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鼻黏膜肿胀

本词条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孙宇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鼻黏膜肿胀是指鼻黏膜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引起鼻腔内的炎症,导致鼻黏膜肿大、充血、分泌增多,常由各种急性、慢性、过敏性鼻炎引起。鼻腔黏膜上有丰富的血管、黏液腺的纤毛,鼻中隔前下部也有纤密的毛细胞血管网,当受到刺激、过敏、感染时,鼻黏膜血管迅速扩张和肿胀,出现鼻塞。

  • 鼻炎患者常见鼻黏膜肿胀,多种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干酪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萎缩性鼻炎以及过敏性鼻炎、药物引起的鼻炎等,均可引起鼻黏膜肿胀。

  • 鼻黏膜肿胀很少作为单独的疾病出现,往往由鼻炎或呼吸道感染引起,患者将出现鼻塞、流脓涕等症状。

  • 鼻黏膜肿胀常表现为鼻黏膜的血管病变,以微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为主,可见鼻黏膜有充血或苍白肿大。

  • 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预防措施。注意有症状反复发作时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对鼻腔造成长久伤害。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呼吸内科
疾病别称
鼻黏膜肿大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脓涕、头痛、头晕
好发疾病
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窦炎
治疗周期
一般与原发病有关,无明确的治疗周期。
常用药物
西替利嗪、盐酸左卡巴斯汀、氯雷他定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鼻内镜检查、鼻细胞学检查、鼻部X线片、鼻部CT检查
是否严重
鼻黏膜肿胀时,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头晕、乏力、发低烧、鼻涕多、涕中带血、脓涕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特别是涕中带血有存在癌变可能,因而此症状需要引起重视。
重要提醒
鼻黏膜收缩剂不要长期不间断的使用,避免鼻部血液不流通。
病因

鼻黏膜肿胀可由病毒、细菌、过敏原、各种理化因素如刺激性气体、灰尘,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导致,疾病因素以鼻炎、呼吸道感染多见,受炎症等影响使鼻黏膜充血水肿。

疾病因素

鼻腔疾病

急性或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中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腔异物、鼻息肉、过敏性鼻炎等。此类疾病多由细菌、病毒、结构异常等因素影响导致鼻黏膜炎性浸润或生理功能低下、鼻腔血管病变、血液循环差导致鼻黏膜肿胀。

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甲亢、急性传染病、脑垂体或性腺功能不足等。此类疾病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低下,增高感染的风险,导致患者痊愈缓慢,更易对鼻黏膜造成损伤,引起肿胀。

邻近器官的感染蔓延

鼻咽喉等腔体相通,各部位的炎症也可互相累及。如扁桃体炎、腺样体炎等可引起鼻腔炎症,进而引发鼻黏膜肿胀。

感冒、流感

感冒是一种急性的呼吸道感染疾病,由各种细菌、病毒如流感病毒引起,可导致包括鼻炎、咽喉炎等急性感染,可表现出鼻黏膜的肿胀。

相关疾病
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窦炎
非疾病因素

外伤

鼻部外伤骨折或异物进入鼻腔,或者游泳跳水、扬尘吸入等过程中将致病菌直接带入鼻腔引起感染。

其他因素

受凉、过度疲劳、烟酒过度、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等以及各种因素导致的全身抵抗力降低等。

手术继发

鼻腔内用以治疗的填塞物留置时间过长、鼻部手术不规范等,引起局部刺激、继发感染。

用药不当

如长期应用滴鼻净或麻黄素等,反而引起药物性鼻炎,导致黏膜肿胀;利多卡因、地卡因等药物则可损害黏膜纤毛功能,亦会伤害鼻黏膜,以上药物应谨慎使用。

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反复吸入粉尘或有害气体,或者身处的环境中温湿度发生急剧变化刺激鼻黏膜,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症状

鼻黏膜肿胀主要表现为鼻塞、鼻痒、流鼻涕等一系列鼻部症状。也可根据不同病因表现出鼻塞、脓涕、头痛头昏等症状及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典型症状
  • 鼻黏膜表面布满了丰富的血管和黏液腺的纤毛,鼻中隔前下部也有纤密的毛细血管网。当其出现过敏反应或受到剌激、感染时,会迅速扩张肿胀,导致鼻塞或流涕等症状。

  • 感冒后,鼻黏膜肿胀,产生较多的黏液性或脓性物质,当其部分溢出时,即称之为流鼻涕。

  • 鼻部感染后,鼻黏膜血管也会发生肿胀,从而导致鼻塞。

伴随症状
  • 脓涕,鼻腔继发细菌感染后鼻涕变为黏、脓性,脓涕中有时可带有少许血液。若脓涕流至咽喉部,将刺激鼻咽部、咽部黏膜,引起咽痒、咳嗽以及咳痰。

  • 嗅觉减退,因鼻塞、大量鼻涕擤不净而出现传导异常,嗅觉减退。

  • 味觉减退,成人多发,儿童也可在咳嗽时发生。

  • 头痛头晕,鼻黏膜肿胀一段时间后的常见症状。

  • 发烧、食欲不振、便秘、精神不振、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此外,儿童还可发生呕吐、腹泻等症状。

并发症

鼻黏膜肿胀是多种鼻部疾病的表现,但症状本身无法引起并发症。

就医
出现鼻黏膜肿胀的症状,并有鼻塞、流涕等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体格检查、鼻内镜检查等鼻部相关检查,以明确出现鼻黏膜肿胀的具体原因,尽早开始进行治疗。
就医指征
  • 出现鼻黏膜的典型症状,影响日常生活。

  • 若出现症状加重、发高烧、眼睛发红或胀痛、头痛头昏剧烈、颈部肌肉僵硬表明感染加重,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建议优先前往耳鼻喉科或呼吸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为何就诊?

  • 目前出现症状?(鼻塞、鼻痒、打喷嚏、流鼻涕、脓涕、发烧等)

  • 出现该症状多久了?有无好转的现象?

  • 有无其他既往病史?

  • 有无过敏史?

  • 有无鼻部受伤经历?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观察鼻部、上呼吸道相关部位是否有明显的组织结构异常,初步观察鼻黏膜有无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检查可以观察鼻腔、鼻道内结构,可帮助判断鼻黏膜状态、症状程度。

鼻细胞学检查

进行鼻腔分泌物细菌培养、涂片等,可判断致病菌种类,明确病因,还可进行药敏试验,以助选择出敏感药物,以取得最佳疗效。

影像学检查

有鼻部X线片必要时鼻部CT检查,可清晰观察到鼻部感染、鼻部结构、累及部位等,在感染较重时应进行检查,为进一步的治疗做准备。

血清免疫学检查

主要为血清特异性IgE检查,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原。

诊断标准
  • 通过临床典型表现,即患者鼻塞、流涕、鼻痒可初步诊断为鼻黏膜肿胀。

  • 结合病史、鼻镜等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以及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进一步明确鼻黏膜肿胀的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鼻黏膜肿胀是多种疾病的症状,本身无法引起并发症。

治疗
鼻黏膜肿胀的治疗以根除病因为主,可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时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积极控制感染。
家庭处理

冲洗鼻腔

鼻子堵塞不通气时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日1~2次,利于鼻腔通气。注意儿童更适合喷雾法,以免呛水。

热敷法

鼻塞、流鼻涕增多时用热毛巾等物品进行局部热敷可促进该处炎症的消退,可一定程度缓解相关症状。

到院治疗

一般治疗

  • 有头痛或局部疼痛剧烈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或镇痛剂缓解症状,仍以治疗病因为主。

  • 可进行体温监测和外周血白细胞数目以评估当前药物疗效以及制定下一步更恰当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抗过敏药

可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和第二代抗组胺药两类。第一代抗组胺药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的药物有阿伐斯汀和西替利嗪等。常用药物有西替利嗪、盐酸左卡巴斯汀、氯雷他定等,适用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对于有喷嚏和鼻痒的症状的患者适用。

减充血药

常用药物有伪麻黄碱、萘甲唑林、羟甲唑啉、赛洛唑啉和盐酸麻黄碱等。需注意不要连用超过一周,长期应用可能会引发药物性鼻炎。

抗生素

控制感染是针对导致鼻黏膜肿胀的病因的治疗,急性感染期患者应遵照医嘱,及时使用正确药效、疗程的抗生素。

手术治疗

该症状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饮食

鼻黏膜肿胀患者要保持营养全面,补充维生素,建议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还要戒除烟酒。

饮食调理
  • 根据病因及医嘱可进清淡、营养饮食,如煮鸡蛋、蔬菜粥等,注意温度适宜。

  • 避免饮浓茶、酒等刺激性饮料以及辛辣、油腻的食物。

  • 注意维生素等营养的补充,可多吃圣女果、胡萝卜、菠菜等食物。

护理

针对不同的引起鼻黏膜肿胀的疾病有着不同的日常护理方法,以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为主。

日常护理
  • 注意工作、生活环境的空气洁净,避免接触灰尘及化学气体特别是有害气体。

  •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运动,可使血液循环改善,鼻甲内的血流不致阻滞。

  • 注意保暖,气候转变极易感冒引发鼻炎,季节转换注意观看天气预报及时进行适当添衣。

  • 过敏性鼻炎患者应查明过敏原后,避免接触过敏原。

  • 规律进行药物治疗,避免自行停药,以有效改善症状。

病情监测

若患者因急性鼻炎而发生鼻黏膜肿胀,一般5~10天可自行好转,若是常反复发作的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需长期持续治疗的疾病,则需长期控制症状、远离过敏原,定期检测体温、鼻黏膜状态。

预防

针对鼻黏膜肿胀的预防,在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关注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关注自身身体素质,注意保护鼻腔健康,改正不良习惯。

预防措施
  • 可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室外和室内环境中的过敏原。避免户外活动,勤开窗通风,保持家居环境干净整洁。

  •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自身抵抗力;适当的锻炼还可使血液循环保持良好,对于炎症恢复、抵抗细菌有着积极的作用。

  • 改善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卫生条件,尽量避免长期吸入粉尘或刺激性气体。

  • 及时纠正儿童抠挖鼻孔的不良习惯。

  • 减少冷热湿度突变对鼻黏膜的刺激,可在气温突变时戴口罩以预防鼻黏膜受损。

参考文献

[1]孙红,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4-187

[2]过敏性鼻炎常年的认知误区[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0):123.

[3]张石革,孙定人.鼻黏膜肿胀与药物治疗[J].中国药房,2005(04):8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