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斑疹伤寒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陆海英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斑疹伤寒属于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导致的,其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主要通过鼠蚤传播,患者会出现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主要表现。本病主要治疗方式为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病原治疗,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就诊科室
感染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typhus fever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心肌炎、肝功能异常、感染性精神病
治疗周期
需要短期药物治疗
临床症状

发热、头痛、皮疹、淋巴结肿大

好发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
常用药物
多西环素、阿司匹林、毒毛花苷K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尿常规检查
疾病分类

流行性斑疹伤寒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人虱为媒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急性起病,病程约2~3周。

地方性斑疹伤寒

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鼠、蚤传播,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轻、病程短、预后好、病死率低。

病因

斑疹伤寒的病因为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寄生于人和动物血管内皮细胞内,引起血管病变,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毒血症和一些免疫、变态反应。病理变化特点是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尤其是小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形成血栓,血管壁有节段性或环形坏死。

主要病因

本病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寄生于人和动物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及人虱肠壁上皮细胞内,在立克次体血症时也附着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上,其基本形态为微小球杆状,沿长轴排列成链状。立克次体自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组织或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繁殖,致细胞破裂和病原体逸出,产生初发立克次体血症。继而病原体侵袭全身更多的脏器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建立新感染灶并大量增殖、死亡、释放毒素引起毒血症症状。

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

在卫生情况较差、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易滋生跳蚤、老鼠。一般产在寄主身上,因蚤卵无黏性,容易从寄主身上落到地面,于是在地面孵化经过两次蜕皮后,吐丝、作茧、化蛹、羽化后的成虫又跳到各种寄主身上。

季节因素

在冬季和春季易发,春、秋两季环境温度较低,环境较潮湿,人虱在适宜的温度下(25~30℃)行动活跃。

流行病学

在流行区的健康人群中,50%~80%可测得特异性抗体,感染后及病后均可产生强而持久的免疫力,且对普氏立克次体感染亦有相当的免疫力。国内呈散发性,春、秋季多发,多见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国内以西南、华北诸省较多。

传播途径

流行性斑疹伤寒

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体虱,头虱次之。人虱在适宜的温度下(25℃~30℃)行动活跃,易在人群中散布,专吸人血。当患者血液中的普氏立克次体被吸入虱的胃肠道内,即侵入虱肠壁上皮细胞内繁殖,约经3~8天上皮细胞被胀破,大量立克次体进入虱肠腔并随虱粪排出体外。干虱粪中的立克次体可随气溶胶、尘埃等,通过呼吸道或经口腔、眼结膜进入人体内引起感染。

地方性斑疹伤寒

鼠蚤通过吸吮病鼠血而致感染,病原体进入鼠蚤肠道内繁殖。当鼠蚤叮咬人时,同时排出含有病原体的粪便和呕吐物,病原体可经抓伤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碎逸出的病原体可通过同一途径侵入人体。干蚤粪内的病原体偶可成为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等感染人。螨、蜱等节肢动物亦可带本病原体,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者

如12岁以下小孩,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疫能力逐渐下降。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保护作用,在此情况下,极易招致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

接触史者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为鼠或家畜,如果有过接触史的人群,容易好发。

症状

斑疹伤寒的典型症状为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病情加重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疾病,少数患者可出现脾脏轻度肿大,部分病例有肝大,偶见黄疸。此外,常见咳嗽、胸痛、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及消化系统症状。

典型症状

流行性斑疹伤寒

发热

突然高热,常伴有寒战。体温于1~2天内达39℃~40℃或更高,多呈稽留热,少数有波动,伴严重的毒血症症状。发疹期随皮疹的出现中毒症状加重,体温继续升高可达40℃~41℃。高热一般持续12~16天,多在病程半月左右开始退热,经2~4天体温降至正常,少数病例体温可骤降至正常。

神经系统症状

发热期可感剧烈头痛、烦躁、失眠、耳鸣、听力减退、周身不适、肌肉酸痛,以腰、腿部尤其是腓肠肌疼痛明显,面赤、颈及上胸部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呈酒醉貌。发疹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头痛加剧,表现震颤及无意识动作,甚至昏迷或精神错乱,亦可有脑膜刺激征。

皮疹

发病后3~5天开始出现,先见于躯干,很快蔓延至四肢,数小时至一天内遍及全身,重者手掌、足底均可见到,但面部少见。形态不一,边缘不整,大小不等,初起常为充血性斑疹或丘疹,压之褪色,直径1~5mm,多为孤立,少有融合,一般在出疹3~4天时皮疹最盛,此时多转为暗红色或出血性,压之不褪色。约持续7天左右,消退后常留有色素沉着或有脱屑。

地方性斑疹伤寒

头痛

起病多急骤,部分患者可有1~2天前驱症状,如疲乏、食欲缺乏、头痛等。

发热

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最高体温达38℃~40℃,伴有显著头痛、全身酸痛、关节痛、眼结膜充血等,热程一般9~14天,长者可达20天,热多渐退。

皮疹

较少,约60%~80%患者有皮疹,多在4~7天出现。初见于胸腹部,24小时遍及全身,以躯干、四肢为多,面、颈、足底、手掌少见或无皮疹。皮疹形态多为充血性斑丘疹,边缘不整,大小不等,直径约1~5mm,颜色常由鲜红转为暗红,少数病例可见点状出血疹。持续数日皮疹消退,一般不留痕迹。

其他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

可有脉搏加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甚至出现奔马律,严重者血压下降乃至休克。

消化系统症状

可有肾功能减退。脾脏多轻度肿大,部分病例有肝大,偶见黄疸。亦可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并发症

心肌炎

心肌炎为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有急性胸痛,数天至3个月新发生的心衰或心衰症状,偶见心悸,无明显诱因的心律失常、晕厥或心源性猝死。

肝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是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损害,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和肝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腹腔积液、胸水。

感染性精神病

感染性精神病是指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伴发的精神障碍,可有严重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肺炎、脑炎、脑膜炎。斑疹伤寒由于病原菌毒素导致高热和营养障碍,可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紊乱症状。

就医

一旦出现斑疹伤寒需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消灭病原体,防止传染扩散、病情复发。此外,出现并发症时应积极对症治疗。

就医指征
  • 在出现头痛、发热、皮疹,偶有腹泻、呕吐、乏力等症状,高度怀疑斑疹伤寒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斑疹伤寒的患者,若出现心悸、食欲不振、精神异常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心悸、皮疹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心内科、皮肤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皮疹、便秘、腹泻等)

  • 近期是否被虱子或跳蚤叮咬过?

  • 是否在户外草地停留坐卧过?

  • 家人或身边朋友是否有类似情况?

  • 家中卫生条件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少数患者低于5×10^9/L,约1/4患者可超过1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可见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

蛋白尿较常见,如并发肾炎可见红、白细胞及颗粒管型等,偶见尿胆红素阳性。

血清学检查

变形杆菌凝集试验

又称外斐反应。用变形杆菌OX19作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效价1:160以上对诊断有参考价值,随病程逐渐升高则意义更大。阳性反应可自5~24病日出现,多数在病程2~3周效价可达1:320或1:640以上。经数周至3个月后可转为阴性。少数患者始终不出现阳性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

以普氏立克次体与患者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效价1:40以上为阳性,5~8病日即可有64%阳性,12~16病日抗体滴度达高峰,特异性强,可与鼠型斑疹伤寒相鉴别。此抗体在感染后可持续很长时间,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凝集反应

以普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在普氏与莫氏立克次体之间虽有交叉反应,但同种间的血清反应则有较高的凝集价。本反应阳性出现早,其消失早于补体结合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抗原经乙醚、加热及碱处理提取“红细胞致敏物质”,可致敏绵羊血红细胞或人“O”型血红细胞,与患者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这种血凝抗体在发病第2周出现,并可在病愈后持续存在较长时间。此反应仅能与其他群立克次体感染相鉴别,而不能鉴别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用鸡胚卵黄囊或细胞培养的立克次体浓缩悬液作为抗原,用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鉴别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诊断标准

斑疹伤寒一般通过患者病史和症状以及辅助检查可以确诊。如患者存在家鼠、跳蚤叮咬情况或在户外草地坐过,通过视诊发现患者身上皮肤出现红斑、皮疹,有发热等表现,可考虑存在斑疹伤寒。如检测患者血中存在立克次体DNA,可以进一步确诊为斑疹伤寒。

鉴别诊断

伤寒

夏、秋季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病初体温呈阶梯状上升、相对缓慢,皮疹出现较晚,呈玫瑰色充血疹、量少。精神神经症状相对出现较晚,病程较长。骨髓、血、尿、粪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肥达反应阳性,斑疹伤寒为淡红色斑疹,粪培养无伤寒杆菌。

钩端螺旋体病

夏、秋季流行,有疫水接触史。多无皮疹、腓肠肌压痛明显,多有黄疸、出血、咯血。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及凝集溶解试验呈阳性,而斑疹伤寒皮疹为典型症状,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可为阴性,斑疹伤寒无黄疸现象出现。

治疗

斑疹伤寒在临床中的治疗主要遵循对症治疗、消灭病原体、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斑疹伤寒患者进行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
斑疹伤寒目前能治愈,需要短期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患者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并且多饮水,保持电解质平衡。此外,还可以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

药物治疗

多西环素

为四环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杀灭病原体,适用于所有患者。一般于用药后十余小时症状开始减轻,2~3天内完全退热。退热后用量酌减,继续服3天,或延长至5~7天,以防近期内复发。多西环素则应用较多,治疗简单,副作用少,效果满意。

阿司匹林

为解热止痛消炎药。适用于高热不退的患者对症降温,但不可用于杀灭病原体,为短期支持治疗,避免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具有抗凝作用,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近一周有手术史患者禁用。

毒毛花苷K

为速效强心苷类药物。作用迅速,适用于出现循环系统症状,如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的患者。此药毒性较大,使用时需注意剂量,一旦心律回升,应立即停药。1~2周内用过洋地黄制剂者不宜应用,以免中毒。

手术治疗

斑疹伤寒以药物治疗为主,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高热患者除了给予退烧药外,还可以使用毛巾冷敷、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方法。另外,如患者中毒症状比较严重,必要时可以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稳定病情。头痛剧烈者,可以使用地西泮、异丙嗪等止痛镇静药物。

预后

近年来斑疹伤寒多属轻型,加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

能否治愈

该病能治愈。

能活多久

斑疹伤寒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斑疹伤寒一般预后良好,不易复发。患者治疗后可注射疫苗,皮下注射一次免疫效果可持续五年,患者可五年后进行复诊。若未注射疫苗,可出院两周后进行复查,检查血中是否有立克次体DNA。

饮食
饮食调理

该病与饮食没有直接联系,患者需要平衡饮食,注意膳食多样化,吃一些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即可。

护理

斑疹伤寒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并保持不被二次感染为主,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各类解热镇痛、强心苷类、四环素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日常清洁

在斑疹伤寒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患者应注意平时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勤换衣物、床单、被罩等贴身物品,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定期灭虱、灭鼠。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注意服药前应了解各类药物的注意事项,避免擅自加量或停药。若出院后感症状加重或减轻,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预防

斑疹伤寒为病原体、传播途径清晰的传染病,应注意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患者,早隔离同时灭虱,正确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14天。

切断传播途径

防虱、灭虱是关键。物理灭虱用蒸、煮、洗、烫等方法,温度应该保持在85℃以上30分钟。化学灭虱可用10T粉、0.5%六六六粉或1%马拉硫磷等撒布在内衣里面或床垫上。灭头虱可用中药百布30g,加水500ml,煎煮半小时,取滤液擦发根部,然后用毛巾包头,次日用清水洗净头发,若能将有虱寄生的毛发剃去烧掉更好。加强宣传教育,保持环境清洁,讲究个人卫生。

人工自动免疫

灭活疫苗有虱肠疫苗、鸡胚或鸭胚疫苗、鼠肺疫苗等3种。国内常用的是鼠肺疫苗,用于流行区居民或新入疫区者。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付秀萍,贺金荣.我国近十年斑疹伤寒疫情概况及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5):415-41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