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恐怖症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心理科 唐秋萍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恐怖症是对某种客体或情境产生持续的、无法控制的强烈恐惧,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所害怕的对象是外在的,而且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是其特征。恐怖症有两个特征性表现,对引起焦虑环境的回避和即将进入该环境时的期待性焦虑。引起焦虑的环境包括场合(如拥挤的环境)、生物体(如蜘蛛)以及自然现象(如打雷)。以对特殊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强烈的惧怕为特征的一种焦虑障碍。本病可分为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特定恐惧症三种。该疾病较为常见,多发人群为女性,主要表现为焦虑、逃避心理、恐惧等症状,可伴有抑郁、强迫思维、紧张等并发症。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Phobia
疾病别称
恐惧症、恐怖性神经症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抑郁、强迫思维、紧张
治疗周期
持续性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焦虑、逃避心理、恐惧

好发人群
女性
常用药物
劳拉西泮、地西泮、氟西汀
常用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疾病分类

病因

恐怖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及性格因素有关,不具有传染性,多发人群主要为女性。性格因素、精神刺激等可能更易诱发恐怖症。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恐怖症有较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通过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恐惧情况多一些,提示了遗传因素的影响。

性格因素

如果患者病前的性格较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有强迫倾向,或自小受到母亲过多的保护,成人之后,易发生恐怖症。

生理因素

恐怖症患者的警醒水平较高,这种人很敏感、警觉,处于过度觉醒状态。其体内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占优势,5-羟色胺、肾上腺素分泌的较多。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及学校不良的教育等都可能成为恐怖症的发病原因,而其中又以父母的行为方式、不当的教育方法为主。父母的溺爱、吓唬、威胁等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增加恐怖症的发生危险。此外,家庭成员不和睦也会给孩子带来惊恐与焦虑。恐怖症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出生次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诱发因素

性格因素

患者本身性格较为羞涩、胆小,可能更易引起恐怖症。

社会环境因素

患者生活在不良环境中,长期处于惊恐状态可能导致恐怖症。

精神刺激

患者童年或成年时期受到某些重大精神刺激造成心理阴影,使患者对某些场所或物体产生恐惧心理。

流行病学

恐怖症较为常见,发病率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社交恐惧症发病率约为13.3%,特定恐惧症发病率约为11.3%,发病人群主要为女性。

好发人群

女性:本病可发病于任何性别,但女性较为常见。

症状

恐怖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焦虑、逃避心理、恐惧等症状,出现烦躁不安、难以自控、过度担心、惊慌、性格改变等表现。若病情严重,可伴有抑郁、强迫思维、紧张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焦虑

表现为患者烦躁不安、难以自控、过度担心、紧张不安、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

逃避心理

表现为患者拒绝去人多的场合,拒绝接触外界事物。

恐惧

表现为患者害怕、不敢做出正常举动等。

惊慌

表现为患者心跳加快、窒息感、手麻足麻、出汗等。

紧张

表现为精神兴奋、血压升高、出汗、手脚麻木等。

其他症状

昏厥、头晕

该症状出现于遭受强烈刺激的患者和血液恐惧症患者身上,一般最常见的就是晕血现象,患者见到血液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头晕、晕厥等表现。

并发症

抑郁

表现为患者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严重甚至会有自杀倾向。

强迫思维

表现为患者脑海中反复多次出现某一观念或想法,伴有主观的被强迫感觉和痛苦感。

性格改变

如患者原来性格温和变为脾气暴躁,或原来性格开朗变为沉默寡言。

就医

患者出现焦虑、逃避心理、抑郁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优先建议患者去精神心理科,若出现其他躯体症状去相对应科室就诊,一般通过临床症状排除躯体疾病、焦虑症等病症后即可诊断为恐怖症。

就医指征
  • 出现焦虑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出现逃避心理应及时就医。

  • 出现抑郁、性格改变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 出现抑郁症状去心理科就诊。

  • 患者晕倒时,将其送往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

  • 目前都出现哪些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 出现这种症状多久了?

  • 是否受过重大精神创伤?

  • 是否自行服用药物?

需要做的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排除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疾病所导致的焦虑、抑郁等病症,有助于医生诊断与鉴别。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来源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广场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 对下列5种情况中的2种及以上感到显著的恐惧或焦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汽车、公共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处于开放的空间如停车场、集市、桥梁等;处于封闭的公共场合如商店、剧院、电影院等;排队或处于人群之中;独自离家。

  • 个体恐惧或回避这些情况是因为想到一旦出现惊恐样症状时或其他失去功能或窘迫的症状,如老年人害怕摔倒、害怕大小便失禁,害怕难以逃离或得不到帮助。

  • 广场恐惧情况几乎总是促发害怕或焦虑。

  • 个体总是主动回避广场恐惧情况,需要人陪伴或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广场恐惧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危险不相称。

  •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 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 即使有其他躯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帕金森氏病等存在,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也是明显过度的。

  •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不能仅限于特定恐怖症,情境性的症状,不能只涉及社交焦虑障碍中的社交情况。不仅与强迫症中的强迫思维、躯体变形障碍感受到的躯体外形缺陷或暇疵、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创伤性事件的提示物、或分离焦虑障碍的害怕离别等相关。

  • 无论是否存在惊恐发作都可以诊断为广场恐惧症,如果个体的表现符合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则可同时给予两个诊断。

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 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例如社交互动、与陌生人见面对话,吃喝东西被别人观看,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讲时等。儿童的这种焦虑必须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而不仅仅是与成人互动时。

  • 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 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如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牌气、惊呆,依恋他人、畏缩或不敢在社交情况中讲话。

  •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

  • 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 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 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引起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 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惊恐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或孤独症谱系障碍。

  • 如果其他躯体疾病存在,如帕金森病、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则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明确与其不相关或是过度的。

特定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 对于特定的事物或情况,如飞行、高处、动物、接受注射,看见血液,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依恋他人。

  • 恐惧的事物或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立即的害怕或焦虑。

  • 对恐惧的事物或情况主动地回避,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特定事物或情况所引起的实际危险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相称。

  • 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 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如在广场恐惧症中的惊恐样症状或其他功能丧失症状,强迫症中的与强迫思维相关的事物或情况,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提示物。在分离焦虑障碍中的离家或离开依恋者,在社交恐惧症中的社交情况等所致的害怕、焦虑和回避。

鉴别诊断

焦虑症

主要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恐慌、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等症状,恐怖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恐惧,有具体的恐惧对象,可与焦虑症鉴别。

精神分裂症

表现为患者社交退缩、反应迟缓、睡眠障碍、精神失常等,通过患者临床症状可鉴别。

疑病症

主要表现为患者有持续存在的患有某种疾病的先占观念,也可伴有恶心、反酸、腹泻、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通过患者临床症状可鉴别。

治疗

恐怖症一般通过心理治疗即可治愈,严重患者可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常见药物有劳拉西泮、地西泮、氟西汀等,治疗周期较长,一般需要患者进行持续性长期治疗。

治疗周期
恐怖症一般情况下需要持续性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

劳拉西泮

适用于焦虑和失眠患者,可引起嗜睡、轻微头痛、乏力、运动失调等不良反应。

地西泮

用于缓解焦虑症状及与抑郁症状相关的焦虑,可出现疲劳、瞌睡、遗忘、记忆力损伤、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抑郁等不良反应。

氟西汀

适用于各种抑郁性精神障碍,包括轻性或重性抑郁症、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等,患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应注意预防。

手术治疗

恐怖症无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

  • 系统脱敏法是先让患者学会放松,将患者恐惧的刺激或情境按照其恐惧的程度由小到大按等级排列出来,然后在患者放松的状态下逐一循序浙进地暴露于引起焦虑、恐惧的刺激,从而减轻对恐怖性刺激的害怕反应。

  • 满灌疗法又称冲击疗法,该法是把患者置于最令其恐惧的情境中,并要求和鼓励患者在恐惧面前不退缩,坚持到底,直到恐惧程度下降,最终不感到恐怖或焦虑为止。

  • 模仿法,治疗师作为榜样去面对患者害怕的事物或处境,而患者进行观察学习。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通常与行为疗法,如暴露技术、社交技巧训练等联合使用。认知疗法往往和行为疗法结合起来,不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都要优于单独的行为疗法。

其他心理疗法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消除思想矛盾,并对疑病素质的情感施加陶冶锻炼,使其摆脱疾病观念,针对精神交互作用这一症状发展的机制,顺应注意、情感等心理状况来应用些措施,并按照患者的症状和体会,经常使之体验顺从自然。

预后

各类型恐怖症如果积极接受心理治疗,可改善症状。但目前受医学发展和公众意识的影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的人群较少,如果不加以控制,各类型的恐惧症都有着向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

能否治愈

恐怖症通过长期的,配合心理医生进行疏导后一般多可治愈。

能活多久

患者若无自杀倾向,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按时复诊,一般为3个月或半年一次,通过与心理医生沟通,填写量表等方式判断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防止患者病情复发。

饮食
饮食调理

恐怖症患者饮食不做特殊要求,可与常人无异,但是应当遵循健康饮食的标准,合理搭配、均衡营养即可。

护理

恐怖症护理主要着重于患者心理健康,平时应多与患者交流沟通,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减轻患者压力等。日常生活中注意定时服药,规范作息,积极锻炼即可。

日常护理
  •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范作息不熬夜。

  • 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排解压力,保持情绪愉快。

  • 遵医嘱规范用药,防止病情复发。

病情监测

恐怖症病情监测主要依靠复诊,患者可注意日常情绪变化,控制不良情绪,防止情绪过度波动,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心理护理

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遵从医生指导,排解不良情绪,保持愉快心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以引起心理或行为异常。若出现行为异常无法控制或彻夜失眠等症状时,及时就诊或服用镇静类药物,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患者家属平时应多与患者交流沟通,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减轻患者压力等。

特殊注意事项
  • 遵医嘱按时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诊。

  • 家属注意患者情绪变化,防止出现自杀倾向。

预防

恐怖症病因尚不清楚,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动,放松身心,保持身心愉悦。多与人沟通交流,适当排解不良情绪,防止压力过大出现心理问题。

早期筛查

关注家人心理变化,注意情绪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可做到早期筛查效果。

预防措施
  • 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动,放松身心,保持身心愉悦。

  •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

  • 多与人沟通交流,适当排解不良情绪,劳逸结合,防止压力过大出现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3-76.
[2]张道龙等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73-120.182-216.
[3]刘凤奎.急诊症状诊断与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49-657.

[4]王永平.全日制应用心理硕士入学考试.心理综合.347大纲解析.第2版[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64-267.

[5]亓高超.新编临床精神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85-287.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