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蛋白尿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肾病内科 於文丽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蛋白尿指尿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尿液,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的尿液。蛋白尿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对某些疾病,尿蛋白的量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轻重程度。如慢性肾衰竭虽然有时仅有微量尿蛋白,但肾脏病变甚为明显;而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质较多,每日3.5g以上,但肾脏病理改变却不明显,甚或若干年后肾功能也无损害。一旦发现蛋白尿即应进行详细检查,定期追踪,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 正常人尿液中只有微量蛋白,一般以150mg作为每日排出的限量。当肾小球受损可致大量蛋白质漏入肾小球滤液,其浓度超过了肾小管再吸收的阈界而随尿排出。

  • 诱发蛋白尿的原因较多,主要为肾脏疾病,部分血液系统疾病也可以导致蛋白尿,同时还有生理性的蛋白尿。

  • 蛋白尿本身不具有单独的诊断意义,需要结合临床上的体格检查、实验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史作出进一步的诊断。

  • 蛋白尿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积极治疗,首先要做的是明确病因,同时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

就诊科室
肾内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双下肢水肿、严重时全身水肿、血压升高、血尿、肝脾大、腹部包块、淋巴结肿大、肾区叩击痛
好发疾病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放射性肾炎、遗传性肾炎、狼疮性肾炎
治疗周期
视发病原因而定,一般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后多可获得缓解,部分情况下需长期持续治疗。
常用药物
贝那普利、双嘧达莫、泼尼松、甲泼尼龙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试验、肾功能测定、B超检查、经皮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
是否严重
视蛋白尿中蛋白种类及含量而定,一旦发现蛋白尿即应进行详细检查,并定期追踪。
重要提醒
发现蛋白尿需要予以重视,不可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私自用药,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病因

蛋白尿多由疾病因素导致,但也有生理性蛋白尿,如发热、剧烈运动;疾病原因主要为肾脏疾病,如肾炎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炎症、中毒、肾病综合征等。

疾病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

因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使负电荷减少或丧失,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较多的血浆蛋白滤过后,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患者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隐匿性肾炎。继发性见于狼疮肾等自身免疫性疾患、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代谢性疾患见于痛风肾。

肾小管发生病变或肾小管功能缺陷

肾小管发生病变或肾小管功能缺陷时,导致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的重吸收障碍,即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最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范科尼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

异常小分子量蛋白产生过多

当血浆中某些异常小分子量蛋白产生过多所致,经肾小球滤过增加,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可形成溢出性蛋白尿。如免疫球蛋白轻链及血红蛋白等。可由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等疾病导致。

肾组织受损

肾组织被破坏后结构分解,胞质中的酶和蛋白质释出而形成的组织性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质为主。可见于恶性肿瘤和病毒感染的患者。

肾小球滤过膜广泛受损

依据尿中蛋白质分子量大小,可分为小分子蛋白尿(分子量<5万)、中分子蛋白尿(分子量5万~10万)、大分子量蛋白尿(分子量>10万),若尿中各种分子量蛋白质均出现,称混合性蛋白尿。这种不加选择的尿蛋白排泄,也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常表明肾小球滤过膜广泛受损,或兼有小管间质病变。常见于中、重度系膜增殖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局灶、节段性硬化和慢性肾炎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

下尿路蛋白质混入尿液

当尿中混有大量脓液、血液、黏液等含蛋白的成分时,可使尿蛋白试验阳性,称为假性蛋白尿,常可由肾脏以下的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所引起。

相关疾病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放射性肾炎、遗传性肾炎、狼疮性肾炎
非疾病因素

兴奋、外界刺激

是指因剧烈运动(或劳累)、受寒、发热、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所致的暂时性蛋白尿,与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有关。多见于青少年,尿蛋白定性不超过(+),定量不超过500mg/24h。

站立

部分人群处于直立位时,由于前突的脊柱压迫左肾静脉导致局部静脉压增高所致,卧位休息后蛋白尿即消失,此种蛋白尿多发生于瘦高体型的青少年。

中毒和药物损伤

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化学有机溶剂中毒、长期应用肾损害药物,均可破坏患者肾脏结构,使患者出现蛋白尿现象。

肾移植

在肾脏移植术后,患者可因移植排斥反应、肾病复发、肾组织受损等情况,出现蛋白尿。

症状

蛋白尿是多种疾病可导致的一个病症,不同的发病原因可能伴随着不同的体征,如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皮疹、蝶形红斑及关节畸形、颜面及双下肢水肿、肝脾大、腹部包块及淋巴结肿大、肾区叩击痛。

症状分类

根据蛋白尿持续时间分类

一过性蛋白尿

  • 功能性蛋白尿,因高温、剧烈运动、高热和受寒等因素引起,不超过1g/d,引起蛋白尿因素消除后尿蛋白消失。

  • 直立性蛋白尿,只存在直立位时,卧位时消失,且无高血压、水肿、血尿等异常表现。直立试验可确诊之。

持续性蛋白尿

为病理性蛋白尿,不受体位影响,多次检查尿蛋白均阳性,蛋白量>150mg/24小时尿量。肾脏组织活检可明确病理类型及部分病因。

根据蛋白尿性质分类

肾小球性蛋白尿

蛋白量较大,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可同时出现大分子蛋白如IgG、C3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

每24小时尿蛋白量<2g,其成分为β2-M、溶菌酶等小分子蛋白。

溢出性蛋白尿

多为小分子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BenceJones蛋白,同时伴血中异常蛋白质增多。

组织性蛋白尿

蛋白含量极微,如Tamm-Horsfall蛋白。

典型症状

蛋白尿早期无明显症状,常通过检查才可发现。若尿液中蛋白质含量不断升高,则在排尿时可能出现尿泡沫的现象,即排尿时有很多不易消散的泡沫。

伴随症状
  • 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患者,多还伴有水肿、高血压、血尿的病变表现。

  • 伴有高血压或其他器官动脉硬化表现的蛋白尿,多见于肾小动脉硬化性肾病。

  • 伴有尿路刺激症状、脓尿、菌尿的蛋白尿,多为尿路感染所致。

  • 伴有氨基酸尿、葡萄糖尿和大量磷酸盐尿的蛋白尿,考虑为先天性肾小管疾病所致。

  • 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除蛋白尿外往往还伴有不明原因的肾功能衰竭、贫血、高血钙、体重下降或骨疼痛。

  • 部分罕见的遗传性肾炎患者,会有有家族史,多表现为蛋白尿伴有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

  • 反复的扁桃体炎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可合并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

  • 蛋白尿伴皮疹、蝶形红斑等症状表现时,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

并发症

蛋白尿的系膜毒性

在肾衰模型中,可以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蓄积,这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的聚集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增生各系膜基质合成增加,从而产生肾小球硬化。蛋白尿肾病模型中,肾小球中有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沉积,这些聚集最终也可导致肾小球硬化。

蛋白尿对近曲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

发生蛋白尿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增加,使溶酶体活性增加,提示蛋白引起溶酶体溢入小管细胞浆,随后的细胞损伤可刺激炎症和疤痕形成。

蛋白尿引起的小管细胞生物学变化

出现蛋白尿的许多肾脏病都存在着细胞过度增生,代表着一种非适应性反应,导致肾衰。

蛋白尿引起小管间质缺氧加重

重吸收消化大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可造成小管细胞缺氧,以致引起小管细胞损伤。

就医
蛋白尿最常见的病因是肾脏疾病,但是不排除其他原因诱发的蛋白尿,多通过临床化验发现,发现蛋白尿后需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治疗,多数情况下,该症状经治疗可彻底消失。
就医指征
  • 若出现警示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肾区疼痛,伴尿痛、血尿。

  • 如果未出现警示症状,也应在发现排尿时有很多不易消散的泡沫时,尽早就医做相关检查。

就诊科室
蛋白尿通常难以自我发觉,首诊科室为肾内科或泌尿外科,若合并糖尿病,可于内分泌科首诊,合并红斑狼疮则就诊于风湿免疫科。
医生询问病情
  • 患者年龄?职业?是否从事高温作业工作?

  • 是否有其他不适?

  • 发现尿泡沫难以消散多久?

  • 是否有其他疾病?既往外伤手术史?

  • 用过什么药?

  • 家族中是否有人有类似的症状?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视诊

有无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皮疹、蝶形红斑及关节畸形等。

触诊

有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肝脾大、腹部包块及淋巴结肿大。

叩诊

有无肾区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

筛选蛋白尿的必查项目。尿沉渣检查可了解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及管型,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尿沉渣检查对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血常规检查

可判断有无感染,了解血液系统是否有损伤,有助于寻找蛋白尿病因。

肾功能测定

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等,评估肾功。

肝功能测定

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测定、谷草转氨酶测定等,可以了解患者肝脏功能有无异常,帮助排查有关疾病。

自身抗体测定

自身抗体测定可以为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依据。

其它血生化检查

血生化检查包括血浆蛋白含量测定、血糖测定、血脂测定等,可以了解有无低蛋白血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的总量,是诊断蛋白尿某些相关疾病的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B超是重要的筛查方法,主要观察肾脏大小及结构,有助于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CT检查

CT可显示肾脏大小、轮廓、结石、肾积水、肾实质病变及肾盂情况,为肿瘤诊断提供依据。增强造影可了解肾脏功能。

内镜检查

可行膀胱镜、输尿管镜等检查,以了解膀胱、输尿管病变。

病理检查

经皮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蛋白尿病因的诊断金标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1.0g的患者,一般建议做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

蛋白尿患者日常生活中排尿产生的泡沫不易消失,通过尿常规与尿蛋白试验即可确诊,尿常规中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量,即可确诊蛋白尿。

鉴别诊断

泡沫尿

尿液中的泡沫比较大,泡沫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如果尿液表面是一层比较细小的泡沫,而且久久散不开,可能是蛋白尿。具体确诊需做尿常规检查。

治疗
在查明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症支持治疗,缓解患者目前症状,积极治疗原发病为根本性的原则。
家庭处理

部分情况如生理性蛋白尿,患者适当休息,减少活动可有效缓解,病理性蛋白尿一经发现,应积极到院治疗。

到院治疗

不同的原发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以最典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为例。

药物治疗

  • 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的药物,常用的是贝那普利、厄贝沙坦。

  • 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常用的有双密达莫、阿司匹林。

  • 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比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环磷酰胺。

  • 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药物,可以常用一些中成药,比如金水宝、百令胶囊、黄葵胶囊等。

  • 以上药物对于肾炎都有综合治疗的作用,常常需要配合以达到保护肾脏功能的目的。

其他治疗

包括避免劳累,去除感染等诱因,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适量运动和控制情绪等)以及合理的饮食。部分原发病如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可配合手术治疗。

饮食

蛋白尿患者饮食需注意避免接触肾毒性药物或食物,适量增加对保护肾脏有益处的食物,减小对肾脏的损害,合理规范饮食,戒烟、戒酒。

饮食调理
  • 患者禁食肾毒性药物,减少摄入对肾脏代谢依赖性大的食物,如高蛋白食物,可适量摄入优质蛋白,低盐饮食,避免吃刺激性食物,禁烟、禁酒。

  • 多食萝卜、冬瓜等有益于肾脏的食物。

护理

蛋白尿患者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可以减少患者肾脏的损伤,对症状的消除或疾病的恢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日常护理

蛋白尿患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适量运动,运动损失液体量较大时适量补充电解质液体。此外,还需预防受凉与呼吸道感染,若患者下肢浮肿,日常休息适当抬高患肢。

病情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

主要是监测体温和血压,糖尿病患者需额外检测血糖,了解有无发热和血压、血糖异常。

心理护理

蛋白尿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家人应细心、耐心安慰,消除其紧张情绪,使患者配合医生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蛋白尿治疗不及时会加重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肾损伤,患者在发现疾病后应尽早治疗;治愈出院后患者应注意日常的护理,同时定期检测尿蛋白含量。

预防

蛋白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蛋白尿的预防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发烧感冒、受寒等,病理性蛋白尿的预防要避免各种肾炎和继发性肾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
  • 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同时保障水分的摄入。

  • 适当体育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

  • 日常生活规律,适当休息,避免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 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具有肾脏毒性的药物。

  • 保持卫生,注意外阴的清洁。

参考文献

[1]李茹艳,张曦,王媛.肾炎康复片和厄贝沙坦片治疗慢性肾炎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06):139-141.
[2]回世洋,马晓燕.马晓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经验撷要[J].江苏中医药,2019,51(02):30-33.

[3]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临床症状鉴别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7.287-291.

[4]胡丽萍,龚妮容,林建雄主编.实用肾脏疾病健康管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04.19-27.

[5]牟光普等主编.现代临床常见病诊疗新进展[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130-13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