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登录
    极速咨询
    周恒
    图文问诊暂未开通
    周恒
    电话问诊暂未开通
    周恒
    视频问诊暂未开通
    周恒
    预约挂号暂未开通
    简介:周恒,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擅长心肌疾病、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1项,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包括Hypertension、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等心血管领域国际知名期刊。
    擅长:心肌疾病、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和互联网搜索结果纠错
    周恒医生的预约挂号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第一执业
    本出诊医院平台无号,请通过医院官方渠道挂号。
    周恒的挂号方式
    1.
    公众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预约;
    2.
    微信小程序: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预约;
    3.
    APP:可下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APP后进行预约;
    4.
    现场:可通过人工窗口或院内自助机进行预约挂号。
    周恒医生未在本平台开通挂号服务,向您推荐所在医院官方挂号方式,挂号方式可能会存在更新不及时,具体以医院官方渠道为准

    周恒医生的科普内容

    1. 全部贡献
    2. 视频1998
    3. 语音26
    4. 文章2326
    室性早搏的治疗方法
    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指心室提前发出的电冲动,导致心脏提前收缩。很多人检查出室性早搏后会担心,其实并非所有室性早搏都需要治疗,治疗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 1、生活方式调整: 无论是否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很重要。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刺激心脏,加重心律失常;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适度运动,增强心脏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2、药物治疗: 当室性早搏频繁发作,引起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或影响心脏功能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慢心率,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适用于因情绪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诱发的室性早搏。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调节心脏电生理,抑制异常电活动,减少早搏。但这些药物有一定副作用,使用时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指标。 3、导管消融术: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严重、频发的室性早搏,可考虑导管消融术。该方法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等能量引入心脏,破坏引起早搏的异常心肌组织,从而达到根治目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较高。 室性早搏的治疗要综合考虑早搏的频率、症状以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患者发现室性早搏后,不要盲目恐慌,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室性早搏的护理措施 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尝试做几次深呼吸,慢慢地吸气,然后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有助于放松身心。 学会自我监测脉搏,每天定时、定部位测量脉搏。可以在早晨起床后,安静状态下,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触摸手腕的桡动脉,感受脉搏的节律是否整齐。如果发现脉搏过快、过慢或节律不齐,要及时记录下来,并注意是否伴有心慌、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超声等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早搏的类型、数量、严重程度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95
    63
    2025-03-18
    0318
    卵圆孔未闭的意思
    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卵圆孔位于心脏的左、右心房之间,是胎儿时期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随着肺循环的建立,左心房压力升高,卵圆孔会逐渐功能性闭合,大多数人在出生后1年左右卵圆孔会完全解剖性闭合。如果超过3岁,卵圆孔仍未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 胎儿时期,由于肺脏尚未充气,肺循环阻力高,来自胎盘的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通过下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此时,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卵圆孔开放,使右心房的血液可以经卵圆孔流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泵出到全身,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出生后,随着婴儿第一声啼哭,肺开始充气,肺循环阻力迅速下降,血液经肺循环回流至左心房,左心房压力升高并超过右心房,卵圆孔瓣被压向卵圆孔边缘,使卵圆孔逐渐关闭。 卵圆孔未闭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与遗传因素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关。在遗传方面,如果家族中有亲属存在卵圆孔未闭或其他先天性心脏疾病,个体患卵圆孔未闭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若受到某些不良因素影响,如孕妇在孕期感染病毒、接触有害物质等,都可能干扰卵圆孔的正常闭合过程。 对于大多数卵圆孔未闭的人来说,可能终身都没有明显症状,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无需特殊治疗。但在一些情况下,卵圆孔未闭可能会引发问题。当右心房压力升高时,如在剧烈咳嗽、潜水、乘坐飞机等导致胸腔压力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右心房的血液可能会通过未闭的卵圆孔流向左心房,将一些原本应在肺循环中被过滤掉的微小血栓、空气栓子等带入体循环,从而增加了发生脑卒中、偏头痛等疾病的风险。 卵圆孔未闭的注意事项 1、观察症状: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是否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肢体无力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或症状加重,应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判断是否与卵圆孔未闭有关,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定期检查: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监测卵圆孔未闭的情况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于采取观察等待策略的患者,定期复查尤为重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遵医嘱治疗: 如果正在接受药物治疗,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了解所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异常情况,如出血倾向、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就医。
    1239
    83
    2025-03-18
    心动过速是什么
    心动过速是指成人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钟的异常状态。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的频率相对稳定,而心动过速打破了这种正常节奏。 心动过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起源部位主要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发生与窦房结有关,通常是身体的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导致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频率加快,比如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情况都可能引发。 室上性心动过速则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发作时心跳常常突然加快,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自行终止或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等方法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相对较为严重,起源于心室,常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可能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等严重后果,多见于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 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往往能明显感觉到心跳异常,可能会有心慌、心悸的感觉。还可能伴有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不适。有些患者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休息后可自行缓解;而有些患者症状严重,会对生活和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心动过速的引发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前面提到的生理因素和疾病因素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比如阿托品、肾上腺素等。此外长期大量饮酒、喝咖啡或浓茶,过度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刺激心脏,引起心跳加快。 如果偶尔出现短暂的心动过速,且没有明显不适,一般不需要过于紧张,可先休息观察,去除诱发因素。但如果频繁发作,或者伴有严重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应立即就医。医生通常会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等检查手段,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和病因,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如刺激迷走神经)、导管消融术等。 心动过速的注意事项 1、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避免过度剧烈运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若窦性心动过速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疾病引起,务必严格按照医嘱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控制病情发展,从而缓解窦性心动过速的症状。 3、遵医嘱服药: 如果医生开了针对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药物,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311
    50
    2025-03-18
    低血压是什么病引起的
    当血压低于正常范围,身体各器官可能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低血压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引起。 1、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全身。比如心肌梗死导致部分心肌坏死,心脏收缩力下降,就容易出现低血压。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乏力,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休克。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发生狭窄,血液从心脏流出受阻,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将血液泵出,久而久之心脏功能受损,导致血压降低。患者可能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同时伴有低血压。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对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心血管功能至关重要。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代谢减缓,心跳变慢,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发低血压。患者常伴有畏寒、乏力、嗜睡等症状。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参与调节血压和水盐平衡。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血管张力下降,血容量减少,引起低血压。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虚弱无力等表现。 3、神经系统疾病: 多发性硬化症: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会破坏神经髓鞘,干扰神经信号的传递。当自主神经系统受累时,会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血压调节异常,引发低血压。患者在突然站起时,可能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的症状,即体位性低血压。 脊髓损伤:严重的脊髓损伤会导致交感神经传出通路受损,使血管失去正常的神经调节,无法有效收缩,从而引起低血压。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上述疾病,还有其他因素如严重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大量失血引起失血性休克等,也会导致低血压。了解低血压背后的疾病因素,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治疗原发病,避免低血压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果经常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低血压护理措施 在从卧位、坐位起身时,动作一定要缓慢,避免突然站起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头晕。比如起床时,可以先在床上坐几分钟,再慢慢起身站立。 对于低血压患者,可适当增加食盐摄入量,每天可摄入10-12克。但要注意,有肾脏疾病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过多的盐摄入可能对肾脏造成负担。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能够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发不适。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后要进行拉伸放松。
    952
    83
    2025-03-18
    心力衰竭有哪些症状
    心力衰竭,并不是指心脏停止跳动,而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出现障碍,无法满足身体各组织器官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体液潴留症状等。 1、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患者在体力活动时,如快走、爬楼梯等,会感到呼吸急促、费力,休息后可缓解。这是因为活动时心脏负荷增加,肺淤血加重,导致气体交换障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在更轻微的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病情加重后,患者平卧时会感到呼吸困难,必须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这是因为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肺淤血,而端坐位可使部分血液因重力作用转移到下肢,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减轻肺部淤血。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在夜间睡眠中突然憋醒,被迫坐起,呼吸急促,轻者数分钟后症状缓解,重者可持续不缓解,甚至发展为急性肺水肿。这是因为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支气管收缩,同时平卧位导致肺淤血加重,从而引发呼吸困难。 2、体液潴留症状: 下肢水肿: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力升高,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下肢水肿。水肿通常从脚踝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水肿一般在下午或傍晚加重,休息一夜后可稍有减轻。 腹水和胸水:随着右心衰竭的加重,除了下肢水肿,还可能出现腹水和胸水。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患者可感到腹胀、食欲减退;胸水则会导致呼吸困难,尤其是双侧胸水时,对呼吸的影响更为明显。 3、乏力、疲倦: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日常活动耐力下降,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这种乏力、疲倦的症状在休息后也难以完全缓解。 4、咳嗽、咳痰: 左心衰竭时,肺淤血导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引起咳嗽、咳痰。咳嗽一般在夜间或活动后加重,痰液通常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当发生急性肺水肿时,可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 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还可能出现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由于心排血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导致尿量减少。长期肾脏灌注不足还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表现。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由于胃肠道淤血,影响了消化功能。 心力衰竭的护理措施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安排活动量。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可适当进行散步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可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预防血栓形成。 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每天摄入量一般不超过5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应控制在2克以下。减少食用咸菜、腌制品、火腿等高盐食物,以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负荷。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心率和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如果发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1282
    67
    2025-03-18
    血压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血压低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原因包括药物因素、年龄增长、心血管疾病等。正常血压能确保充足的血液供应,保障身体活力。但当血压低于正常范围,各种不适症状便可能接踵而至,严重时甚至影响生命健康。 1、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低血压的副作用。降压药若使用剂量过大,会过度降低血压。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和收缩功能,导致血压下降。此外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等,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间接导致血压降低。 2、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血管弹性逐渐下降,血管壁变得僵硬,血管阻力增大,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然而,老年人的心脏功能也在逐渐衰退,这就导致血压调节能力减弱,容易出现低血压的情况。特别是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变为站立位,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心血管疾病: 多种心血管疾病是导致血压降低的重要原因。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必然会引起血压下降。心肌梗死则会使心肌组织受损,影响心脏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同样导致血压降低。此外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会阻碍心脏血液流出,减少心脏输出量,最终引发血压降低。 4、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常见的导致血压低的内分泌疾病之一,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代谢速度减缓,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导致血压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也存在类似情况,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影响血管正常功能和心脏调节能力,进而引发血压下降。 5、慢性消耗性疾病: 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肺结核、严重营养不良等,会导致身体逐渐虚弱,营养物质大量消耗,血容量减少,最终引起血压降低。以癌症晚期患者为例,由于身体极度虚弱、营养状况差,常常会出现低血压情况。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低血压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低血压症状的人群,也能更好地找到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 低血压护理措施 在从卧位、坐位起身时,动作一定要缓慢,避免突然站起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头晕。比如起床时,可以先在床上坐几分钟,再慢慢起身站立。 对于低血压患者,可适当增加食盐摄入量,每天可摄入10-12克。但要注意,有肾脏疾病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过多的盐摄入可能对肾脏造成负担。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能够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发不适。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后要进行拉伸放松。
    1378
    62
    2025-03-18
    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
    心力衰竭是心脏功能逐渐衰退的一种严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利尿剂: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减轻体内的液体潴留,降低心脏的前负荷,缓解呼吸困难和水肿症状。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还能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脏功能。 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脏的不良影响,改善心肌重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正性肌力药物:适用于收缩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但需注意其治疗窗较窄,要严格监测血药浓度。 2、非药物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于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CRT通过植入起搏器,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严重心律失常风险的心力衰竭患者,ICD可以实时监测心脏节律,一旦发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立即释放电脉冲进行纠正,预防心脏性猝死。 心脏移植:这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供体短缺、手术风险高、术后排异反应等问题,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只有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且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心脏移植。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心力衰竭的护理措施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安排活动量。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可适当进行散步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可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预防血栓形成。 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每天摄入量一般不超过5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应控制在2克以下。减少食用咸菜、腌制品、火腿等高盐食物,以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负荷。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心率和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如果发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1429
    8
    2025-03-18
    心肌梗死的诱发原因
    心肌梗死作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 1、过度劳累: 长期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连续长时间工作、剧烈运动等,都会使心脏负担急剧加重。此时心肌需氧量大幅增加,而冠状动脉由于存在粥样硬化病变,无法相应地增加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当缺血情况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就容易引发心肌梗死。 2、情绪激动: 当人处于极度愤怒、焦虑、紧张、激动等情绪状态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这些物质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同时还会促使冠状动脉收缩,进一步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在冠状动脉已有病变的基础上,这种血液供需失衡的情况极易引发心肌梗死。 3、暴饮暴食: 尤其是大量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也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进食后,血液会大量聚集到胃肠道,以帮助消化食物,这会导致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同时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在短时间内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此外,暴饮暴食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等疾病,而胰腺炎释放的某些物质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间接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在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长期作用下,冠状动脉内膜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不稳定斑块的纤维帽较薄,脂质核心较大。当受到血流冲击、血压波动等因素影响时,不稳定斑块容易破裂。斑块破裂后,会迅速暴露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血栓会在短时间内堵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了解这些诱发因素,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守护心脏健康。 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在发病后的1-3天内,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降低心肌耗氧量。这期间,护理人员或家属要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如洗漱、翻身、进食等,避免患者自行用力。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先兆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一般从床边坐起、缓慢行走开始,逐渐过渡到室内活动、室外散步等。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心慌、气短、胸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760
    45
    2025-03-18
    加载中
    *医生信息源自医院官网或医生本人提供。平台更新信息存在时效限制,信息可能出现更新不及时。

    周恒医生名片

    微信扫一扫

    手机看科普问医生

    周恒
    同科室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