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本词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 刘朝阳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也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导致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就诊科室
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感染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疾病别称
重症呼吸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继发性肺纤维化、肝肾功能损伤、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呼吸衰竭

好发人群
患者的直接或密切接触者
常用药物
克力芝、莫西沙星、罗红霉素、地塞米松
常用检查
外周血象、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SARS-CoV RNA检测、X线检查、CT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2003年9月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SARS诊疗方案,依据疾病严重程度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分型:

轻症患者

临床上应该符合四项标准,即体温<38.5℃、无呼吸困难、胸部X线片显示肺部阴影小于一个肺叶、血气分析正常。

重症患者

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标准的1条即可确诊为重症患者。

  • 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分,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病情进展,48小时内病灶面积增大超过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 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低于300mmHg。

  • 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病因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是需要重点防治的重大传染病之一。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因并未完全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是通过呼吸道感染了SARS冠状病毒。发病机制包括病毒的入侵、体内复制和扩散,以及体内致病过程等环节。

主要病因

2003年4月16日,WHO根据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及加拿大、美国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通力合作研究的结果,宣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因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与引起普通感冒的229E和0C43型冠状病毒并无密切关系。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

老年人以及有慢性脏器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其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与患者接触时间过长

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与亲友在治疗、护理、陪护、探望病人时,同病人近距离接触次数多,接触时间长。如果防护措施不力,很容易感染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长期待在具有病毒的环境中

从事SARS冠状病毒相关实验室操作的工作人员和果子狸等野生动物饲养的人员,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能被感染的高危人群。

流行病学
  • 从2002年11月开始,局部散发病例到局部暴发,经历2个月后形成大流行,扩散到我国内地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球共波及亚洲、美洲、欧洲等32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局部散发-局部暴发-大流行的传染病流行规律。

  • 截至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发病例数为8422例,依据报告病例计算的平均病死率达到9.3%。经过有效的防控措施后,于2003年6月后流行终止。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

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是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播最重要的途径,尤其是近距离接触病人、抢救病人的过程。

好发人群
  • 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共处密闭空间或发生直接接触的人群。

  • 与患者共同居住或照顾患者的家属。

  • 为患者提供诊疗的医护人员。

症状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人为地分为潜伏期、发病早期、进展期和恢复期,但各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导致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典型症状
  • 潜伏期1~16天,常见为3~5天。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有畏寒,体温常超过38C,呈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热程多为1 ~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

  • 起病3~7天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不明显。病情于10~14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略有活动则气喘、心悸,被迫卧床休息。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

  • 病程进入2~3周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与体征减轻乃至消失。肺部炎症改变的吸收和恢复则较为缓慢,体温正常后仍需两周左右才能完全吸收恢复正常。

并发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MODS

重症患者病情重,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须进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综合治疗。

继发性肺纤维化

部分患者出院后存在胸闷、活动后呼吸困难等表现,肺功能检查显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减退,胸部CT有肺间质改变。这一病变较难逆转恢复。

肝肾功能损伤

部分患者出院后遗留肝肾功能损害,但很少遗留持久性肝肾损伤。

骨质疏松和股骨头坏死

主要发生于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可通过治疗恢复。但发生股骨头坏死则比较严重,需要关节置换或留有残疾。

就医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及时就医。当出现呼吸衰竭时,需要进行呼吸支持。医生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就医指征
  • 当流行病学因素存在时,出现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症状,如高热、咳嗽、呼吸困难或乏力时,应该尽快就诊。

  • 刚从疫区回来的高危人群,应接受隔离。如果发病,需要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
  • 出现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的患者应于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就诊。

  • 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的患者可于感染科就诊。

  • 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等情况的患者应于急诊科或重症医学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乏力等)

  • 症状发现了多长时间?

  • 是否做过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病原学检测、影像学检查等)

  • 是否有疫区史、直接或间接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接触史?

  • 家人或者同事是否有类似症状?

需要做的检查

外周血象

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若淋巴细胞计数<0.9×10^9/L,对诊断的提示意义较大);部分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

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

常于发病早期即见CD4+、CD8+细胞计数降低,二者比值正常或降低。

其他血检査

包括肝功能、心肌酶、肾功能、血电解质等检査。在重症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中容易出现异常,需要动态监测。对于有呼吸困难的病人,动脉血气分析是判断肺的氧合功能和诊断ARDS的重要指标。

SARS-CoV RNA检测

SARS-CoV RNA检测在发热开始的3天内的阳性率较高,对早期诊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采用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或粪便等人体标本。然而,RT-PCR方法容易受到污染及技术等问题的影响,继而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另外,不同的实验室同时检查和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判断结果。

血清或血浆SARS-CoV核衣壳(N蛋白)抗原检测

以抗SARS-CoV N蛋白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兔抗SARS-CoV N蛋白抗原的多克隆抗体作为二抗、羊抗兔IgG抗体作为酶标记抗体,采用双夹心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或血浆标本中的SARS-CoV N蛋白抗原,发病10日以内的阳性率可达80%以上。但发病10日以后的阳性率很低,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X线、CT检查

胸部影像学改变是与疾病的不同阶段有关的,主要特点是多肺叶受累和多样性,重症者可以发展为ARDS的表现。考虑到传染性的问题,通常用X线平片检査来评估。CT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更加准确评价,但不宜作为常规的检査。

  • 绝大部分患者在起病早期即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多呈斑片状或网状改变。起病初期常呈单灶病变,短期内病灶迅速增多,常累及双肺或单肺多叶。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双肺周边区域累及较为常见。对于胸片无病变而临床又怀疑为本病的患者,1~2天内要复查胸部X线检查。

  • 胸部CT检查以玻璃样改变最多见。肺部阴影吸收、消散较慢;阴影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有时可不一致。

诊断标准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诊断的总体原则是综合考虑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胸部X线影像学变化、一般实验室检査和病原学检测。目前,中华医学会制定的SARS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如下:

临床诊断

对于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依据,有症状,有肺部X线影像改变,并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作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作出确定诊断。

疑似病例

  • 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期间,对于缺乏明确流行病学依据,但具备其他该病支持证据者,可以作为疑似病例,需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追访,并安排病原学检査以求印证。

  • 对于有流行病学依据,有临床症状,但尚无肺部X线影像学变化者,也应作为疑似病例。对此类病例,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动态复査X线胸片或胸部CT,通过观察,多数可以明确判断。

医学隔离观察病例

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期间,对于近2周内有与该病病人或疑似该病病人接触史,但无临床表现者,应自与前者脱离接触之日计,进行医学隔离观察2周。

鉴别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上呼吸道感染胸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增多,有中性粒细胞增多或核左移现象。多呈自限性,发生率较高。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经外周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绝大部分患者在起病早期即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多呈斑片状或网状改变。

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痛。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起病3~7天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不明显,分泌物SARS-CoV RNA检测阳性,血清SARS-CoV抗体阳转,由此可鉴别。

真菌性肺炎

引起真菌性肺炎的三种常见病原体为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多临床症状轻,而肺部X线征象严重。痰涂片检查可以明确病原体,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显效。X线胸片可见大片状阴影,多见肺底和中部,个别为粟粒状阴影。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在起病早期即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多呈斑片状或网状改变。起病初期常呈单灶病变,短期内病灶迅速增多,常累及双肺或单肺多叶。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双肺周边区域累及较为常见。

肺结核

肺结核也称“肺痨”,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病灶主要发生于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和胸膜部位。痰标本细菌学检查可见结核分枝杆菌。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经痰标本细菌学检查没有结核分枝杆菌。

治疗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处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来说,遇到临床上考虑有该病可能性的病例,首选考虑给予暂时的相对隔离,同时进行相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程序。目前尚缺少针对病因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应避免盲目应用药物治疗,尤其应避免多种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长期、大剂量地联合应用。

治疗周期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采取短期治疗即可。
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剧烈咳嗽,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药物,咳痰者给予祛痰药。

  • 发热超过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可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

  • 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做相应的处理。

  • 氧疗:出现气促应给予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适用于低浓度给氧,患者易于接受。面罩给氧面罩上有调节装置,可调节罩内氧浓度,不需湿化,耗氧量较少。呼吸机给氧是最佳的氧疗途径和方法,常用于重症患者的抢救。

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未发现针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特异性药物。临床回顾性分析资料显示,利巴韦林等常用抗病毒药对该病无效。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克力芝体外研究发现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临床效果有待证实。

抗菌药物的使用

如莫西沙星或者罗红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应用目的主要为两个,一是鉴别诊断的需要,以便排除普通的肺炎;二是用于治疗和控制继发细菌感染。考虑到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鉴别的问题,在诊断不清时可选用新喹诺酮类或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试验治疗。继发感染的致病原包括革兰阴性杆菌、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应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糖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疗效及临床应用有争议,一般需要早期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应有以下指征之一。

  • 有严重中毒症状,高热持续3天不退。

  • 48小时内肺部阴影面积扩大超过50%。

  • 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免疫治疗

胸腺肽、干扰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疗效尚未肯定,不推荐常规使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恢复期血清的临床疗效尚未被证实,对诊断明确的高危病人,可在严密观察下试用。

重症病例的处理

  • 加强对患者的动态监护,尽可能收入重症监护病房。

  • 使用无创伤正压机械通气(NPPV)。

  • NPPV治疗后,若氧饱和度改善不满意,应及时进行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

  • 对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例,宜直接应用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应予相应支持治疗。

预后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多呈急性发病,一般经治疗后可痊愈,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WHO报告的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死率为9.3%,总的来说,多数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人可以康复。

能否治愈

通过正规治疗,及时就诊,多数可以治愈,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能活多久

通过正规治疗,及时就诊,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自然寿命。

复诊

通常在病程15日以后,各器官功能开始好转,肺部炎症影吸收好转。普通病人可能经历14~21日,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人可能需要2个月或更长时间恢复,此期间应按照医嘱要求复查病原学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T淋巴细胞亚群(有条件时)和X线胸片等。若遗留后遗症,则按医嘱要求进行复查。

饮食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饮食调理需要注意,如果患者不注意饮食可以加重病情。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利于患者免疫力的提升,对疾病恢复有一定益处。建议避免食用各种刺激性食物,保证饮食的科学合理。

饮食调理
  • 忌吃油腻的食物,如肥肉、猪油、羊油;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条、花椒、生蒜;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年糕、米粑、米糕。

  • 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钙磷元素、纤维素的食物,如鱼肉、芹菜、菌类等。

  • 戒烟、戒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饮品,如咖啡、可乐、浓茶等。

  •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如苹果、橙子等。

护理

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同时其护理也相当重要。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的管理、病情监测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以配合更好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和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护理

心理调护

学习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树立健康、正能量的信念,以配合治疗。

家庭护理

对医学观察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如条件许可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为期14天。在家中接受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并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量体温。

生活护理

注意保暖,避免疲劳,保证足够的睡眠。身体条件允许时,建议适量运动。

病情监测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呼吸困难加重、高热不退、意识改变时,及时告知医生。

  • 根据病情需要,每日定时或持续监测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出现明显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特殊注意事项

本病传染性强,一旦怀疑感染此病,应及时隔离并就诊,以防危及生命。

预防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作为一种传染病,其预防和防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减少易感人群。随着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认识加深,其将会成为可防、可治的疾病。

早期筛查

筛查人群

患者的直接或密切接触者

  • 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共处密闭空间或发生直接接触的人群。

  • 与患者共同居住或照顾患者的家属。

  • 为患者提供诊疗的医护人员。

筛查方法

血常规

病程初期到中期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则常见减少,部分病例血小板亦减少。T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8T细胞均显著减少。

SARS-CoV RNA检测

SARS-CoV RNA检测在发热开始的3天内的阳性率较高,对早期诊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X线

绝大部分患者在起病早期即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多呈斑片状或网状改变。起病初期常呈单灶病变,短期内病灶迅速增多,常累及双肺或单肺多叶。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 隔离治疗患者: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应在指定的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 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如条件许可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为期14天。在家中接受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并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量体温。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避免在人前打喷嚏、咳嗽、清洁鼻腔,且事后应洗手;确保住所或活动场所通风,勤洗手;避免去人多或相对密闭的地方,应注意戴口罩。

保护易感人群

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均衡饮食,多喝汤、饮水。注意保暖,避免疲劳,保证足够的睡眠以及在空旷场作适量运动等。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南山,刘又宁.呼吸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83-488.

[2]成建定,刘超主编.猝死法医病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07):181-182.

[3]徐炳福,刘兰,郭香丽,侯红艳,吴德峰主编.临床内科疾病诊断与护理[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