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儿童心脏早搏的原因和治疗

2023-07-18 18:43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突然发现7岁儿童有心脏早搏,很多是心肌炎和心肌损伤以后的后遗症表现,即儿童以前有过心肌炎症,早搏只是后遗症。一般需要完善病史,了解儿童有没有既往感染史,尤其是心肌炎病史或上呼吸道感染史,一般都会有。

然后要明确心脏早搏的性质,需要做普通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明确早搏的位置是位于房性、室性,还是交界性。

需要知道24h早搏的次数,一般10000次以下,可以考虑保守药物治疗。如果是15000次以上,需要根据普通体表心电图进行相应定位,甚至要采取心电电生理检查,再加上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特殊位置的早搏如果不进行相应处理,会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后期影响儿童的心脏大小,影响心脏功能。所以像此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去处理和了解。

分享:

33

相关推荐

心脏早搏的原因

"正常人的心跳是有节律的,是由心脏的窦房结,也就是最高的司令部来发放电活动,同时这个电活动沿着心脏的分布一些叫做电传导系统,传到整个的心脏,使心脏的规律的跳动。而早搏是指除了窦房结之外其他的心脏异位起搏点,所发出额外的电冲动,从而造成了心脏的提前波动。早搏的确切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阐明,但是目前来看是跟心脏本身的心肌组织、心肌细胞,有这种异常的自律性,或者是心肌细胞之间的有异常的折返通道等其他的电生理异常所造成的。什么原因可以造成的自律性折返的情况?最常见的原因还是一些心脏的结构性,或者是器质性的病变,例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肌炎或者高血压、肺心病,这些都会造成心肌细胞、心肌组织出现自律性或者是折返异常,甚至于还有的时候是触发一些自动自发的冲动,从而造成早搏。还有一些心脏外的原因,比如缺钾,低血钾的时候服用一些地高辛、洋地黄的药物,或者是做一些心脏手术、心脏介入治疗的时候,这些外边的刺激也会诱发早搏的出现,当人体正常的时候,也不是说不能出现早搏了,正常人如果是过度的焦虑、紧张、疲劳、大量的饮酒,都会诱发早搏的发生。"

语音时长01:54''

王佐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2020/05/01收听(52470)

心脏早搏怎么治疗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通过窦房结这个部位发放冲动,然后它会引起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舒张、心室舒张,其目的是为了将更多的回心血量射到外周,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如果在窦房结以外的某个部位,比如心房、心室的某个部位,出现了异位兴奋点,即兴奋比窦房结的兴奋要来得早,这时候引起的心脏电活动,称为心脏的早搏。有些早搏,它比如说房早或者是某些室早,它属于一种生理性,比如在饮酒或者喝咖啡、疲劳、精神过度紧张,这时候会出现频率不是很频繁的早搏。这种情况下需要消除诱因,保持乐观心态,保证睡眠,纠正紧张的情绪,患者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有些早搏,由于它发作的比较频繁,比如频繁的房早或者室早,需要药物的干预,常用的药物,要β受体阻滞剂,比如倍他乐克、索他洛尔。还有钙离子拮抗剂,比如合贝爽、胺碘酮,这些药物都是可以纠正频繁的早搏。对于室性的早搏来讲,如果24小时之内要是大于一万次,需要做动态心电,去监测室早的发作频率。如果每24小时之内要大一万次,这时候建议患者要进行射频消融手术,因为大于一万次的室性早搏会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会出现不良的临床表现。

语音时长02:15''

王喜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2019/07/02收听(21121)

心脏早搏如何治疗

"心脏早搏的治疗,要先看早搏的类型和数量,也就是要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准确评估24小时早搏的数量,到底是房性早搏,还是室性早搏,据此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早搏干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第一、药物保守治疗:根据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据此来制定相匹配力度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非常多,哪种类型的早搏需要制定哪种类型的药物方案,二者之间就是要通过动态心电图进行匹配,这样才能够帮助患者干预早搏。第二、射频消融术:24小时早搏的数量>10000次,可以采取射频消融术,这是微创的介入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避免长期服用药,通过这个手术可以有效减少早搏的发作,改善症状。第三、生活方式的干预:除了进行药物的干预处理或者是射频消融术,生活方式的改善同样也非常重要,早搏属于生活状态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的一种心律失常,所以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必然会有利于早搏的减少,少喝咖啡、浓茶,按时休息,不要劳累,劳逸结合,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保证情绪状态的稳定,将非常有利于减少早搏的发作。因此,早搏的治疗是基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主要是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射频消融术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来进行解决。"

语音时长01:47''

吕永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2021/08/21收听(90102)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33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