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血压急症?出现后该如何治疗?

2022-04-28 16:28阅读:

手机浏览

不少人认为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专利”,因此,即使在体检时查出来血压有点高,也没太当回事。

部分患者更是秉持着是药三分毒的原则,即使吃降压药,也是吃一顿少一顿,吃得不规律。

但若本身血压就偏高,平时又没有严格控制血压,一旦受到刺激,如情绪、熬夜、抽烟、饮酒等方面的刺激,当心“高血压急症”找上门。

高血压患者,请警惕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明显升高(一般>180/120mmHg),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表现。

其主要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急性心力衰竭、ACS(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子痫、肾功能不全、嗜铬细胞瘤危象及围术期严重高血压等。

此外,高血压急症还包括下列特殊情况:

(1)收缩压>220mmHg和(或)舒张压>140mmHg。

(2)妊娠期女性或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压升高不明显,但危害大。少数患者病情急骤进展,舒张压持续≥130 mmHg,并伴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肾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与管型尿,称为恶性高血压。

高血压27-图1.jpg

眼底出血

对于高血压急症患者,需要迅速降压,尽快应用合适降压药,并明确药物种类、用药途径、降压目标水平和降压速度,同时酌情使用有效的镇静药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高血压急症,急而不乱正确治疗很重要!

高血压急症是危及生命的重症,明确为高血压急症后,应立即应用降压药物,通常需持续静脉使用降压药物,遵循个体化、小剂量开始、依据目标调整降压的原则,并有计划、分步骤地快速平稳降低血压以保护靶器官。

1、药物降压:同时根据高血压急症不同类型选出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小的降压药,将血压降至安全水平,具体需基于药物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经验,常见有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拉贝洛尔等等。

(1)硝普钠:主要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该药物可以同时直接扩张静脉和动脉,降低前、后负荷。

在使用后应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水平仔细调节滴注速度。开始可以10μg/min(分钟)静脉滴注,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降压作用,一般临床常用最大剂量为200μg/min(分钟)。停止滴注后,作用仅维3-5分钟。

由于硝普钠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过度降压。因此,在没有动态血压监测的条件下,不建议选用硝普钠。

(2)硝酸甘油:同样采取静脉滴注给入,开始时以5-10μg/min(分钟)的速度静脉滴注。停药后数分钟作用消失,可用至100-200μg/min(分钟)。

该药物可以扩张静脉和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与大动脉,降低动脉压作用不及硝普钠降压,但起效迅速,停药后数分钟作用消失。

但有颅内高压、青光眼、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脑出血或头颅外伤等患者禁用。

(3)尼卡地平:静脉滴注给入,该药物属二氢吡啶类CCB,作用迅速,开始时以0.5μg/(kg·min)静脉滴注,可逐步增加剂量至10μg/(kg·min)。持续时间较短,降压同时改善脑血流量。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速、面部潮红等。

(4)拉贝洛尔:静脉注射给入,该药物属α-β受体阻滞剂,起效较迅速,开始时缓慢静脉注射20-100mg,以0.5-2mg/min(分钟)速率静脉滴注,总剂量不超过300mg。不良反应包括头晕、直立性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等。

高血压27-图2.jpg

心电监护

给药期间需要严密监测心电、血压等重要指标,此外,由于高血压急症患者多伴焦虑情绪,而焦虑紧张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故可在医生建议下酌情使用镇静药,帮助迅速恰当地将患者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降压目标:对于高血压急症患者,在抢救治疗时既要迅速降低血压,以防止或减轻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又要控制降压的速度,避免快速降压导致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明显减少。

(1)降压治疗第一目标:在30-60分钟内将血压降至安全水平。由于患者基础血压水平各异、合并的靶器官损害不一,这一安全水平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

(2)降压治疗第二目标:达到第一目标后,应放慢降压速度,加用口服降压药,逐步减慢静脉给药速度,逐渐将血压降至第二目标。

建议在后续的2-6小时内将血压降至160/100-110mmHg,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适当调整。

(3)降压治疗第三目标:若患者第二目标的血压水平可耐受且临床情况稳定,在后续的24-48小时需逐步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高血压急症死亡率、致残率很高,早期快速、合理、安全、控制性降压是改善预后的基础。如若诊断为高血压,切忌严格用药,积极预防此类危险时刻,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7,7(9):75-78.

分享:

27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