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脑血吸虫病

本词条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方燕南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我国脑血吸虫病大多数由日本血吸虫引起。3%~5%的日本血吸虫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又有增高趋势。血吸虫卵由粪便污染水源,人接触疫水后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模糊、呕吐等症状,本病采用药物治疗方法为主,较大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需外科手术治疗,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就诊科室
感染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脑疝、脑水肿、不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发热、头痛、意识模糊、呕吐

好发人群
从事农业或水上工作的青壮年男性、免疫力低下者、接触疫水者
常用药物
吡喹酮、硝硫氰胺、青蒿琥酯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腰穿检查、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血吸虫抗体检测
疾病分类

脑血吸虫病可分为两大类:

急性型

较少见,多见于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常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好发于夏季。常暴发起病,在感染后4~6周出现症状,以脑膜脑炎为主要表现,主要为中毒反应与变态反应引起的脑水肿、急性脑炎或脑脊髓炎。

慢性型

一般发生于感染后3~6个月,长者可达1~2年,主要表现为慢性血吸虫脑病,主要由于血吸虫虫卵沉积于脑组织内引起的症状,虫卵所致肉芽肿形成,临床表现可为肿瘤型、可为癫痫型,亦可为脊髓压迫型。

病因

脑血吸虫病是指血吸虫虫卵异位于脑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血吸虫虫卵可异位于全身各脏器和组织内,以异位于肺和脑为主。主要病理改变为虫卵寄生后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炎性渗出物含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大细胞,形成肉芽肿,多侵犯大脑皮质。

流行病学

我国脑吸虫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从事农业或水上工作的青壮年男性容易发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南方十三省。常在人接触被血吸虫污染的疫水后发病,侵入人体引起大脑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脑血吸虫病曾得到基本控制,但近年来发病率又有增高趋势。

传播途径

造成传播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即带虫卵的粪便人水、钉螺的滋生,以及人畜接触疫水。

粪便入水

血吸虫病患者的粪便可以各种方式污染水源,如河、湖、管设置厕所、河边洗刷马桶、粪船渗漏、用新鲜粪施肥,有病畜随地粪便亦可污染水源,

钉螺滋生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水陆两栖生活在水线上下,滋生在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潮湿的环境中。钉螺感染的阳性率以秋季为高。

接触疫水

当水体中存在感染血吸虫的阳性钉螺时,使成为疫水,本病感染方式可因生产(捕鱼、种田、割湖草等)或生活(游泳戏水、洗漱、洗衣服等)而接触疫水导致感染。饮用生水时尾坳也可自口腔黏膜侵入。

好发人群

从事农业或水上工作的青壮年男性

农业和从事水上工作的人群,多为家庭中的青壮年男性,工作中经常与水接触,当水源被血吸虫卵由粪便污染时,接触疫水而发病。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身体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感染,比如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当接触疫水时,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发病。

与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者

血吸虫卵由粪便污染水源,患者通过与血吸虫疫水直接接触,血吸虫经皮肤或黏膜使入人体发病。

症状

脑血吸虫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头痛、意识模糊、呕吐,严重者可出现部分性及全身性痫性发作,并引起脊髓损害,表现为肢体麻木、乏力与持续性神经根痛,临床上分为急性型脑血吸虫病和慢性型脑血吸虫病。

典型症状

脑型血吸虫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均以青壮年患者多见,发病率约1.7%~4.3%。临床表现酷似脑膜脑炎,常与肺部病变同时发生,出现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抽搐、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征等,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或有蛋白质与白细胞轻度增多。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为多见。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除典型症状外,可出现一过性朦胧或视力正常,视野呈生理性盲点扩大、持续性神经根痛,还可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并发症

脑疝

脑血吸虫病引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由于颅内各腔室间压力不均衡,以致推压某些部分的脑组织向靠近的解剖间隙移位,突出而形成脑疝。若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要考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的可能性。

脑水肿

血吸虫虫卵侵入人体大脑后,形成肉芽肿,当肉芽肿巨大时引起部分蛛网膜下腔梗阻,使脑脊液压力升高,造成脑水肿,表现为恶心、呕吐与双下肢无力。

不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肉芽肿形成可引起不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病人初始多为局部颈背痛或腹痛,胸腹束带感等神经根刺激症状,然后突然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感觉缺失及二便障碍并伴有感觉迟钝。

就医

到过吸血虫疫区或接触过血吸虫疫水的人群,如果出现消化道症状、发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应到医院神经外科就诊,通过血常规、血吸虫抗体检查对疾病进行确诊,同时应与癫痫进行鉴别。若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明显改变,应于急诊就诊或拨打120。

就医指征
  • 长期从事农业和水上工作的人群,出现发热、癫痫症状情况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曾去过血吸虫疫区并有与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并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者,应及时就医。

  • 曾去过血吸虫疫区并有与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癫痫或双下肢无力情况,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 如果患者出现癫痫的症状可以联系神经内科进行会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巨大肉芽肿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外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是否去过血吸虫疫区或接触过不干净水源?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头痛等)

  •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 平时从事什么工作?

  •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检查

急性脑血吸虫患者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脑血吸虫惠者因脾功能亢进可有贫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不明显,必须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分析判断。

腰穿检查

可出现颅内压力增高,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也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有时在脑脊液中可找到虫卵,从而确定病原。

血吸虫抗体检测

方法有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尾蚴膜试验等,应用这些方法可检测针对血吸虫虫体、虫卵、尾蚴抗原的抗体,从而确定病原,对确立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

应用酶免疫法检测血吸虫的肠相关抗原、表膜抗原或虫卵的热休克抗原。对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者,实验室检查是明确有无血吸虫病的主要依据。粪便中查出血吸虫卵,毛蚴孵化试验阳性,直肠黏膜活检发现近期变形虫卵.或血中循环抗原阳性者具有确诊意义。检测循环抗原不仅能反映活动性感染,而且可以评价疗效和估计虫卵。

诊断标准
  • 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条件,患者曾去过血吸虫疫区并有与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对确立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脑脊液中抗原检测阳性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癫痫

癫痫患者出现全身性或部分性癫痫发作,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伴以躯干和四肢的伸直性强直性收缩,部分患者发作后神志迅速恢复。脑血吸虫病部分患者除癫痫症状外,还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及双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并且脑血吸虫病患者脑脊液中抗原检测阳性,患者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而癫痫患者一般可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且脑脊液中抗原检测为阴性。

治疗

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针对病原进行药物治疗,确定病因选用特效药物。对并发症和其他症状应该对症治疗,晚期患者必要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防止并发症出现。

治疗周期
脑血吸虫病通常需要短期治疗。
一般治疗

去除病原体

在通过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后,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在血吸虫病高发地带,应积极防治,进行预防性用药,预防血吸虫病。

并发症的治疗

癫痫患者可予以抗癫痫药物,若有蛛网膜下腔阻塞时常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吡喹酮

吡喹酮是异喹啉吡嗪类衍生物,是1977年被发现的一种抗蠕虫药。对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高效杀灭作用,对线虫和原虫感染无效。吡喹酮对日本、埃及血吸虫单一或混合感染均有良好疗效,对血吸虫成虫有良好杀灭作用。吡喹酮宜饭后或餐中服用,不良反应一般轻微且持续时间短,主要为头痛、头晕、乏力、多汗等。

硝硫氰胺

硝硫氰胺为近年合成的一种抗血吸虫病新药,对血吸虫成虫有杀灭作用。主要为胃肠道、神经系统反应,如腹胀、腹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综合征、共济失调等。偶尔出现黄疸。禁用于精神病人及孕妇、哺乳期妇女。

青蒿琥酯

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的琥珀酸单酯衍生物,作用快,能迅速控制疟疾发作。通过转化成双氢青蒿素发挥抗疟作用。疗效优于青蒿素。青蒿琥酯不仅可以杀灭疟原虫,也可以杀灭日本血吸虫。对不同发育期的血吸虫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并可用于血吸虫传播季节及短期接触疫水的预防。

手术治疗

当患者晚期出现巨大肉芽肿,出现颅内高压危象时,应该行外科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定位,根据肉芽肿部位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力争病灶完整切除。较大的病灶,应先行抽吸再分块切除。

预后

经过有效、规范、准确的药物治疗均可治愈,本病多数患者完全恢复。必要时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可逐渐完全恢复。恢复后,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应该积极加强个人防护与环境卫生,做好预防,以防止再次感染。

能否治愈

本病能治愈,部分免疫力低下患者会出现再次感染血吸虫的现象。

能活多久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脑血吸虫病治疗结束7~14天,应该追踪治疗,脑血吸虫病在巩固治疗的第2个月和第3个月复查。

饮食

脑血吸虫病患者多因免疫力低下与血吸虫疫水接触感染,因此在饮食护理方面应注意卫生健康,积极减少感染所致症状,饮食宜以富有营养为原则,提高患者免疫力。同时保证饮食卫生安全,对预防脑血吸虫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饮食调理
  • 保持饮食的干净卫生,避免加重患者症状。

  • 建议患者适当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给予高维生素饮食,合理搭配膳食,易于消化。

  • 患者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等,不暴饮暴食。

护理

家属随时观察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癫痫症状发作过程、间隔时间、神志、呼吸、体温的变化并记录。培养患者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干扰,避免过度兴奋与疲劳。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患者主动了解各类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及对症处理等药物治疗,遵医嘱正确服用,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

日常清洁

在水中作业工作时,要做好防护,穿好防水装配,工作完毕及时清洗。同时勤洗澡,保持自身清洁。

病情监测

复诊时进行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检查血中循环抗原检测阳性还是阴性,若为阳性则要遵医嘱继续坚持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 高热患者应及时物理降温。

  • 重症及昏迷患者应加强护理,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 家属应耐心向患者进行解释与安慰,使之减轻紧张与恐惧心理。

  • 对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家属应协助其进行功能锻炼。

预防

脑血吸虫病患者都有曾去过血吸虫疫区并有与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因此应当积极做好防护,避免与疫水接触,做好个人防护,保持饮食环境卫生。同时,平时应积极提高个人免疫力,饮食营养,锻炼身体,防止因免疫力低下而患病。

早期筛查

曾去过血吸虫疫区并有与血吸虫疫水接触史的人群应及早主动去就诊,做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确定是否被感染。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处于流行区的人群,定期进行体检,避免感染的情况出现。

切断传播途径

血吸虫常寄生在钉螺上,因此日常生活中避免食用钉螺,同时注意食品以及饮用水的干净卫生。

保护易感者人群

应积极了解该病的基本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难以避免接触疫水者,可使用防护器具,如穿长统胶靴。

参考文献

[1]洪晓军.神经内科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23-337.
[2]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02-304.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4-147.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护理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119.
[5]杨宝锋,陈建国.药理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37-438.
[6]李兰娟,任红.神经病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9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