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感觉分离

本词条由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 冯亚波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感觉分离即分离性感觉障碍,指同一部位仅有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如脊髓后角损害的病变节段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临床上常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内肿瘤等疾病,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前连合型脊髓损害,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脊髓后部的后索损伤,使深感觉不能向上传导,这时就感觉不到肢体的位置,弄不清是屈是伸,因为失去对自己肢体的了解,所以行动起来就显得笨拙,走路摇摇摆摆。

  • 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感觉包括两大类,特殊感觉和一般感觉,特殊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并对神经系统损伤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 浅感觉是指来自皮肤和粘膜的痛觉、温度觉及粗略触觉。深感觉指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复合感觉又称皮质感觉,指大脑顶叶皮质对深浅感觉分析、比较、整合而形成的感觉。

  • 各种一般感觉的神经末梢分别有其特异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经周围神经、脊髓或脑干、间脑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

  • 感觉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层层递进形成一条条神经通路,痛温觉和精细触觉、深感觉的通路不一样,所以如脊髓后角病变时,痛觉和温度觉的传导通路被破坏,痛觉和温度觉感觉障碍,而触觉传导通路仍保存。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肢体瘫痪
好发疾病
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
治疗周期
视具体病情而定,一般需要长期治疗和恢复。如髓内肿瘤预后较差,脊髓空洞症常可迁延数十年之久。
常用药物
维生素B12、三磷酸二腺苷钠片、肌苷注射液
常用检查
脑脊液检查、脊柱X线平片、CT、磁共振成像
是否严重
视感觉障碍程度、病情进展而定,神经破坏难以恢复。
重要提醒
瘫痪肢体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长期卧床者应预防泌尿系感染、压疮、肺炎和肢体挛缩等并发症。痛觉缺失者应防止外伤、烫伤或冻伤。
病因

感觉分离性障碍在临床上容易被医师体格检查发现。由于一般感觉传入人体大脑的通路不同,所以当脊髓病变累及肢体时可出现感觉分离。常见的疾病有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

疾病因素

脊髓空洞症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疾病,病变多位于颈髓,亦可累及延髓,由多种致病因素所致,临床表现各异,可出现感觉分离、肌无力、皮肤营养障碍等症状。

髓内肿瘤

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最后导致部分躯体出现感觉分离的症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或者未进行积极的治疗,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加重,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并发症,最终会出现感觉分离的表现。

相关疾病
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
非疾病因素

该症状一般不由非疾病因素引起。

症状

感觉分离在疾病早期可表现为相应支配区自发性疼痛,继而出现感觉的减弱或消失,随着病情的进展,最后可发展为感觉障碍。

症状分类

浅感觉分离

主要指某部位的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正常。见于脊髓空洞症后脚型、中央管型及延髓空洞症累及三叉神经脊髓束核时。

深浅感觉分离

表现为深部感觉障碍而浅感觉正常,主要指肢体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存在,而皮肤痛觉、温度觉和触觉减退或消失。见于脊髓前2/3损伤如脊前动脉闭塞和脊髓痨(后索病变)及脑千向灶性病变(内侧丘束受损)。

典型症状

最早症状常为相应支配区自发性疼痛,继而出现阶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手部、臂部或一部分颈部、胸部的痛温觉丧失,典型呈短上衣样分布,而触觉及深感觉相对正常。如向上累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可造成面部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缺失而触觉保存。晚期脊髓后索及脊髓丘脑侧束被累及,造成病变节段以下感觉障碍。

伴随症状
  • 脑干、脊髓损伤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除感觉分离外,还可出现肢体瘫痪的表现。

  • 当患者伴有延髓空洞症的时候,会出现眩晕、吞咽看男。声音嘶哑等症状。

  • 当伴有延髓外侧综合征的时候,会有走路不稳、恶心、头痛等表现。

  • 当伴有遗传性感觉神经病的时候,会表现为足溃疡、指甲变形等症状。

并发症

烫伤,感觉分离患者因为部分肢体存在分离性感觉障碍,如虽然能感知水流,但不能感知水流温度,若洗澡水过热,容易发生烫伤。

就医
感觉分离最常见的病因是脊髓空洞症和髓内肿瘤,如果不经治疗病情会越来越严重,神经功能损伤越来越大,且治疗难度大时间长,所以,当患者出现感觉分离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就医指征

日常生活中如果首发肢体麻木、皮肤的痛觉和温度觉不敏感或者有伤口却感觉不到疼痛时需及时到医院完善检查,查明病因,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

就诊科室
1.如果为肢体逐渐感觉减退或消失应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2.如果为突然瘫痪伴感觉分离,应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患者年龄?

  • 感觉障碍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

  • 是单侧还是双侧?是否自上而下发展或者自下而上发展?

  • 是否有肌无力、肌萎缩、反射异常?

  • 是否有什么其他症状?(如发热、咳嗽、胸痛、乏力、体重下降等)

需要做的检查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动力学变化对确定脊髓压迫症和脊髓受压的程度很有价值。脊髓空洞症时脑脊液常无特征性改变,较大的空洞可引起椎管部分梗阻和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脊柱X线平片

有助于发现骨骼畸形、脊柱骨折、脱位、错位、结核、骨质破坏及椎管狭窄等。

CT及MRI

可显示脊髓受压,MRI能清晰显示椎管内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边界。

神经系统检查

明确患者是有哪几种感觉缺失,并可判断其严重程度。

椎管造影

又称之脊髓造影,作为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利因创伤所致颈椎管形态变化以及与脊髓相互关系,椎管造影是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检查手段,目前多选用Omnipaque碘水造景剂,脊髓造影的意义为明确椎管内病变,例如脊髓内、外的压迫,以及脊髓解剖结构的损伤和病变所形成的神经压迫(椎间盘、骨质增生和骨折片等);确定病变节段水平和病变范图,例如椎管狭窄的部位和范围及损伤后椎管形态的变化,以此作为临床治疗前后的辅助判断依据。

组织病理学检查

有些疾病只能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病情,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患者是否发生癌前病变。

诊断标准

感觉分离不是感觉完全丧失,而是一部分感觉正常,而另一部分感觉减退或者消失。如皮肤的痛温觉消失但触觉以及肢体在放哪个位置或者在闭眼情况下脚趾被动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可以准确感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症状特征表现明确,一般无需与其他症状鉴别。

治疗
感觉分离治疗的目的是恢复神经功能,以及治疗感觉分离的根本病因。临床中无特效治疗常以手术、康复治疗为主,涉及到各种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
家庭处理

如果患者出现感觉分离症状,无法在家庭做积极处理,患者及家属应及时来医院查明病因进行治疗。

到院治疗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法,临床上多应用如维生素B12、三磷酸二腺苷钠片、肌苷注射液等药物营养神经。

手术

脊髓空洞症

较大空洞伴椎管梗阻可行上颈段椎板切除减压术,合并颈枕区畸形及小脑扁桃体下疝可行枕骨下减压,手术矫治颅骨及神经组织畸形。继发于创伤、感染的脊髓空洞及张力性空洞可行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囊性空洞行减压术后压力可暂时解除,但易复发。

恶性肿瘤或转移癌所致的髓内肿瘤

可酌情行肿瘤切除术、放疗或化疗,预后较差。

康复治疗

应将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防止肢体和关节挛缩,促进肌力恢复,并进行被动、主动锻炼和局部肢体按摩、针灸、理疗。

饮食

饮食调理

节段性感觉性分离障碍的患者在饮食上无严格要求,按照普通人的健康饮食即可,做到规律饮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控制总热能摄入,饮食饥饱适中,防止肥胖。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多吃奶类、豆类和鱼类蛋白。

护理

感觉分离患者常伴运动不灵活,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日常护理

感觉分离的患者烫伤、割伤,日常护理应特别注意避免此类损伤。若为瘫痪病人需多翻身、拍背,防止肺炎及压疮。多进行功能锻炼。

特殊注意事项

感觉分离患者多伴有肢体瘫痪,要积极对患肢进行康复锻炼,如按摩辅助,防止肌肉萎缩及肢体阵挛。

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家属需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安抚其忧虑、悲观情绪,使其积极接受治疗和锻炼。保持健康的饮食,在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高空作业。

预防措施
  • 对于已经瘫痪患者,应多翻身、拍背,预防压疮,以免出现感染损害周围神经。

  • 对于早期患者出现症状时要及早查明病因,进行治疗,脊髓受损时间越短,功能损伤越小,越可能恢复。

  • 当患者感觉障碍时,其心理受到创伤。由于治疗方法有限,疗程长,见效慢,患者常忧虑重、悲观失望。家属需要多点耐心开导。

  • 戒烟戒酒、适度锻炼、合理饮食,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5~63.

[2]郭峰.现代红细胞免疫学[M].上海第二军医出版社,2002:36~41.

[3]陈主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3~201.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