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儿童斜视

2017-10-27 10:16阅读:

手机浏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小孩的眼睛看起来不对称,我们称之为斜视,斜视不仅使我们的外貌看起来不美,还会使得视觉功能受损,如果不加以重视治疗,还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如何预防儿童斜视?

  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有时向左有时向右,可以使光线投射的方向经常改变,就能使宝宝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从而避免斜视。

  多角度悬挂玩具

  在宝宝的小床上悬挂的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应该在40厘米以上,而且应该在多个方向悬挂,避免孩子长时间只注意一个点而发生斜视。

  增加眼球转动频率

  将婴儿放在摇篮内的时间不能太长,父母应该不时将孩子抱起来,走动走动,使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从而增加眼球的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避免产生斜视。

  斜视应早发现早治

  很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斜视只是影响孩子的外貌,等他长大以后自然就会变好。这其实是错误的。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斜视,应该及早诊治,否则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遗憾。

  斜视简易测试法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时会有斜视的状况,可以在家里进行一项简单的测试,以判断孩子是否真的是斜视。

  具体的方法是:准备一把手电筒,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让孩子仰卧,然后在距孩子的双眼大约50厘米的正前方用小手电筒照射双眼。如果光点同时落在孩子的瞳孔中央,说明孩子没有斜视,或者为假性斜视;如果光点一个落在瞳孔中央,另一个落在瞳孔的内侧或外侧,说明孩子为斜视,父母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儿童斜视的症状

  一般来说存在斜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扰:不能看清近处或远处的物体、在精神不集中或疲劳时往远处看,有一只眼的眼位向外偏斜、看东西时总是闭上一只眼睛、歪头或转头、经常揉眼睛或眨眼次数多、看东西有重影,即复视。

  斜视的病人因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视网膜中心凹上,斜视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一眼影像受到抑制,丧失两眼之单一视功能与立体感,有的还会导致视力发育不良而造成弱视。斜视在临床上常见的表现如下:

  1、内斜视

  眼位向内偏斜。在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之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儿童,患儿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

  2、外斜视

  眼位向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病人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分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尔在阳光下或疲劳走神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儿童还表现为,在强烈的太阳光常会闭一只眼睛。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恒定性外斜视。

  3、上、下斜视

  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比内斜视和外斜视少见,上下斜视常伴有头部歪斜,即代偿头位。

  儿童斜视的危害

  【心里有块阴霾,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斜视严重影响美观,斜视患者常被人起外号,难免给患者心理健康蒙上阴影,从而造成其孤僻、自卑及反常的心理,据调查,大多数斜视患者容易自卑,并且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社交。

  【视觉功能受到损害,太可怕】

  斜视患者大部分都易形成斜视性的弱视,导致斜视患者斜眼的视力都比较差。

  即使斜视患者的视力正常,但看东西时,由于一眼偏斜,仅仅能用一眼注视目标,视野远不如正常人开阔,更重要的是斜视患者没有融像能力和立体视觉,使斜视患者在从事许多专业会受到限制,例如:驾驶、绘图、精细工作等。

分享:

82

相关推荐

儿童斜视怎么办?

当我们发现孩子就像刚才前面提到的,有一些异常的表现的时候,首先要找一个专科的医生做出诊断,为什么要去找专科的医生呢?因为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儿童斜视都发生在儿童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检查的配合度比较低,对一些特殊的检查,像器械检查、设备检查都不能胜任。因此医生的经验对于确诊是否是斜视非常重要。而且有些情况也可以经过检查发现,不一定是斜视。比如说我们经常见到的,因为鼻梁宽和内眦赘皮导致的双眼的眼的距离比较近,这种从外观上看起来特别像内斜视,但是经过有经验的医生仔细检查,就不是斜视。这种情况不要担心,随着年龄的增加,随着鼻梁的增长,眼距逐渐变宽,就恢复了正常人的外观。这种情况不用担心。但是如果是真正的斜视,我们早期发现之后,就要开始做干预。首先要对眼科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看斜视之外是不是还合并其他的疾病,像一些眼底疾病也可以表现为斜视。接下来还要对孩子进行散瞳验光,排除弱视。如果有弱视,首先对弱视进行治疗。我们经常看到的戴眼镜遮盖这些步骤都是针对可能合并的弱视进行一些治疗。等这些治疗基本完成之后,大部分斜视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01:50''

朱德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17/07/10收听(64421)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