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失声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叶林峰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失声是指喉腔黏膜或者声带受到损伤,导致声音的音质发生改变甚至完全不能发出声音,能够引起失声的原因较多,平时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过度的用嗓、戒烟戒酒,同时还应该注意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 失声可以由急性喉炎、喉癌或者喉结核等疾病因素导致后黏膜或者声带出现炎症或者声带被压迫而造成失声。

  • 失声通常有疾病因素导致,因此还会伴随其他相关症状,例如咳嗽、咳痰、喉部不适、消瘦、低热盗汗,另外较为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等伴随症状。

  • 失声的治疗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针对原发疾病对因治疗,避免直接对症治疗导致的病情反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等。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消瘦、低热盗汗
好发疾病
喉癌、急性喉炎、喉结核
治疗周期
失声的治疗要针对其病因进行,因此治疗周期也会因原发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用药物
头孢呋辛、地米塞松、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利福平
常用检查
喉镜、细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喉部核磁共振、血常规检查
是否严重
失声大多有其他疾病导致,原发疾病一般更加危险,所以失声十分严重。
重要提醒
失声有时可能是由于肿瘤等严重的疾病导致,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治疗。
病因

导致失声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疾病因素导致,包括喉癌、急性喉炎以及喉结核等。另外,失声也可以由于一些非疾病因素导致,例如喉部创伤导致的喉骨骨折等外伤因素。

疾病因素

发声系统麻痹

  • 双侧声带麻痹引起完全性失声症,只能耳语而无语音,在吸气时声带不能分开而可能发生吸气性喘鸣。可见于延髓麻痹、迷走神经或喉返神经麻痹。喉部严重炎症等疾病。

  • 呼吸肌麻痹或协调障碍,可导致气流不足以发声和言语,仅能作耳语,可见于重症肌无力。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帕金森病、脊髓炎等疾病。

声带运动障碍

喉癌

喉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通常具有占位效应,而此占位效应就会影响声带的正常震动而导致声音出现改变。另外,喉部的软骨及神经受到肿瘤的侵犯时,也会使声带的震动发生障碍。

喉结核

喉结核主要是由结核杆菌所致,而结核杆菌会产生毒素。毒素会使喉黏膜发生充血、水肿。喉黏膜发生充血、水肿之后,就会影响声带的正常震动以及声门的闭合,因此会出现声音嘶哑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失声。

癔症性失声

部分癔症患者,在遭受外界的精神刺激后,情绪极度的悲伤、恐惧、焦虑、抑郁、紧张时,可能会导致暂时性的发声障碍。

相关疾病
喉癌、急性喉炎、喉结核
非疾病因素

外伤因素,当喉部受到严重的创伤,产生喉骨骨折等现象时,会间接对声带造成损伤,声带损伤后就会导致失声的出现。

症状

失声主要表现为声音的音质发生改变甚至完全不能发出声音。最典型的表现为声音失去了圆润感以及清亮性,代之以低沉、粗犷的音质,严重时会出现。

症状分类

根据失声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严重失声和普通失声。

严重失声

不能发出声音的现象。

普通失声

声音失去了圆润感以及清亮性,代之以低沉、粗犷的音质。

典型症状

声音失去了圆润感以及清亮性,代之以低沉、粗犷的音质。

伴随症状

咳嗽咳痰

当失声时由于急性喉炎导致时,就会出现喉炎的相关症状,出现咳嗽咳痰。

呼吸困难

主要见于喉癌导致的失声,因肿块堵塞呼吸通道,造成呼吸困难的出现。

消瘦、低热盗汗

主要见于喉结核导致的失声,就会出现喉结核的相关症状,出现消瘦、低热盗汗。

并发症

本症状一般不引发其他临床症状。

就医
失声的就医一定要及时,当发现有声音音质改变、声音嘶哑等现象出现时要及时就医,到医院首选耳鼻喉科就诊。进行喉镜、细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喉部核磁共振、血常规检查等。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 音质发生改变甚至完全不能发出声音。

  • 声音失去了圆润感以及清亮性。

  • 咳嗽、疼痛、咽喉不适、有异物感、咯血、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就诊科室
当出现音质发生明显的改变甚至不能发生时,要及时到耳鼻喉科。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还有哪些症状?

  • 该情况出现多久了?

  • 有没有受过外伤?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以前出现过失声的表现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是进行视诊,是医生用直接用眼睛观察患者喉部轮廓有无肿胀和畸形,观察呼吸频率等。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CT检查包括CT平扫和CT增强,主要用于检查外伤致的喉部损伤。检查喉软骨是否发生骨折以及错位等情况。同时观察喉黏膜是否发生充血水肿,也可以初步确定喉部肿瘤的位置。

MRI检查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主要用于检查喉部肿瘤的大小以及侵犯的范围,也可以用于鉴别诊断。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主要是检测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还要包括红细胞个体形态,血红蛋白状态,网织红细胞定量及分级血小板个体形态,白细胞自动分类及异常白细胞提示,甚至外周血有核红细胞数量。

喉镜检查

喉镜检查包括直接喉镜检查和间接喉镜检查,目前应用较多的为间接喉镜检查,直接喉镜检查应用较少。间接喉镜检查主要是将间接喉镜放入患者的咽部,观察内部的喉结构。

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局部切取、钳取、粗针穿刺和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细菌培养

主要是通过培养喉黏膜的分泌物对产生严重的原因进行诊断。

结核菌素试验

主要是用于判断是否有结核杆菌的存在,以鉴别是否为喉结核。

诊断标准

典型症状

声音失去了圆润感以及清亮性,代之以低沉、粗犷的音质。

喉癌

间接喉镜检查观察到喉部肿块,病例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

喉结核

最有力的诊断依据为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急性喉炎

病史中通常有感冒或者发热的出现,另外间接喉镜将产可见后黏膜的充血水肿。

鉴别诊断

本症状特征表现明确,为患者主诉症状,一般无需与其他症状鉴别。

治疗
失声出现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确定症状出现的准确原因,避免病情延误,影响后续治疗。
家庭处理

如果是由于感冒、发热引起的失声,可以在家服用一些感冒药和消炎药,例如头孢、阿莫西林等。

到院治疗

到院治疗主要是由于较为严重的喉部外伤以及其他原发疾病导致的失声。因此主要是对外伤进行处理以及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喉癌的治疗

喉癌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作为辅助手段。放疗时常用的手段为射线照射,化疗常用药物为顺铂以及卡铂。喉癌治疗时要以安全为首要的原则,采用合理的手段对肿瘤进行切除,并尽可能保证生态的完整性。其中手术治疗的手段包括支撑喉镜下切除手术、喉部本切除术以及喉全部切除术。

急性喉炎的治疗

  • 控制用声,尽量少讲话,使声带休息。

  • 雾化吸入可减轻喉部水肿,对急性喉炎治疗非常重要。

  • 药物应用如病情较重,有细菌感染时可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喉炎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即可,而继发细菌感染的急性喉炎应予以抗生素类药物口服或注射,及时控制炎症。声带明显充血肿胀者可口服或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迅速消除喉部黏膜水肿,减轻声音嘶哑的程度。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呋辛、地米塞松以及对乙酰氨基酚。

  • 一般治疗急性喉炎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调整身体状态。

  • 对症治疗咳嗽症状严重的患者应用止咳药物。痰液较多者应用黏液促排剂或化痰药物等。咽喉疼痛可适当局部喷雾治疗。

喉结核的治疗

喉结核治疗时主要使用抗结核药物,常用的有异烟肼和利福平。

喉部外伤的治疗

主要是骨折的治疗。喉骨骨折时首先进行复位,缝合,术后注意候功能的恢复。

心理治疗

  • 对于癔症性失音的患者,多采用暗示疗法,首先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向患者解释此病完全可以治愈。

  • 最简单的方法是颈前做皮下注射2mL注射用水,注射同时嘱患者大声读1、2、3、4、5等数字。注射前暗示患者,此为特效药物,大部分患者能在注射中立即见效。

  • 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检查时嘱患者咳嗽,嘱其数1、2、3、4、5等数字,发声功能常可恢复正常。

饮食

在保证营养均衡的情况下,要尽量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尤其注意一定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造成喉部的再次损伤。

饮食调理
  • 多吃易与吞咽的食物,例如稀饭、面条、汤等。

  • 注意维生素的补充要充足,多吃水果蔬菜,如白菜、菠菜、西红柿等。

  • 戒烟戒酒,多喝水,保持喉部湿润。

  • 少吃辣椒、火锅等刺激性食物。

护理

主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减少外伤以及注意自我保护,并对自身疾病进行严格的监控,降低疾病恶化几率。

日常护理
  • 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适应症、使用方法、禁忌症以及不良反应等。

  • 注意术后的喉部功能的恢复方式。

  • 尽量不要大声叫喊,避免由于声音过大对声带咋成的损伤。

病情监测

主要检测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出现。

特殊注意事项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失声,都要注意恢复期间以及恢复之后对喉部的保护,不要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预防

失声的预防主要是对于原发疾病包括急性喉炎、喉结核以及喉癌的预防,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预防措施

喉结核的预防

接种结核疫苗。

急性喉炎的预防

不要长时间大声叫喊或者大声说话,减少吸烟和喝酒。

喉癌的预防

戒烟、戒酒,注意对喉部的慢性疾病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0-267.

[2]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28-34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