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眼睛近视了?

2017-10-25 15:29阅读:

手机浏览

  为什么别人天天睡着玩手机没有近视,而自己比较注意用眼卫生却不幸近视了?

  这与近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近视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和环境等。父母有高度近视的孩子,即使保持长时间的户外活动,非常少的近距离用眼时间,也非常容易罹患近视;而那些父母没有高度近视的孩子,其近视发生率相对较低、近视发生年龄较晚。

  很多人在近视的初期,只是看远处不太清楚,稍微眯着眼镜就可以看清楚。这种时候,一定需要戴眼镜进行矫正吗?

  对于儿童而言:刚开始近视,如果度数较低(不超过一百度),患儿可看清黑板,无明显眯眼动作及无明显视疲劳,则可先予观察。纠正不良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必要时加用阿托品眼液控制近视发展。然而一旦近视度数加重,患儿看不清黑板或需眯眼才能看清时,会导致患儿近视急剧加重,此时就需要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进行医学验光配镜,控制近视进展。

  对于成人而言:因其屈光状态相对稳定,是否戴镜主要根据其生活需要,如果视力不影响日常生活,不一定需要戴镜。

  看不清楚就是近视吗?是否需要到医院确诊?

  首次确诊近视建议到专业医院进行医学验光及眼部系统检查。一般而言,12岁以下孩子需进行散瞳验光,12岁以上孩子及成人不一定必须散瞳;但许多大龄儿童和成人因长期视疲劳及高度近视等原因,直接验光容易出现过矫、最佳矫正视力欠佳等情况,这时候也是需要散瞳验光的。

  经常听说近视初期属于假性近视,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有什么区别?假性近视需要带眼镜吗?

  假性近视:指由于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引起调节紧张或调节痉挛,导致看远时不能放松调节,远视力下降。这类患者给予散瞳药即睫状肌麻痹剂治疗,调节放松后,可能呈现正视或者轻度远视的状态。这类患者无需戴镜,需要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必要时维持散瞳治疗即可恢复。

  对于低度近视,需进行散瞳验光来区别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

  眼镜一戴上,度数就蹭蹭蹭往上长,是不是当初就不该戴?

  实际上,戴眼镜这个行为本身不会导致近视度数的加重,导致度数加深的主要原因是:

  1、佩戴不合适的眼镜:许多人为了省事,直接去不正规眼镜店验光配镜,验光技术欠佳及配镜度数不精准,容易导致度数增加。

  2、不合理的用眼习惯:许多人戴上眼镜后仍然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玩手机电脑等,导致眼睛经常性视疲劳,度数就不断加深。

  3、未按医生要求配戴眼镜:对于中度及高度近视的人,需要连续配眼镜。而许多人有这样的习惯,近距离用眼或者休息时会取下眼镜,让眼睛得到“休息”,但实际上,眼镜时取时戴会使眼镜调节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增加眼睛睫状肌的负担,导致近视度数加重。

  4、自身眼部情况:对于病理性近视及遗传性近视的人,无论是否配戴眼镜,其近视度数均会随年龄增加。但总体而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戴镜的人,其近视增加幅度远远低于不戴镜的人。

  长期戴眼镜,摘了眼镜后眼睛看上去会凸出来(变形),是眼镜导致的吗?戴隐形眼镜是否能得到有效改善?

  近视患者眼球凸出,并非由于戴镜所致,而是由于随着近视的发展,眼球前后径长度(眼轴)逐渐增加的原因。一般来所,近视度数增加300度,眼轴增加1mm,所以高度近视的患者,眼球会比没有近视的患者凸出。

  另外,我们所戴近视眼镜为凹透镜,成像是变小的。近视度数越高的镜片越明显。这就使得平时一直戴近视眼镜的人,通过镜片看到自己眼睛变小了,一旦摘下眼镜又觉得眼镜大了突出了,这种变形是由于眼镜本身的光学效果所导致的错觉。戴隐形眼镜不能改善由于近视度数增长眼轴增加所导致的眼凸,但可减少光学效应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眼镜度数配低一些,是否能缓解眼睛疲劳,从而使度数增长较缓慢?

  现阶段研究表明,对于成年人由于度数已稳定,适度的欠矫可以部分缓解视疲劳,但欠矫的前提是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远视力至少0.8以上,欠矫度数不超过50度。

  但对于青少年儿童,度数配低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视疲劳和更快的近视进展。

  中、高度近视眼很容易疲劳,是否能长期滴抗疲劳眼药水来缓解疲劳?

  抗疲劳的眼药水可以部分缓解视疲劳,但仍不建议长期大剂量使用。

  首先,除少数小剂量包装的眼液外,其它眼药水或多或少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含防腐剂的眼液可导致角膜损伤,继发干眼、畏光等症状。

  其次,抗疲劳眼药水的成分不一,有的眼药水(如维生素B12,玻璃酸钠)主要以营养成分为主,可以很好地缓解由于视疲劳引起的眼睛干涩酸胀等症状,且点眼舒服、无明显角膜毒性;而部分抗疲劳眼药水是以收缩血管,减轻眼部充血来减轻视疲劳症状,但同时具有缩瞳孔的作用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且长期使用缩血管眼液,可使血管收缩后的反弹更加严重,视疲劳及红血丝的症状更加重,甚至导致结膜下出血等。

分享:

18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