由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汪晨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伴有显著的皮肤干燥和瘙痒。由于患者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故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特应性皮炎目前还无法治愈,可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但是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缓解症状,减少复发。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topicdermatitis,AD
疾病别称
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传染性软疣、细菌感染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慢性湿疹样皮炎、皮肤干燥、皮肤瘙痒剧烈

好发人群
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者、有家族史者
常用药物
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他克莫司、夫西地酸
常用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斑贴试验
病因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显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有关。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患特应性皮炎的子女发病率增加一倍,父母双方均患特应性皮炎时,子女的发病率增加二倍。患者常有特应性疾病的家族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

免疫异常

特应性皮炎患者往往有多种免疫学异常,Th2型炎症是特应性皮炎的基本特征,IL-4和IL-13是介导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细胞因子。患者表现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血清IgE水平增高等。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不正确的洗浴、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外界环境的改变可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特应性皮炎的皮肤与正常人对照,神经酰胺的含量降低,故皮肤的屏障功能降低,使大分子物质易于进入人体内以及经皮水分丢失增加,从而诱发和加重免疫和炎症。

皮肤菌群紊乱

特应性皮炎皮损常伴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增加和菌群多样性下降的皮肤菌群紊乱,以及所导致的代谢等功能异常,导致了皮肤炎症的进展。

诱发因素

季节

60%~90%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受季节影响,一般夏季改善、冬季加重。

变应原

包括食物、吸入物、接触过敏原。

温度变化

冷、热及环境气候的急剧变化,突然大量出汗亦可为恶化或诱发因素。

精神因素

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可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

流行病学

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的常见病,过去30年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逐渐增加,近10年来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患病率明显增加。通常初发于婴幼儿期,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部分患者也可能于成年发病。2014年采用临床医生诊断标准,我国12个城市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达到12.94%,1~12月婴儿患病率达30.48%。

好发人群

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和家族史者更易患特异性皮炎。

症状

特应性皮炎呈慢性经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但近来发现,晚发患者并不少见。

典型症状

婴儿期表现

约60%患者于1岁以内发病,以出生后2个月以后为多。皮损多分布于两颊、额部和头皮,皮疹以急性湿疹表现(红斑、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结痂)为主,后逐渐蔓延至四肢伸侧,瘙痒剧烈。

儿童期表现

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或直接发病,多发生于面颈、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以亚急性和慢性皮损为主要表现,皮疹往往干燥肥厚,有明显苔藓样变,瘙痒剧烈。

青少年与成人期表现

皮损与儿童期类似,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部位,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面部、手部,大部分呈干燥、肥厚性皮炎损害,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痒疹样,瘙痒剧烈。

老年期表现

男性多于女性,皮疹通常严重而泛发,甚至出现红皮病。

伴随症状
  • 皮肤表面粗糙,有细屑及皲裂。

  • 手掌、足底纹理粗乱。

  • 出现白色皮肤划痕征,表现为用钝器用适当的压力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划过,15秒后出现血管收缩反应而呈现出白色的划痕。

  • 眉外半侧的眉毛稀少或缺失。

  • 眼睑下方出现皱褶。

  • 眼周发暗,有棕色或灰色阴影。

  • 某些特应性皮炎患者会出现发际变低的症状。

并发症

传染性软疣

特应性皮炎患儿容易感染传染性软疣病毒,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米粒大小肤色丘疹,表明光滑,中央有脐凹,挤破皮损可见内部有软疣小体,无自觉症状。如果个别皮损感染会出现痒感,软疣周围多有湿疹损害。

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皮肤感染的主要细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损及正常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均高于正常人,患者瘙痒搔抓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导致部分患者皮损加重,甚至引起脓疱疮或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表现为皮损、红斑、渗出,伴脓疱及黄痂。

睡眠障碍

患者常由于特异性皮炎导致的瘙痒而难以入睡。

过敏性疾病

患者可能会并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等。

高热

特异性皮炎感染严重时可能会产生高热的症状。

就医

如果患者表现为湿疹样皮损,应当怀疑有特应性皮炎的可能,需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全面体格检查进行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

就医指征
  • 当皮肤出现红斑、渗出,有瘙痒性、湿疹样皮疹时,应及时就医。

  • 当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或哮喘等基础疾病或家族史,并有反复出现的瘙痒性红斑时,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建议患者优先至皮肤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皮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否反复发作?

  • 皮疹分布在什么部位?

  • 皮疹什么时候加重?(如是否随季节变化、有无接触使用致敏物质等)

  • 是否有皮肤干燥、难以忍受的瘙痒?是否影响日常生活或睡眠?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 家族成员是否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

需要做的检查

血液学检查

可检测出是否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常增高。

过敏原检测

过敏原特异性IgE、过敏原皮肤试验(斑贴试验、点刺试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用于疾病鉴别诊断的其他方法

如疥螨检查、病理活组织检测等。

诊断标准

中国青少年和成人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张氏标准)

  • 病程超过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

  • 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包括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

  • 血清总IgE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或)或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2级或2级以上阳性)。

符合第1条,另外加第2条或第3条中的任何1条即可诊断特应性皮炎。需除外接触性皮炎、高IgE综合征、Wiskott-Aldrich综合征、淋巴瘤等疾病。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诊断标准(姚氏标准)

  • 瘙痒。

  • 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屈侧皮炎)或不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同时伴发干皮症。

  • 慢性或慢性复发性病程。

同时具备以上3条即可诊断特应性皮炎。

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屈侧皮炎)包括儿童面部和肢端受累;非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包括:

  • 典型的湿疹样皮疹,发生在非屈侧部位(头皮皮炎、眼睑湿疹、乳头湿疹、外阴湿疹、钱币状湿疹、指尖湿疹、非特异性手部或足部皮炎/特应性冬季足、甲或甲周湿疹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湿疹样皮疹)。

  • 非典型湿疹样皮疹,单纯糠疹、唇炎、耳下和耳后/鼻下裂隙、痒疹、汗疱疹、丘疹性苔藓样变异。

医生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家族史,必要的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特应性皮炎。

鉴别诊断

婴儿脂溢性皮炎

常发生于头皮、耳后、眉间、鼻唇沟处,以灰黄色或棕黄色油腻性鳞屑为特征性皮疹,无遗传过敏性家族史,可通过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家族史与特应性皮炎相鉴别。

接触性皮炎

常有明确的接触史,且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皮疹多单一形态,境界清楚,病程短,去除病因后多易治愈,可通过临床表现、好发部位、接触史与特应性皮炎相鉴别。

慢性单纯性苔藓

多见于颈、肘、骶尾部,有典型苔藓样改变及多角形扁平丘疹,无个人及家族过敏遗传史,无血清和皮肤点刺试验的异常变化,可通过临床表现、好发部位、血清和皮肤点刺试验与特应性皮炎相鉴别。

疥疮

皮疹常累及指缝、手腕屈侧、肘伸侧、脐周、生殖器等部位,夜间瘙痒剧烈,皮肤镜、皮肤刮屑等检查可发现疥虫虫卵,可通过临床表现、好发部位、皮肤镜、皮肤刮屑等检查与特应性皮炎相鉴别。

湿疹

湿疹的皮肤损害与特应性皮炎类似,但是湿疹的发病部位并不一定,常无家族史,因此可通过好发部位、家族史与特应性皮炎相鉴别。 

治疗

治疗周期
特应性皮炎属于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一般治疗
  • 合理洗浴,避免过度洗、烫。

  • 外用保湿润肤剂,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特别是沐浴后。

  • 改善周围环境,避免各种机械、化学刺激,避免过度干燥和高温等刺激,控制环境中致敏物,如尘螨、花粉等。

  • 发病期间避免饮酒及辛辣食物,避免食用致敏物明确的食物。

  • 避免过度搔抓和刺激皮肤。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性质、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糖皮质激素

如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等,外用糖皮质激素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线疗法。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皮损性质、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制剂。当皮损控制后,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直至停药。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如他克莫司,推荐用于面颈部、褶皱部位、乳房、肛门外生殖器部位。长期使用不会引起皮肤屏障破坏、皮损萎缩等不良反应,但少数患者在用药初期会有一过性局部烧灼和刺激感。

抗生素

如夫西地酸,可减少细菌、真菌定植,避免加重病情。

其他

特应性皮炎急性期伴有渗出时可用溶液湿敷;非渗出性皮损还可以使用止痒剂、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剂型等。

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物

用于特应性皮炎瘙痒的辅助治疗,特别是伴有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合并症患者。医生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合适的抗组胺药物。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重度特异性皮炎患者且对常规疗法不易控制者,使用时间多需6个月以上。免疫抑制剂使用时必须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类

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此类药物。对于疾病严重、其他药物难以控制的急性发作期患者可短期使用。当病情控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停药,避免长期应用。

抗微生物治疗药物

抗细菌药物

特应性皮炎合并明显感染征象时,可短期系统治疗,根据药敏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抗病毒药物

特应性皮炎继发单纯疱疹病毒时,可给予抗病毒治疗。

抗真菌药物

一种“头颈部”特应性皮炎亚型或抗马拉色菌IgE阳性患者,马拉色菌可能参与其发病,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可能有效。

生物制剂

Dupilumab是白介素4/13受体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对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具有良好疗效,已在欧美国家上市,在我国也即将应用于临床。

Janus激酶抑制剂

Janus激酶抑制剂可以阻断多种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因子信号传递。在国外,口服和局部外用Janus激酶抑制剂均显示良好疗效,我国目前还未应用。

其他

硫代硫酸钠、复方甘草酸苷可作为辅助治疗。

物理治疗

可使用紫外线照射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皮损,12岁以下患儿慎用。

预后

特应性皮炎目前还无法治愈,可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但是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能否治愈

特应性皮炎目前尚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特应性皮炎患者如治疗及时,用药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饮食
饮食调理

特应性皮炎患者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果食物和皮疹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建议避食4~6周,观察皮疹改善情况,即过敏体质者应避免食用易致敏的食物,如坚果、海产品等。若患者既往无严重过敏反应史,必要时进行食物激发试验。除非明确食物和发疹之间的因果关系,否则不推荐盲目避食,过度避食可导致营养不良。

护理

特应性皮炎患者需遵医嘱坚持用药,定期复查,加强皮肤保湿,避免诱发和加重疾病的因素,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疾病康复。

日常护理
  • 穿着宽松、舒适的棉质或天然纤维材料制成的衣物,避免各种机械刺激和化学物质刺激。

  • 避免使用过热的水烫洗或过度清洁皮肤,洗完后及时擦干皮肤,涂抹保湿润肤剂。

  •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避免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 患者应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不能随意停药或减药。

  • 避免用力搔抓皮肤,防止感染。

  • 控制环境中的致敏物,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

  • 保持愉悦心情,避免负面情绪。

病情监测

患者应密切观察与疾病相关的症状,如接触可能的致敏源后,出现干燥、瘙痒、皮疹的患者应关注患处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特殊注意事项

建议患者选用合适自己的保湿润肤剂,沐浴后立即使用。冬季根据皮肤干燥情况可选用富含脂类的润肤剂。

预防

特应性皮炎患者避免接触可疑的致敏源和致病因素,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每天进行适当的锻炼。

预防措施

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

避免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致敏原。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

穿舒适棉质衣物,出汗及时清洗,洗浴后勤涂保湿润肤剂。

注意饮食

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物或易产生过敏的食物,必要时查找过敏原。

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疾病的发作。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能促进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减少婴幼儿出现过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2):81-88.

[2]马刚,程滨珠.特应性皮炎[J].中国社区医师,2003(20):20-2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