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问诊30元/24小时
电话问诊暂未开通
视频问诊暂未开通
预约挂号暂未开通
简介:李哲,台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脑梗塞、头痛、头晕等疾病的诊治。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脑梗塞、头痛、头晕等疾病的诊治。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和互联网搜索结果纠错
李哲医生的预约挂号
- 本出诊医院平台无号,请通过医院官方渠道挂号。
1.
公众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台州市立医院”进行预约;
2.
微信小程序: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台州市立医院”进行预约;
3.
电话:可拨打电话0576-88888100进行咨询;
4.
现场:可通过人工窗口或院内自助机进行预约挂号。
李哲医生未在本平台开通挂号服务,向您推荐所在医院官方挂号方式,挂号方式可能会存在更新不及时,具体以医院官方渠道为准
李哲医生的科普内容
- 全部贡献
- 文章4篇
面肌抽搐病因有哪些?如何治疗?
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又称为面肌抽搐,是一侧面部不自主阵挛性抽动。特发性多见,也可为面神经炎后遗症。
1、病因
可能与面神经通路受机械性刺激或压迫有关,部分患者颅后窝探查发现面 神经出脑干处被微血管袢压迫,减压术可获治愈,少数由脑桥小脑角肿瘤或椎动脉瘤所致。
2、临床表现
多在中年后发病,女性较多,多为一侧性。开始为眼轮匝肌间断性轻微颤搐,渐扩散至同侧口角和面肌,严重者可累及颈阔肌,每次数秒至数分钟,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可使抽动加剧。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3、治疗
1)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typeA,BTX)是目前的首选疗法,注射极小量BTX可消除肌痉挛,疗效持续3~6个月,复发后重复注射仍有效。注射后可有短暂的面肌麻痹如上脸下垂,数日后消退;妊娠期注射可发生早产。
2)可试用卡马西平0.1g,每天2~3次,逐渐增量至0.6g/d;苯妥英钠0.1~0.2g,每天3次,轻症可改善。
3)50%酒精或维生素B12面神经分支阻滞术。颅后窝微血管减压术可有效,但可能引起面瘫,也可能复发。
3971
83
08月05
卒中后多久可以活动起来?
康复治疗是卒中恢复期一项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
针对康复治疗的介入时机而言,循证医学证实,卒中的早期康复与延迟康复比较对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优势,各国指南均推荐早期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的优点
早期康复可以预防由活动减少引起的多种生理系统并发症,如呼吸系统(肺炎,肺不张),血液循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免疫抑制,压疮和分解代谢/肌肉萎缩等。
研究表明,早期康复的有利影响还包括可提高神经元可塑性和降低卒中情绪障碍的风险。
2、开始早期康复的时间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早期康复的最佳介入时间争论较多。大多数研究认为可以在患者发病48~72小时后启动康复治疗。也有研究表明,卒中后24小时内进行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不增加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8》指出: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对轻到中度神经功能障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在发病后24h后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包括坐、站、走等活动。卧床者病情允许时应注意良肢位摆放。
3、卒中中心模式下早期康复特点
卒中中心是指多学科团队参与的脑卒中治疗中心,包括康复团队,能做到第一时间对卒中患者进行功能评估。
一旦病情稳定后迅速进行康复干预,可以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尽早的启动康复治疗,达到早期康复治疗目的。
4、早期康复流程
卒中早期康复团队(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心理咨询师等)驻扎神经内科病房,对每一个急性卒中住院患者入科24小时内进行综合评估,筛查适应症患者,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尽早启动早康治疗。
注:*:有康复指征患者即刻进行干预,康复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康复师进行具体操作,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进行筛查,评估及治疗,我院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执行率达90%左右。
对于出院前仍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会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给予出院指导,需要继续康复的患者,建议患者至我院或当地康复医学中心进一步治疗。
5、早期康复的注意事项
早期康复的益处伴随着潜在的有害副作用,例如运动过程中的动脉血压波动,卒中患者侧支血液供应中断,以及成功再通血管的脑缺血患者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等高风险事件。
患者在进行早康之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只有在患者病情稳定且有康复治疗适应征的情况下,开始早期康复的介入。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比如面色及出汗等),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有研究表明,早期高强度康复锻炼并未增加患者3个月功能良好比例。因此,早期康复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康复治疗量宜适度。
4914
65
07月07
这 6 类药物可诱发「帕金森」,用药剂量是关键!
帕金森综合征特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一组以运动迟缓为主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或姿势不稳。因此临床诊断帕金森综合征,必需具备运动迟缓,另外至少存在震颤或肌强直2项症状中的1项。
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多样,包括原发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遗传变性病性帕金森综合征。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常见病因有:年龄相关性步态障碍、药物性、中毒性(MPTP、锰、CO、甲烷)、外伤后、代谢性疾病(甲旁减、甲减、获得性肝性脑病)、血管性、正常颅压性脑积水(NPH)、脑炎或感染后、占位性病变(硬膜下血肿、肿瘤)、副肿瘤等。
今天我们主要来聊一下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
1、DIP的定义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是指使用可能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递质含量减少或使多巴胺受体阻滞的药物后出现的表现为运动障碍、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帕金森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3],是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常见病因。
临床上一些DIP的症状和体征与PD有相似之处,且一些DIP患者可合并便秘、情绪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使得临床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因此,早期识别DIP并尽早干预尤为重要。
2、DIP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DIP通常表现为少动/迟缓和僵直,进展迅速。临床震颤少见,一般表现为双侧上肢的姿势/动作性震颤。抗抑郁药、外周及中枢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导致的DIP患者最常发生强直,而钙通道阻断剂引起的DIP以震颤多见。
与PD相比,DIP常具有以下临床特点[4]:
①老年人多见,女性较多;②从服药到发病平均时间为3~4个月,短者数天、数周,长者可达1~2年;③发病后病情进展较为迅速,症状常左右对称;④以运动减少及肌张力增高为主要表现,震颤多以运动及姿势性震颤为主,肌张力增高多呈铅管样强直;
⑤常伴有呆滞、抑郁、焦躁等精神症状及静坐不能;⑥症状常为可逆性,一旦终止服用相关药物,多数症状可在几周内减轻,1~3个月消失,也有持续1年者;⑦服用抗帕金森病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很难奏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有效。
3、引起DIP的常见药物
引起DIP的常见药物分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如下表:
4、DIP的治疗及预防
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与剂量大小有关。如果是单纯DIP,可不用抗PD药物,多数DIP是可逆的,绝大部分患者在停止服药数周至6个月后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即可明显减轻或消失,无需进行药物治疗。
若起初考虑DIP,停用责任药物后临床症状不可逆,可能是药物诱发提前发病的PD,若能明确诊断,可给予抗PD治疗。
由于DIP在临床较常见且治疗较为困难,因此预防极为重要,临床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药前应明确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史;
2)严格把握适应症,避免使用已知会引起DIP的药物,如果临床必需使用,应尽可能选择更安全的药物替代,用药时应小剂量起始,疗程不宜过长,用药过程中应严密随访,关注有无DIP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给予处理。
3452
10
06月06
注意!女性患者抗癫痫用药需谨慎
女性癫痫患者经历着备孕、孕期、哺乳等特殊生理阶段,因此抗癫痫药物的选用关乎患者及其后代的健康。
本文从备孕、孕期、避孕、哺乳等阶段讲述女性癫痫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并将相关药物进行总结(见下表)。
备孕
部分抗癫痫药物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因此,对于尚未生育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育功能的药物,如丙戊酸类药物等。
另外,除服用抗癫痫药物之外,备孕及孕期女性癫痫患者需补充叶酸制剂。动物研究表明,抗癫痫药物可降低血清叶酸水平,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的风险。新生儿畸形也与母体血清叶酸水平低有关。
所有育龄期癫痫女性在服用抗癫痫药物期间应该补充叶酸。虽然对叶酸的剂量尚无明确的共识,但对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每日口服5mg叶酸是合理的。
孕期
抗癫痫药物的使用与胎儿严重先天性畸形相关,如唇腭裂、心脏畸形(室间隔缺损,法氏四联症)、泌尿生殖缺陷(尿道下裂)、脊柱裂等,研究显示不同的抗癫痫药物致畸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存在一定剂量相关性。
因此,孕期应该尽量选择致畸率较低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替换药物时仍需权衡癫痫控制情况。另外,抗癫痫药物的暴露也可能影响后代认知,如丙戊酸宫内暴露与儿童认知功能下降相关,该风险可能与剂量相关。
然而,丙戊酸盐也可能对某些类型的癫痫有效,例如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应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讨论在育龄期患者或妊娠期间使用该药物的风险和获益,以做出共同决定。
如对于已经处于孕期的服用丙戊酸的患者,如果发作控制良好,也不推荐临时替换丙戊酸。
避孕
服用具有肝酶酶诱导性的抗癫痫药物影响口服避孕药的有效性,从而可能存在避孕失败的风险,因此建议癫痫女性使用其他非口服药物的方法进行避孕,如工具避孕等。
另外,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影响抗癫痫药物的浓度,进而影响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如含雌激素的避孕药物均可降低血清拉莫三嗪浓度,导致癫痫控制恶化,因此,如果停用避孕药时,可能需要调整拉莫三嗪的剂量。
经典抗癫痫药物中的酶诱导剂主要有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扑痫酮等,新型抗癫痫药物中奥卡西平也具有酶诱导特性。
哺乳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通过哺乳间接暴露抗癫痫药物对后代有临床显著影响,哺乳的潜在风险应通过哺乳对新生儿和母亲的获益进行平衡,应向癫痫妇女咨询母乳喂养的利弊。
扑米酮、左乙拉西坦、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拉莫三嗪、加巴喷丁、托吡酯和唑尼沙胺很可能显著渗透至乳汁中,因此对于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应该向患者详细告知母乳喂养的利弊。
总之,女性癫痫患者作为特殊的患者群体,使用抗癫痫药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妊娠、避孕、哺乳等特殊生理阶段,合理用药,孕前、孕中及产后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我国专家制定的《中国围妊娠期女性癫痫患者管理指南》的用药推荐:
1.、虑到女性生育的黄金年龄较短,且大多数低剂量AEDs的致畸风险较低,对于正在联合治疗的女性,临床上并不建议完全停药后再怀孕,而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D级推荐):
a.改为低剂量单药;b.替换高致畸率药物;c.维持原方案,但减少剂量。
2、建议在备孕时,优先选择新型AEDs,尽可能避免使用丙戊酸,尽量保持单药治疗的最低有效剂量(A级推荐)。
3、对于已经在使用丙戊酸的女性患者,建议重新评估,尽量改用其他AEDs替代后再考虑怀孕(C级推荐)。
4、计划外怀孕且正在使用丙戊酸的女性,若发作控制良好,不推荐在妊娠期临时替换丙戊酸,调整到较低剂量即可;若发作控制不佳,可尝试用起效较快的新型AEDs进行替换,或添加新型AEDs,并维持较低的丙戊酸剂量(D级推荐)。
5、对于单药AEDs治疗的癫痫患者,鼓励母乳喂养(B级推荐)。尽量避免使用苯巴比妥、苯二氮类和托吡酯;如为多药联合治疗的患者,可考虑人工喂养(D级推荐)。
5110
64
05月14
加载中
*医生信息源自医院官网或医生本人提供。平台更新信息存在时效限制,信息可能出现更新不及时。
李哲医生名片
微信扫一扫
手机看科普问医生

同科室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