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短肠综合征

本词条由北京医院普外科 孙建华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短肠综合征是指病人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大段小肠被切除后,剩余的肠管不能满足病人对营养的需求,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综合征。本病多出现在不同原因导致的广泛的肠切除后,该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最主要的症状是腹泻,使病人不能良好的吸收营养,极大的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多数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症状有一定的改善。

就诊科室
普外科、消化内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short-bowel syndrome,SB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肝肾功能损伤、手足抽搐、草酸盐肾结石、胆固醇性胆石症
治疗周期
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

好发人群
手术导致小肠吸收面积减少者、因先天因素患病的儿童
常用药物
洛哌丁胺、复方苯乙哌啶、质子泵抑制剂
常用检查
小肠功能检查、血液检查、X线、CT肠道成像、超声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残存肠道的解剖结构,短肠综合征可以分为三大类:

Ⅰ型

是病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普遍存在腹泻、脱水、体质量减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典型短肠综合征临床表现。

Ⅱ型

主要表现为渐进的营养不良,残留的部分结肠可产生高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样肽-2和YY肽,能提高肠适应程度,延长胃排空和肠内容物通过时间,增强空、回肠的吸收能力。这些改变可增加小肠的有效吸收面积,增强其吸收营养和水分的作用。但由于此型短肠综合征患者存在部分结肠,会增加对草酸盐的吸收,易出现泌尿系草酸盐结石等并发症。

Ⅲ型

由于回盲瓣的存在,通常预后较好,根据术后残余小肠,可以将Ⅲ型分为Ⅲ-A型和Ⅲ-B型。

病因

短肠综合征是患者因不同疾病导致手术后小肠被广泛切除,小肠吸收面积减小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综合征,极少数儿童表现为先天畸形导致的短肠综合征。

主要病因

成人短肠综合征

小肠因为疾病(如克罗恩病、放射性肠损伤、肠梗阻、肠外瘘等)的反复发作而被切除,也可因肠系膜血管栓塞、外伤性血管破裂、急性肠扭转等导致肠道血液供应中断,肠道大面积坏死致使大量小肠被切除。极少数由于手术方式的错误,而导致小肠的广泛切除。

儿童短肠综合征

儿童多表现为先天因素,如肠闭锁、腹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导致小肠因过短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引起短肠综合征。

诱发因素

肠道感染

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使患者感染克罗恩病等反复发作的小肠疾病。

不良情绪

孕期经常性有不良情绪,会诱发胎儿发育不良导致先天性肠闭塞。

外伤

使血管破裂或中断,小肠因缺血而坏死。

其他

如静脉血栓脱落等。

流行病学

国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无全国范围内的发病率统计数据,该病发病人群和年龄以及地区较为广泛,多发于因小肠疾病导致小肠大面积切除后的患者。

好发人群
  • 有因疾病(如克罗恩病、放射性肠损伤、肠梗阻、肠外瘘等)切除小肠病史者。

  • 有高血压、冠心病、静脉血栓病史者。

  • 因先天因素患病的儿童多伴有先天性疾病导致小肠短小,而无法吸收营养。

  • 外伤性血管破裂者小肠因缺血而坏死被切除,影响吸收。

症状

短肠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体重下降、水电解质紊乱,以及中至重度的营养不良。在疾病不同时期,其症状存在差异。

典型症状

急性反应期

多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大量流失,因缺乏微量元素导致抽搐,少数患者会危及生命。

功能代偿期

多数患者腹泻症状减轻,但会出现因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少数患者会出现水肿和低蛋白血症。

恢复期

术后一年左右的时间,患者的症状表现趋于稳定,但仍可能有脂溶性维生素、钙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的表现。

并发症

肝肾功能损伤

小肠吸收面积减小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增加肝肾等器官的负担,严重的可导致肝肾衰竭。

手足抽搐、骨质疏松

为低钙和低镁导致。

草酸盐肾结石

患者体内脂肪分解和吸收不良,未吸收的脂肪酸和草酸盐竞争肠道中的钙形成草酸钙结石。

胆固醇性胆石症

肠切除手术使胆汁酸变成胆固醇的过程中,在胆囊内形成结石。

体重减轻

小肠广泛切除术后,几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均发生障碍,包括蛋白质,尤其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此类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导致热卡不足,使得体重减轻、易疲乏,儿童可导致发育缓慢。

代谢性酸中毒

多数患者因为严重的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大量流失,造成代谢性酸中毒,严重会危及生命。

就医

短肠综合征若不进行积极治疗,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情况,故患者在小肠切除术后出现腹泻、体重下降等情况时,需尽早就医,及时治疗,以便早日康复。

就医指征
  • 对于已经进行小肠广泛切除手术的患者或外伤性肠道损伤的病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检查后因小肠无法吸收足够营养物质导致的腹泻、脱水、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小肠广泛切除后出现肝肾功能损伤症状或严重腹泻,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腹泻、肝肾功能损伤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急诊科等。

  • 症状特别严重,危及生命者需在ICU病房抢救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
  • 近期有没有做过小肠手术?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泻、乏力、抽搐等)

  • 症状是在手术后出现的吗?

  • 腹泻的症状是加重还是稳定?

  • 腹泻与饮食有关吗?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患者腹部可有手术切口,腹部多无压痛,叩诊提示鼓音面积减少,听诊出现肠鸣音亢进。

小肠功能检查

通过小肠镜检测小肠功能是否正常,通过取病理做化验检查小肠是否有感染,需注意的是小肠镜需要全身麻醉。

血常规检查

通过采血检查血的各项指标,检查病人是否有缺铁性贫血或巨细胞性贫血等贫血性疾病。

电解质检查

可见钾、钠、钙等多种离子浓度下降,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了代谢紊乱。

肝肾功能、血浆蛋白检查

可见白蛋白降低,胆汁淤积。

维生素、微量元素浓度测定

患者通常有浓度降低。

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CT肠道成像、超声检查等,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观测小肠长度、肠道病变和肠腔直径以及体内是否有结石。

诊断标准
  • 是否有小肠广泛切除的病史,若有小肠广泛切除病史则首先怀疑短肠综合征。

  • 是否出现了严重的吸收不良导致的营养不良,若出现则根据相关检查确诊。

  • 通过检查所得数据判断患者是否吸收不良。

鉴别诊断

急慢性肠胃炎

急慢性肠胃炎常为饮食不洁导致,患者常出现阵发性腹痛,腹部按压痛不固定,但无外伤手术病史,并且一般没有营养不良的表现,据此可以与短肠综合征进行鉴别。

治疗

短肠综合征根据残存肠道的解剖结构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大部分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需采用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短肠综合征不会自愈且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急症治疗

患者应禁食并给予全肠外营养,并注意检测生化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药物治疗

洛哌丁胺

可以抑制肠道肌肉收缩,减少肠道的蠕动,使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肠梗阻或便秘的病人不应用本药品,孕妇及12个月内的儿童忌服。

复方苯乙哌啶

通过提高肠道的张力,抑制肠道的蠕动来减轻腹泻,适用于各类型腹泻以及肠道炎症,若出现失眠、焦虑等不良反应,为正常现象,肝病病人慎用。

质子泵抑制剂

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用于抑制胃酸的分泌,减轻胃酸对肠道的损伤,用于小肠广泛切除后的术后康复治疗,孕期、哺乳期妇女慎用。

手术治疗

病情特别严重者可通过手术减缓病情,手术思路分为两种:

减缓肠道运行速度

可通过部分小肠倒置吻合来使食物在该段的吸收更充分,减缓食物运行速度,还可以利用结肠蠕动缓慢的特点,将结肠间断放置于空肠或回肠间,以此来减缓食物运行速度,适用于大部分人群。

增加肠道表面积

可通过将自身小肠一切为二再进行吻合,使小肠变细变长,但该手术可能导致吻合处多发性粘连等并发症。还可通过小肠移植,但是由于排斥反应和较高的死亡率使其并不能广泛用于临床。

营养治疗

肠外营养

小肠广泛切除术后早期残留的小肠暂时尚无法承担消化、吸收之任务,易增加腹泻,加重内环境紊乱。因此,手术后早期待患者循环、呼吸等生命体征稳定,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后,即应开始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尽早开始肠外营养治疗可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营养液的输入以经中心静脉途径为宜,临床上常采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式进行。

肠内营养

实施的越早,越能促进肠功能代偿和适应。但是短肠患者早期消化吸收功能差,临床上实施有一定难度,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明显腹泻,临床实施时应严密观察。患者初期应选择短肽、单糖和脂肪酸为主要成分的产品,此类制剂在肠道内几乎不需消化就能被小肠吸收。

其他治疗

肠康复治疗

包括膳食纤维、生长激素、谷氨酰胺的应用,可促进短肠综合征患者残留肠道的适应,增加对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最终逐步减少甚至摆脱对肠外营养。

前沿治疗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替度鲁肽,可用于改善短肠综合征患者肠吸收功能,但是该药可促进肠上皮的增生,可能有潜在的促进肿瘤增殖的作用。

预后

短肠综合征无法彻底根治,但可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更好的吸收营养,使其不用依赖肠外营养补给。

能否治愈

不能彻底根治,但在经过有效治疗后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能活多久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影响,但是如果经过正规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术后一周复查,病情稳定后可三个月后复查,具体复查时间还需遵从医嘱,复查时需带上检查资料。

饮食

短肠综合征患者饮食应科学合理,以此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患者应多食高糖、低蛋白和低渣食物,以此保证患者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减少每顿的饭量,增加吃饭的次数,使肠胃更好的吸收。

饮食调理
  • 不可食用生冷和辛辣食物增加肠道负担,应将食物煮熟后食用。

  • 饮食要卫生,避免因饮食不洁导致腹泻。

  • 少抽烟、少饮酒,不要喝含咖啡因多的饮料,防止影响营养吸收。

  • 饮食中应增加含铁、叶酸、钙及维生素等丰富的食物。

护理

短肠综合征患者术后应注意伤口卫生,防止伤口感染,家属应及时疏导患者因手术产生的不良情绪,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严格遵从医生嘱咐,若服用药物期间发生不良反应,应停止用药并告知医生。

心理安慰

家属应疏导病人因手术产生的不良情绪,劝导患者配合医生治疗,正确的开导患者。

注意卫生

腹泻的患者,应及时清洗肛门,防止细菌进入导致的感染。

特殊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的患者要注意伤口卫生,避免感染,防止肠道粘连。如果患者依赖肠外营养,建议住院接受营养支持治疗。

预防
早期筛查

有外科手术广泛小肠切除病史的应及时检查,该类人群出现腹泻等症状多为短肠综合征的先兆。

预防措施

该病并无有效的预防方法,若出现腹泻等症状且有手术史,应及时就医,防止病情加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文跃,任红霞,赵宝红,吴晓霞,靳园园.肠液回输技术对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营养状况的影响.中国实用医刊,2019.46(9):26-28.
[2]徐艳琼,朱华,覃芳.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综合护理.医学信息(西安),2015.(48):306.
[3]吴国豪.短肠综合征患者的代谢改变及营养支持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10):1117-112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