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本词条由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 窦艳玲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浅层出现的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是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常好发于胃窦部,晚期可出现胃黏膜腺体萎缩和化生。常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经过药物治疗可改善症状。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疾病别称
慢性浅表性胃炎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胃出血、胃癌、贫血
治疗周期
2~4周
临床症状

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暧气、食欲减退、反酸

好发人群
饮食不良者、吸烟饮酒者、非甾体类药物使用过多者
常用药物
西咪替丁、兰索拉唑、胶体次枸橼酸铋
常用检查
胃液分析、胃镜检查、病理组织活检
疾病分类

胃窦为主非萎缩性胃炎

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最常见类型,特征是胃窦部黏膜中度到重度炎症,而胃体黏膜正常或轻度炎症,腺体无萎缩,酸分泌正常或增加。

非萎缩性全胃炎

全胃黏膜有显著炎症,胃窦和胃体黏膜的炎症程度相似或稍不同,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发,以后可能会发展成有萎缩的胃炎。

病因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迁延性疾病,其症状可时轻时重,其病情受外界环境、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常见原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和其他碱性肠液反流、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主要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

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胆汁和其他碱性肠液反流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

酗酒、吸烟

酗酒可反复损伤胃黏膜,过量饮酒易患酒精性胃炎,酒后发生胃出血的病人很常见。大量高度白酒在胃内很快被吸收后,直接损伤胃黏膜的上皮细胞,破坏了胃黏膜的屏障作用。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刺激胃泌素分泌增多,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分泌相对减少,致使胆汁、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损坏胃黏膜。

药物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破坏黏膜表面的黏液层或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致使胃黏膜保护作用受到损坏,也可间接诱导炎症,使细胞浸润,影响胃黏膜血液灌流。长期服用氯化钾、碘、铁剂等也可损伤胃黏膜,口咽等部位慢性感染,上腹部肿瘤深部放疗等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诱发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

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制,食用过酸、过辣及其他刺激性食物,会引起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病变。

精神因素

如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焦虑、抑郁,影响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以及胃黏膜的供血,诱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流行病学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的深浅。将本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凡浸润黏膜浅层1/3者为轻度,涉及中1/3者为中度,超过黏膜层2/3者为重度,经治疗多能痊愈。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2011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包括10个城市、30个中心,共计8907例有上消化道临床症状、经胃镜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表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59.3%),其次是慢性非萎缩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49.4%)。

好发人群
  • 多食辛辣、刺激食物者。

  • 吸烟、饮酒者。

  • 非甾体类药物使用过多者。

  • 常食熏制或腌制食品者。

症状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各有差异,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特异性特征,但多数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且症状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

典型症状

上腹部疼痛

是最常见的症状,约占85%。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有的患者空腹舒适,饭后不适),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常因进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且上腹部疼痛用解痉剂及抗酸剂不易缓解。

腹胀

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腹胀的症状,这主要是由于患者胃内存在食物潴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等原因所致。

嗳气

约占50%的患者有此症状,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

其他症状
  • 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

  • 反复出血也是常见的表现,是在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黏膜急性炎症改变。

并发症

贫血

长期罹患慢性胃炎可导致进食少而营养不足,进而引发贫血。

胃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严重的病变可发展为胃癌。

胃出血

慢性胃炎出血并不少见,由于黏膜萎缩变薄,血管显露,当进食粗糙食物时易导致出血。

就医

对于既往多食辛辣、刺激食物者,吸烟、饮酒者的人群,要控制危险因素和干预生活方式,如有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以防出现并发症。

就医指征
  • 有反复或持续性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后加重等临床表现。

  • 平日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的表现。

就诊科室

当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请去消化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是否有上腹部隐痛、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症状?

  •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

  •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疾病等)

  • 既往有没有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

  • 有没有药物过敏史?

需要做的检查

胃液分析

应用五肽胃泌素法测定胃液,酸度一般为正常,也可为低酸,少数呈高酸。通过检查可以胃液的情况,可以确定患者胃底腺黏膜是否存在萎缩。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结合在直视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直视下可见胃黏膜,尤其以胃窦、胃角部呈现红白相间,亦可见轻度糜烂及散在出血点。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当伴有急性活动性炎症时可见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值得指出的是,症状的轻重与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而与病变的活动性及胃运动功能有关。

呼气试验

主要是通过呼气试验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呼气试验不需要依赖其他检查,准确率较高。

诊断标准

症状

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半数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饨痛、烧灼痛等,疼痛无规律,一般进食后加重。并发缺血性贫血,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恶性贫血的病人可有全身衰弱、消瘦、神情淡漠等。

体征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严重时可有舌炎和贫血的体征。

影像学检查

确诊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査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査,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

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

有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发作的病史,溃疡病疼痛往往有周期性与节律性,通过胃肠钡餐或胃镜检查可以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区别。

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病

有上腹部胀闷不适、嗳气不适等症状,其症状发生多与进食肥腻食物有关,上腹疼痛往往较明显,可放射至胁肋及背部,兼有发热与黄疸时则易分辨。可做B超、腹部平片或胆囊造影等检查以明确。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诊断较困难,凡有腹痛、脂肪泻、消瘦、糖尿病者应考虑,可做腹部CT检查。

胃癌

上腹疼痛无规律,呈进行性加剧,伴有明显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大便潜血持续阳性,后期在上腹部可触及包块,行胃肠钡餐或胃镜检查可以明确。

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消化不良症状、改善胃黏膜炎症,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通常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方法。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因人而异,一般疗程为2~4周。
药物治疗

降低胃酸度药物

胃酸较高者可给予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

  • H2受体阻滞剂能选择性与胃黏膜壁细胞上组胺H2受体作用,从而抑制胃酸分泌,如西咪替丁。

  • 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的一类胃酸抑制剂,作用于胃酸分泌的终末步骤,与壁细胞H+-K+-ATP酶结合,使质子泵失活,泌酸功能丧失,缓解症状,而且作用持久,促进炎症吸收,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因此类药物抑酸作用强烈,慢性胃炎患者特别是萎缩性胃炎患者不主张长期应用,最好在应用此类药物之前检测胃内pH值。

  • 中和胃酸药物,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可以直接中和胃酸,作用快、较强,但不良反应也较多,易导致碱中毒,不宜超剂量及较长时间应用。

胃黏膜保护剂

  • 胃酸偏低或正常者,以应用胃黏膜保护剂为主,胶体次枸橼酸铋是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不但可以刺激黏液分泌,增加胃黏膜屏障作用,同时可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的产生,提高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

思密达(蒙脱石散)

  • 含天然硅铝酸盐,具有吸附毒素,抗蛋白酶活性,加强胃黏膜屏障,促进上皮细胞再生等作用。

硫糖铝

  • 在酸性胃液中凝聚成糊状物,附于胃黏膜表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酸对胃黏膜的侵蚀。膜固思达作为一种新型膜保护剂,通过增加胃黏膜前列腺素E2的合成,促进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降低趋化因子产生,抑制幽门螺杆菌黏附及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胃炎及预防溃疡病复发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胃黏膜保护剂

  • 如麦滋林-S、米索前列醇等,在临床上应用也较广泛。

  • 清除幽门螺杆菌药物,主要可以选择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以及铋剂可以有效的清楚幽门螺旋杆菌,有效的缓解疾病症状,常见的药物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等。

手术治疗

本病以药物治疗和去除诱因为主,无手术治疗。

营养治疗

明确营养不良者基本的营养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和营养补充仍然不能满足患者机体修复、消除炎症、身体康复的情况下,可据病情需要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方法,促进炎症消除和病情恢复。根据患者病情、临床指标、人体测量参数等选用不同营养配方饮食,通过口服、鼻饲等方式补充营养。肠内营养相较于静脉营养对身体伤害较小,并发症风险更小,可在家中进行,方便易行,在必要时可以采用。

其他治疗
  • 合并贫血者,若缺铁应补铁。

  • 胃壁细胞抗体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尤其合并恶性贫血者,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但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不作常规治疗。

预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患者病情较稳定,特别是不伴有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者。但部分病人随着病变的发展可发生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严重的病变可发展为胃癌,应该得到重视。

能否治愈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好转或痊愈,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

能活多久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时治疗,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从疾病进展角度考虑,一般认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需要定期检查,可1~2年做内镜和病理随访1次。

饮食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平时应注意采取规律、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硬和过热饮食,进食宜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避免过量饮酒或摄入辛辣、过热、过凉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而发生胃炎。

饮食调理
  • 多吃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少食腌制、烧烤食品。

  • 戒烟、忌酒,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 过酸、过辣等剌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

  •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时补充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和叶酸等抗氧化维生素。

  • 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少食盐渍、烟熏或不新鲜的食物。

护理

慢性胃炎的病因有很多,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其次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与环境因素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患者应加强饮食卫生,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定时开窗通风,保证温湿度适宜。

日常护理
  • 生活有规律,起居正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

  • 注意气候及环境因素:环境改变或气候变化时,人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经功能紊乱产生胃炎,应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冷。

  • 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吸烟、过量饮酒,均可刺激胃黏膜而发生胃炎,患者应加以避免。

病情监测
  • 应定期做相关胃镜及血清胃泌素测定的检查。

  • 如果患者在家中,则需要做好自我监测,特别是体重的变化明显时及时就医。

特殊注意事项

尽早清除病因

  • 及早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可以推迟或抑制胃癌的发生,否则萎缩肠化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即使根治了仍可发生癌变。

合理使用药物

  • 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有很多,但多数药物的确切有效率还缺乏严密设计的临床试验来总结证明。因此频繁地更换用药,非但无法判断何种药物有效,而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而增加机体的负担。故应当衡量利弊,选择用药。

  • 老年人群易出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可考虑补充适量。

预防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虽然是一种预后比较好的疾病,但如果疾病的症状不能缓解,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任由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的预后不良的疾病,所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很重要。

早期筛查

有长期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忌麻辣、冷、烫、爱吃腌制品的患者更应该提高警惕,需定时体检,排除可能存在的风险。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或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者,建议行碳13尿素呼气试验。

预防措施

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应戒烟、忌酒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黏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反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

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同时对重症患者及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定期进行复查,以防癌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

[2]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58-462.

[3]钱家鸣,历有名,林菊生.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8-79.

[4]黄振鹏,重视社会精神因素在慢性胃炎发病中的作用和地位[J].医学信息,2018,31(11).1-3.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刘文忠等.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7):532-54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