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丙型病毒性肝炎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科 陈凤欣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母婴等途径传播,可分为急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少数病例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肝病科、传染科、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Hepatitis C virus,HCV
疾病别称
丙型肝炎、丙肝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肝硬化
治疗周期
病情不同治疗周期不同
临床症状

乏力、食欲下降、恶心

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常用药物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格卡瑞韦哌仑他韦
常用检查
肝功能检查、病毒RNA定量检测、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19),可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

指的是有明确的就诊前6个月以内的流行病学史,如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不安全注射等其他明确的血液暴露史,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症状,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慢性丙型肝炎

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或有6个月以前的流行病学史,或感染日期不明,约55%~85%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会转为慢性丙型肝炎。

病因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所导致的肝炎疾病,由于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并不能对人体形成很好的保护,因此人群普遍易感丙型肝炎病毒。

主要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

其经血液等途径感染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在病毒的直接杀伤作用、宿主免疫、炎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肝细胞损伤。

诱发因素

吸毒、血液透析等,会增加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几率。

流行病学

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人群均对丙型肝炎病毒易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全球有7100万人有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39.9万人死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细胞癌。2006年,我国结合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剩余的血清标本检测了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结果显示1~59岁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为0.43%,在全球范围内属低流行地区。由此推算,我国一般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560万,加上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共计约1000万例。

传播途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具体途径如下: 

经输血和血制品、单采血浆回输血细胞传播

现在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丙型病毒性肝炎已很少发生。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包括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也是潜在经血传播方式,静脉药瘾者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射是目前新发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经性接触传播

与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性接触和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危险性较高。

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RNA阳性母亲将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约2%,若母亲在分娩时丙型肝炎病毒RNA阳性,则传播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危险性增至20%。丙型肝炎病毒-RNA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好发人群

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人群普遍易感。

症状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主要是消化系统的症状,急性期症状明显,慢性期症状轻微。隐性感染及无症状慢性丙型肝炎多见,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视病情轻重而定,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典型症状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患者有全身无力、食欲下降、恶心、尿黄、眼黄等表现。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患者症状较轻或者无自觉症状,可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

伴随症状

急性丙型肝炎

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慢性丙型肝炎

会出现一些肝外的症状。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应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早期症状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早期可不出现症状,因此该病较为隐匿,很少出现重型肝炎。

晚期症状

大约55%~85%的急性丙型肝炎会转为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经过大约20年左右的慢性病程,少部分患者会转为肝硬化,进一步形成肝癌,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腹水等。

并发症

丙型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细胞受损,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可导致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

就医

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有很多人都会转化为慢性丙型肝炎,而且慢性丙型肝炎转化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几率比较高。因此,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痛等可疑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诊断并治疗。

就医指征
  • 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甚至有黄疸出现时,要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 如果在体检中发现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也要及时治疗。

就诊科室
  • 若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可就诊于消化内科。

  • 出现相应症状可至相应科室,如感染科、肝病科、传染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是否有过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的经历?

  • 是否有过器官移植的经历?

  • 是否吸毒?

  • 是否有过纹身、纹眉经历?

  • 是否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过亲密接触(如发生两性关系?)

  • 家人有无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 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

  • 做过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 是否饮酒?平均每天喝多少?

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主要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可用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筛查;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检测、基因分型检测;瞬时肝脏弹性成像检测,操作简便、重复性好,能够较准确地识别轻度肝纤维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

影像学检查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腹部超声检查、CT、磁共振成像(MRI)等,主要目的是监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疾病进展情况,发现占位性病变和鉴别其性质,尤其是监测和诊断肝细胞癌。

病理学检查

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对丙型肝炎的诊断、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评价、疗效和预后判断等方面至关重要。

诊断标准

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有明确的就诊前6个月以内的流行病学史,如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不安全注射、纹身等其他明确的血液暴露史。且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同时试验室检查,ALT可呈轻度和中度升高,也可在正常范围之内,有明确的6个月以内抗-丙型肝炎病毒和(或) 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阳性的结果。部分患者丙型肝炎病毒RNA可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丙型肝炎病毒RNA持续阳性者。符合上述条件者可以明确诊断。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或有6个月以前的流行病学史,或感染日期不明。抗-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RNA阳性,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肝组织病理学诊断可以判定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丙型肝炎病毒单独感染极少引起肝衰竭,丙型肝炎病毒重叠HIV、HB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肝衰竭。

鉴别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

可以通过病毒学检测来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清除丙型肝炎病毒,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损害和肝外表现,逆转肝纤维化,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丙型肝炎病毒传播。

治疗周期
根据病情轻重来确定治疗周期。
一般治疗

急性丙型肝炎

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卧床体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维生素。热量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避免饮酒和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辅以药物对症及恢复肝功能,药物不宜太多,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慢性丙型肝炎

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有利于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使患者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

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

一般只要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为阳性就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对部分适合患者尽可能追求临床治愈。抗病毒用药包括干扰素α、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等。

改善和恢复肝功能

非特异性护肝药

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葡萄糖醛酸内酯等。

降酶药

五味子类(联苯双酯)、山豆根类(苦参碱)、甘草提取物、双环醇等有降转氨酶作用的芜。

退黄药物

丹参、茵栀黄、门冬氨酸钾镁、前列腺素E1 、腺苷蛋氨酸、低分子右旋糖酐、苯巴比妥、山莨菪碱、皮质激素等。应用皮质激素须慎重,症状较轻、肝内淤胆严重,其他退黄药物无效、无禁忌症时可选用。

免疫调节

如胸腺肽或胸腺素、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等,某些中草药提取物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亦有免疫调节效果。

抗肝纤维化

如果有肝脏纤维化证据,可以使用抗肝纤维化治疗。主要有丹参、冬虫夏草、核仁提取物等。丹参抗纤维化作用体现在其能提高肝胶原酶活性,抑Ⅰ、Ⅲ、Ⅳ型胶原合成。

手术治疗

若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且病情较重,可采用肝移植治疗。

其他治疗

若有肝衰竭出现,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治疗。

预后

丙型病毒性肝炎一部分患者经过急性期积极治疗后就可痊愈;还有一大部分患者会转为慢性丙型肝炎,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部分患者会发生肝硬化,甚至转化为肝癌而致命。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大多因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

能否治愈

一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治愈;另外有55%~85%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会转化为慢性丙型肝炎,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大约2%~30%会发生肝硬化。

能活多久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经过积极治疗后,近一半人可得到治愈而不影响寿命;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经过积极治疗,也可达到临床治愈而不影响寿命;部分患者经过大约20年的病史后转化为肝硬化、肝癌,可影响寿命。

后遗症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后遗症是肝硬化、肝癌。

复诊

根据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检测、甲胎蛋白、腹部彩超、瞬时肝脏弹性成像检测等。

饮食

丙型病毒性肝炎最主要的就是要戒酒,因为饮酒会加重肝损伤。另外,则是要注意饮食均衡,补充足够的营养。

饮食调理
  • 建议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不建议饮酒和高脂肪饮食,以免引发脂肪肝。

护理

在患病期间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保持个人卫生,同时给予营养支持和心理安慰。患者应充分休息,适当锻炼,规律用药等。

日常护理

丙型肝炎患病期间应卧床休息、减少运动。

病情监测
  • 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患者,无论丙型肝炎是否被治愈,均应该每6个月复查1次腹部超声和血清甲胎蛋白,筛查肝细胞癌的发生。

  •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液学、生物化学和丙型肝炎病毒RNA以及不良反应等。建议分别在未用药前、治疗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2周评估肝肾功能及丙型肝炎病毒RNA。

  • 未治疗或治疗失败的患者,以无创诊断方式每年复查一次,评价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

特殊注意事项

患病期间应遵循医嘱,不可盲目使用保肝药物而加重肝脏负担,避免饮酒、避免过劳。

预防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因此缺乏足够有效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阻断传播途径和对传染源及时进行有效治疗。

早期筛查

尽可能将丙型肝炎检测纳入健康体检范畴。对备孕妇女进行丙型肝炎筛查,病毒感染者应在治愈后再考虑怀孕。如妊娠期间发现丙型肝炎,应在分娩并停止哺乳后进行抗病毒治疗。

预防措施
  • 避免与他人共用刮胡刀等。

  • 避免去无正规资格的机构进行纹身、洗牙等。

  • 预防性接触传播: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使用安全套。

参考文献

[1]2004-2012年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分析[J].包叶江,陈卫平,方任华,陈卓,姜立民,姜慧芬.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9).

[2]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