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小儿高热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 杨作成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小儿高热是一种常见儿科急症,由于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比较差,且汗腺未发育完全,其体温调节功能比较差,因此发生高热的风险比较大。当小儿腋温到达39.1℃~40℃,则为高热,在临床上表现为发热、怕冷、食欲不振、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

  • 小儿高热为儿科较为常见的症状,能提高人体免疫反应水平,是人体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但是高热持续时间过久,可能导致患儿脱水、惊厥、休克、脑水肿等,使病情加重。

  • 许多疾病均可引起小儿高热,以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手术创伤后吸收热、过敏反应、衣物包裹太多,也可造成小儿高热。

  • 小儿高热的治疗目的为降温,除物理、药物等治疗方法外,合理、科学的护理也十分重要。

就诊科室
小儿内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寒战、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出血、昏迷
好发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常用药物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赖氨酸阿司匹林
常用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X线检查、CT检查
是否严重
视温度、持续时间与病因而定,长时间高热宜引起患儿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死亡。
重要提醒
小儿高热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惊厥,如果持续抽搐会造成患儿脑组织缺氧,严重者可影响患儿脑组织的发育、反复出现癫痫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
病因

小儿高热主要由于疾病因素所致,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也可见于非感染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等。

疾病因素

感染性疾病

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后,其代谢产物或毒素可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内生致热源,从而引起发热。根据病原体不同分为以下两类疾病。

病毒性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细菌性感染

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败血症、细菌性痢疾、化脓性腮腺炎等。

非感染性疾病

结缔组织疾病

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性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热与疾病活动有关,多在起病初或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发热,形式多样,时间可长可短,可首发,也可在疾病过程中出现。

中枢神经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体温波动、不稳定,可出现中枢性高热。

散热障碍

此时患儿产热大于散热,出现体温升高,多见于鱼鳞病、家族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等。

相关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
非疾病因素

该症状一般不由非疾病因素导致。

症状

小儿高热可表现为患儿体温升高大于39℃,也可伴发其他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故当家子发现孩子体温升高时,应引起注意。

典型症状

小儿高热体温一般可达到39℃以上,可分为骤升型和缓升型。骤升型是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缓升型是体温逐步上升。

伴随症状

寒战

指全身肌肉收缩,身体痉挛性抖动的症状,可伴见于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播血或输血反应等。

结膜充血

为结膜血管扩张所致,主要变现为眼睛发红,可伴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单纯疱疹

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表现为口唇迅速出现密集小水疱,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等。

淋巴结肿大

指淋巴结直径超过1厘米,多伴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白血病等。

肝脾肿大

小儿肝脾肿大多表现为胃脘部有压迫感,常有饱胀感,左上腹部或背部可感受胀痛,甚则放射至左肩。可伴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出血

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败血症,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关节肿痛

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可伴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皮疹

皮肤颜色、外观或触摸手感发生变化,可伴见于麻疹、猩红热、水痘、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怕冷

自觉寒冷,想增加衣服或增厚棉被。

食欲不振

患儿进食欲望低,不想吃东西。

腹泻

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排便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

精神萎靡

患儿比平日更想睡觉,或睡眠时间增加,没有精神,活跃度不高。

并发症

高热惊厥

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种。各年龄期(除新生儿期)小儿均可发生,以6个月至4岁多见,单纯性高热惊厥预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预后则较差。

代谢性酸中毒

惊厥时可致体内缺氧,血中碳酸增加,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加之发热时摄入量减少,肠吸收不良,热量摄入不足,而发热疾病可致机体消耗增加,导致体内脂肪氧化增加,酮体生成增多,乳酸堆积,使体内产生代谢性酸中毒。

脑水肿

高热超过41℃时可引起体内蛋白质分解,血液中蛋白随之减少,脑血管中水分因为压力变化从血管中渗出,引起脑组织水肿。脑水肿常会引发颅内压增高和脑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为头痛、头晕、喷射样呕吐、躁动不安、嗜睡、癫痫、瘫痪等。

高钠血症

患儿高热时通过皮肤和呼吸散发的水分比正常体温时多。脱水初期可并发高钠血症,失水多于失钠,渗透压升高,表现为尿量减少、口渴严重、心率加快、乏力、头晕、烦躁,甚则狂躁、谵妄、定向力失常、晕厥等。

低钠血症

发热日久营养消耗量大,或饮食不周营养补充不良时,可并发低钠血症,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尿少、头晕等。

就医
出现小儿高热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进行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或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下一步检查;

  • 体温达39℃以上、怕冷、腹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者,及时就医;

  • 出现神志昏迷、呼吸困难、惊厥抽搐等危及生命的症状与体征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如果无神志昏迷、呼吸困难、惊厥抽搐,应前往小儿内科就诊;如果出现神志昏迷、呼吸困难、惊厥抽搐等危及生命的症状与体征,应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患儿年龄?

  • 什么时候开始发烧的?持续多久了?

  • 患儿现在体温多少?最高体温是多少?体温变化有规律吗?

  • 是否有什么其他症状?(如食欲不振、腹泻、精神萎靡、寒战、关节疼痛、皮疹等)

  • 既往有什么病史?近期是否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需要做的检查

测量体温

测量患儿当下体温,必要时定时测量体温,绘制温度曲线。

血常规

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但特异性较差。

尿常规

对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有特异性,敏感性相对较高。

便常规

急性腹泻病人应行便常规检查,以诊断和排除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和痢疾等肠道传染性疾病,特别是便悬滴试验有利排除霍乱弧菌感染。

X线和CT检查

胸部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常用于诊断和排除肺部感染性疾病,怀疑腹部炎症时应行腹腔CT检查明确诊断。

炎症标志物检查

降钙素原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较好,被推荐用于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的诊断、危险分层、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其他反映感染和炎症程度的检查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等,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血清抗体检查

可以帮助明确病原学诊断,如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肺炎,对诊断EB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各种肝炎病毒感染等具有重要价值。

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

对重症急性发热病人在治疗前应留置各类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

诊断标准
  • 通过临床表现,即患者体温升高达39℃以上,可初步确诊为小儿高热。

  • 综合病史、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小儿高热的病因诊断,如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鉴别诊断

小儿高热症状较为典型,一测量体温即可明确,通常无需与其他症状相鉴别。

治疗
小儿高热治疗的目的是降温、去除病因,临床中可予以物理降温、药物治疗、综合治疗等方法。
家庭处理

小儿高热初起,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降温。如用冰帽或冰袋冷敷头部、在四肢大血管处用酒精擦浴,以促进散热等,也可将患儿置于较低的环境温度中,加强空气流通,以增加对流散热。若病情加重或持续不减,或出现危及症状,应及时到院就诊。

到院治疗

药物治疗

退热药物

可选用口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4~6小时一次。也可选用退热栓剂纳肛,或赖氨酸阿司匹林等解热药物静脉注射。

抗生素

对疑为感染性疾病致急性发热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在各种必要的培养标本采集后,根据初步判断给予抗生素经验性治疗。同时,应考虑发热的可能病因选择抗生素种类,而后根据病原学结果针对性用药。

对症治疗

对休克患儿应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和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气道阻塞病人应建立人工气道,出现呼吸衰竭予机械通气治疗。高热惊厥或谵妄者可的情使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洋、苯巴比妥等。

饮食

小儿高热时忌食热量高的食物,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多喝温开水、鲜果汁、西瓜汁等,汗多时应适当补充盐分。对于较小患儿,如能进食,应当及时母乳喂养。

饮食调理
  • 患儿应食用高蛋白、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切不可暴饮暴食。

  • 少量多次饮水,以温开水为宜,每日进水量不少于生理需要量。

护理

小儿高热家长应注意护理,孩子出汗较多后应勤换干净衣物,注意卫生,如果患儿病情加重,家长不可自行在家观察,应及时就医。

日常护理
  • 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患儿直接吹风及阳光直射,室内最适温度为18℃~22℃。

  • 患儿应穿通气性强的宽松衣裤,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衣服和被褥不要过多过厚,如出汗过多应温水擦浴后及时更换衣裤。

  • 有惊厥病史的患儿,要有专人守护,床上避免有硬物,床边设防护床档。惊厥一旦发生,要及时将压舌板置于上下牙齿之间,防止患儿咬伤唇舌。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患儿精神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肤色、肢体活动、大小便等情况,尤其注意有无惊厥先兆、面色是否苍白、四肢是否厥冷等循环衰竭症状。

心理护理

高热患儿身体不适、哭闹,家长应根据不同年龄的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对于较小患儿应当增强患儿安全感,如抚触等。陪同患儿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帮助患儿放松心情,起到促进小儿疾病康复的效果。

预防

对于小儿高热的预防,需要从调整生活起居入手。同时,除了高热本身,还应预防小儿高热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预防措施
  • 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抵抗力,室内通风,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麻疹、菌痢等疾病发生。

  • 有小儿惊厥病史或有惊厥家族史者,体温高于正常即需要处理,尽量避免出现高热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娜.95例小儿高热的循证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3):313-314.

[2]郑晓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46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06):879-880.

[3]李翔,王旭波.小儿高热使用退热药联合中医外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3):152-15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