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针灸推拿科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6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逐渐成长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医特色专科。科室先后涌现出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国家级师承导师殷克敬、刘智斌、贾成文教授,陕西省名中医张卫华、雷正权等著名针灸推拿专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重点专科”、“陕西省重点学科”、“陕西省名牌专业”等多项荣誉,并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陕西省分中心”、“国际针灸推拿培训基地”、“国际中医药合作交流基地”。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梯队分布完善。现有专职13人,大学兼职人员7人,共20名医师。其中国医大师1名,国家级师承导师3名,陕西省名中医2名,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6人,博士2人,硕士10人。护理人员17人。

针灸推拿科由门诊部和住院部组成。门诊部实用面积约400平米,治疗床44张,设颈肩腰腿痛、失眠、中风偏瘫、小儿推拿、针灸减肥等多个专科门诊。住院部病床26张,设有针刺推拿室、灸疗室、理疗室、熏蒸室、拔罐室、乳腺病室、针刀室等多个特色治疗单元。设有头皮发际微针系统、嗅三针、触骨针法、磁极针法等多个临床治疗研究中心。有头皮发际微针、嗅三针、触骨针法、头针、腹针等多个特色治疗项目。开展针刺、推拿、牵引、艾灸、拔罐、刮痧、穴位贴敷(冬病夏治贴、三九贴)、耳针、水针、火针、针刀、埋线、埋针、磁、热、药物离子导入、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治疗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病种。

科室坚持“以患者疾苦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服务态度为重心”为发展宗旨。以发展中医针灸推拿特色疗法为主要目标。我科门诊量日均150~200人次,年住院病人1000人次左右,中医特色达95%以上。在各位名中医的指导带领下,科室设立乳腺病、面瘫、失眠、中风偏瘫、骨关节病等多个专病特色诊疗方案。以“面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优势病种,治疗上从基础治疗出发,突显名老中医治疗经验特色,传承名老中医治疗学术思想,形成独特的治疗方案,如:“辨证分期针药结合治疗面瘫”、“针药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牵引-推拿-针灸三维一体治疗颈肩腰腿痛”,同时整理总结出“独创手法治疗耳石症眩晕”“针刀一次性根治屈指腱鞘炎、跟骨骨刺”、“膝五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调心养神法治疗失眠”、“针刺美容、埋线减肥”、“头皮发际针配合嗅三针治疗头痛、老年性痴呆”、“磁极针治疗中风偏瘫、失语”、“针推康复综合治疗小儿脑瘫”、“梅花香灸、火龙灸治疗月子病、空调病”、“特色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关节炎、前列腺炎”等多种特色疗法。在患者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疗效,广受好评。

科室学术力量雄厚,目前承担国家“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几十余项并获得多项奖励。同时承担着陕西中医药大学、马来西亚首都中医学院等多个院校的临床实习教学任务,常年接待一带一路上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培训任务,接纳来自、美、日、韩、俄等世界各国留学生及学者的学习和访问,为弘扬和传播祖国传统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科室力倡“治未病”理念,通过对个体的“辨体质、识未病、鉴状态、施干预、自调节”,达到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为目的的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受到多个多个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科室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服务态度为重点,发展中医针灸特色疗法为目标”作为科室的发展宗旨。作为陕西省最具专业特色的针灸推拿科,我们采用针刺、推拿、牵引、艾灸、拔罐、刮痧、穴位贴敷(冬病夏治贴、三九贴)、耳豆、水针、火针、针刀、埋线、埋针、磁、热、药物离子导入、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治疗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病种。特效病种如下:中风偏瘫、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中枢及外周神经损伤、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脑瘫、痴呆、肩周炎、颈腰椎病、落枕、岔气、关节炎、痛风、急性扭伤、慢性劳损、咽炎、哮喘、呃逆、厌食、便秘、腹泻、消化不良、乳腺增生、痛经、月经不调、胎位不正、盆腔炎、近视、耳鸣、耳聋、鼻炎、带状疱疹、斑秃、痤疮、黄褐斑、肥胖症、前列腺炎等。科室常年接纳来自美、日、韩、俄、马来等多个国家留学生及学者的学习访问,常年承担针灸推拿实用中医技术培训任务。科内设有“全国名老中医郭诚杰教授工作室”,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乳腺病及疑难杂症患者。

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筛选效验穴方、药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诊疗方案。如:“针药结合治疗乳腺增生”、“调心养神法治疗失眠”、“针刺美容、埋线减肥”、“头皮发际针配合嗅三针治疗头痛、老年性痴呆”、“磁极针治疗中风偏瘫、失语”、“针推康复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特色灸疗治疗哮喘、盆腔炎、顽麻冷痹”、“药物离子导入治疗关节炎、前列腺炎”等多种特色疗法。

一、针刺

【适应症】

1.精神疾病: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头痛症等。

2.风湿类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3.骨伤类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4.内科:感冒、咳嗽、泄泻、便秘等。

5.妇科疾病:痛经、闭经等。

6.神经系统疾病:面瘫、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等。

7.各类疑难杂症的治疗。

【禁忌症】

1.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

2.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功效,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禁止针刺。月经期禁止针刺。

3.患有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者禁止针刺。

4.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5.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

6.关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决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

【操作规范】

(1)准备: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等;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2)针刺: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医生手指及相应针具。针刺是根据穴位的不同选取相应的进针角度,根据患者疾病性质选取针刺行针手法,待有针感后留针。到达治疗时间后起针。

【不良反应处理】

1.晕针:如患者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应立即停止治疗,起出全部留针,令患者平卧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并保持周围尽量安静。若症状较重,则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素髎等穴,促其恢复。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如不见效并出现心跳无力,呼吸微弱,脉搏细弱,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2.滞针:滞针后,不能强行行针、起针。令患者全身放松,并按摩针刺部位周围,使局部肌肉松弛。再向针刺相反方向轻缓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3.弯针:起针时若发现弯针,应先令患者将变动的肢体缓慢恢复到进针时的姿势,并在针刺穴位旁适当按摩,同时用右手捏住针柄做试探性、小幅度捻转,找到针体曲折的方向后,顺着针体曲折的方向起针、若针尖部曲折,应注意一边小幅度捻转,一边慢慢提针,同时按摩针刺部位,减少疼痛。切忌强行起针,以免钩撕肌肉纤维或发生断针。

4.断针:如自针根部折断时,部分针体仍裸露在皮肤外,可用手或镊子起出残针。因滞针、弯针处理不当或强行起针,造成部分针体断在皮下或肌肉组织中。此刻应令患者肢体放松,不得移动体位,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压针孔旁的软组织,使皮下断针的残端退出针孔外,并右手持镊子捏住断针残端起出断针。若针体折断在较深的部位时,则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术取针。

5.血肿:出现皮下血肿时,应先持酒精棉球压按在针孔处的血肿上,轻揉片刻。如血肿不再增大,不需处理。局部皮肤青紫可逐渐消退。如经上述按揉血肿继续增大,可加大按压并冷敷,接着加压包扎,48小时后局部改为热敷,消除瘀血。

科室特色针刺方法:

(一)触骨针法

【适应证】

主要是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疾病,诸如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痛、肘关节痛、痛经、腹痛、胁痛、腕或踝关节扭伤等。

【操作规范】

常规消毒穴位皮肤,依据穴位所在部位的解剖学差异,选择长度适宜的各种不同型号毫针凡是位于骨或关节附近的穴位,进针后针尖均须刺向骨头,直至针尖碰触骨头。此时,患者多有强烈针感,故此不必另作提插或捻转即可得气。一般留针30min,留针期间视病症痛势的缓急决定选择提插捻转或指甲刮针柄的行针手法,每隔5min行针1次。

(二)嗅三针

【适应症】

1.中枢系统退行性疾病:阿尔茨艾默病,血管性老年痴呆病。

2.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梗塞。

3.各种原因引起的嗅觉功能下降。

【操作规范】

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医生手指及相应针具,用1寸毫针进行平刺,待有流泪和鼻腔酸楚等得气感留针。

(三)头皮发际微针

【适应证】

涉及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综合征、脑血管病后遗症、偏头痛、失眠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及呼吸、消化、妇科和骨科等其他系统疾病。

【取穴原则】

1.部位对应原则:穴位主治对应的整体上同名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如头穴可治脑部、五官及颈部疾患。

2.同侧对应原则:同侧穴位偏重治疗同侧的病症,无法定位的病症则取双侧,如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穴,失眠症则取双侧头穴。

3.脏腑所主原则:如上焦穴主治心、肺病症,中焦穴主治脾、胃病症,下焦穴主治肝、肾病症等。

4.少针穴准原则:以选穴少、取穴准,疗效最佳。

【取穴方法】

将前、后、侧发际区各分为两等份,每一等份再细分为4等份,并用龙胆紫标记,头皮发际区穴位分布规律为:①前、后、侧发际各有2个对称的穴位区;②相邻穴位区以相同的两极相连;③每穴区均有5个穴位,分别为头、上焦、中焦、下焦和足穴;④头、足穴分别位于穴区两极,上焦、中焦、下焦3穴等距离分布在头、足穴之间;⑤相邻穴区的两极穴位彼此重叠。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穴区后,用长25mm毫针在头皮发际穴区进针向头皮侧平刺15mm,调整至无不适感,静留针60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禁忌症】

1.由于头部发际区神经血管丰富,易发生进针、留针时局部疼痛和出针后出血等异常情况。进针疼痛多与针具质量及操作不熟练等有关。故针刺前应检查针具,针身弯曲或针尖钝、带钩者不能选用,进针时暴露头皮,避开疤痕、发囊,并注意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快速进针,如触及血管、骨膜发生疼痛时,宜调整针具的位置。起针后,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并仔细检查是否还在出血。

2.少数病人在留针期间可有头皮沉重、板滞、瘙痒和蚁走感等,轻者可不予处理,重者宜稍向外提出针体,或调整针刺方向和深度。

3.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头颅手术部位或头皮有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者;孕妇;脑出血患者,在血肿尚未开始吸收,或血压不稳定者,不宜使用本法。

(四)磁极针

【适应症】

中风病后遗症、面瘫、头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单纯性肥胖、乳腺增生病、小儿遗尿、肩周炎等病症。

【操作方法】

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等辨证选择相应的穴位或阿是穴。具体操作方法:1.单极法:即单用1枚N极磁极针或S极磁极针点按治疗保健。本法广泛应用于全身任何部位的穴位和各种病证。2.同名极法:即用2枚N极磁极针或两枚S极磁极针在病变局部点按。2针间距不宜过大,但也不能合并在一起。本法多用于症状表现局限的病证。3.异名极法:即用一对N极和S极磁极针在病变部位的两侧对称部位取穴或同一穴名的两侧点按本法多用于病变部位较广,发病时间长且表现复杂的病证。

(五)腹针

【适应症】

腹针主要治疗内因引起的疾病或久病及里的慢性病,关节筋骨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及泌尿系统疾病、五官及外科疾病及美容、保健、减肥等。

【操作方法】

1.取穴:患者取卧位,头部略高,身体放松,两臂自然放平,下肢平直,腰带松开,暴露腹部。术者用尺度量,任脉(腹白线)和水平线的定位一定要准确,鼻尖与所选穴位成一直线,比例寸的计算要精确到0.01mm。

2.针具:体型较高大或矮胖的人,腹壁脂肪较厚,可选用60mm长的针具;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脂肪层适中,可选用50mm长的针具;消瘦体型的人,腹壁脂肪层很薄,可选用40mm长的针具。

3.进针:针刺的深度必须根据病位进行判定,达到“剌至病所”。进针深度分为天(浅刺)、地(深刺)、人(中刺)三部。浅刺:将针刺入皮下,一般适用于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疾病;中剌:将针刺入脂肪中,一般适用于病程虽长,但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理的疾病;深刺:将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一般适用于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疾病。

【禁忌症】

1.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

2.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挤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

3.大月份孕期的妇女。

4.对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需谨慎。

二、灸法

【适应症】

咳嗽、气管炎、宫寒、痛经、腹泻、脏器脱垂、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强直性脊柱炎、更年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

【禁忌症】

1.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禁灸。

2.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慎用灸法。

3.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4.凡属阴虚阳亢和内热炽盛者,禁止施灸。

5.颜面部、阴部、大血管走行的区域以及关节活动部位,禁止进行瘢痕灸。

6.器质性心脏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禁止施灸。

7.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及皮肤痈疽伴发热者均不宜用灸法。

【操作规范】

1.体位的选择:根据患者所需的施术部位,选择不同的体位。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炷先小后大。

3.施灸手法: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不良反应处理】

1.晕灸现象处理:立即停止艾灸,让受术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松开领口,给与温白糖水(糖尿病者慎用)或温开水,闭目休息即可。对于猝倒神昏者,可以针刺水沟、十宣、中冲、涌泉、百会、气海、关元、太冲、合谷等穴以急救。

2.水疱处理:施灸后皮肤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若艾火热力过强,施灸过重,皮肤易发生水疱。如果水疱较大用消毒针刺破后消毒,防止感染,数日内可痊愈,一月内局部可能留有色素沉着。

科室特色灸疗:

(一)梅花香灸

【适应症】

1.治疗头痛、高热、全身不适、皮肤瘙痒、伤风感冒、鼻炎、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无名肿毒、肠胃功能紊乱、脏腑疼痛、丹毒、痛风、关节疼痛、扭伤、肌肉痉挛。

2.对青春痘、斑痕有显著疗效。

3.子宫内膜异位等妇科病。

【操作规范】

1.点燃梅花香一头,距皮肤2公分左右,将香倾斜35度左右为宜。在病灶周围顺时针熏,慢慢可以看到红块和青紫块(红为阳,青紫为阴),将青紫色照红润,再熏照几分钟,红色消失,病灶慢慢浮在表皮,可能在某处有剧烈疼痛,此处即病灶,对准该点熏,直至疼痛消失,1次/日,每次30-60分钟。

2.以穴位为中心,顺时针旋转香熏,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缓缓远离或接近皮肤。

3.熄灭梅花香时,要用刀切断着火头。

(二)隔姜灸

【适应症】

感冒、咳嗽、风湿痹证、呕吐、腹痛、泄泻、面瘫、阳痿。

【操作规范】

1.鲜姜切成薄片,中间针刺数孔

2.姜片放在腧穴上,艾炷放在姜上施灸。

3.艾炷燃尽,易炷再灸,至皮肤红润不起泡(5-7壮)。

(三)隔蒜灸

【适应症】

未溃之化脓性肿块,如乳痈、瘰疬、瘰疬、牛皮鲜、神经性皮炎、关节炎、手术后瘢痕等病症。

【操作规范】

1.独头大蒜切成薄片,中间针刺数孔。

2.蒜放施灸部位,艾炷放在蒜片上。

3.艾炷燃尽,易炷再灸,至皮肤红润不起泡。

(四)隔盐灸

【适应症】

治疗脱证,可不拘壮数,连续施灸,直到脉象恢复,体温回升。

【操作规范】

干燥的食盐(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在盐上放一片薄姜,大艾柱放置盐上施灸。

(五)隔附子饼灸

【适应症】

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早泄或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及疮疡久溃不敛等。

【操作规范】

附子研末,酒调成薄饼,中间针刺数孔,放在腧穴处,上面再放艾柱直至规定的壮数。

(六)温针灸

【适应症】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操作规范】

先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cm长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

三、推拿

【适应症】

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四肢关节痛、颈肩腰腿痛。因风湿而引起的肌肉疼痛;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强直等;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失眠等各科相关疾病。

【禁忌症】

1.诊断不明的急性脊髓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在未排除脊椎骨折时切忌推拿。出现脑脊髓症状时未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禁忌推拿治疗。

2.各种骨折、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禁忌推拿治疗。

3.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或身体过于虚弱者,不宜接受推拿。

4.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腹膜炎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者,禁忌推拿治疗。

5.有出血倾向或有血液病的患者,不宜推拿治疗。

6.避免在有皮肤损伤的部位施手法。

7.妊娠3个月以上的妇女的腹部、臀部、腰骶部,不宜施手法。

8.精神病患者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推拿治疗。

【操作规范】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

2.协助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并暴露施术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疗部位上铺好治疗巾,操作时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

【不良反应处理】

1.晕厥:推拿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晕阙头、头晕眼花、心慌、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手法操作,处理方法同针刺晕针的处理。

2.疼痛加重:手法过重时,极易发生疼痛加重现象,属于正常的肌肉反应,一般治疗后1-3日即可消失。应事先向患者说明,同时尽可能减轻手法的力量。

科室特色推拿:

(一)开白虎锁治疗腰部疾病

【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性腰肌筋膜损伤,股内收肌损伤等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操作规范】

1.患者取俯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骶部在与椎间盘突出相应节段的患侧体表大多都会有一个凹陷,该凹陷与健侧表面对比能更清楚地看到。首先在患者腰骶部找到该凹陷,确定位置后让患者翻身仰卧,放松,患侧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外展。

2.医者站于患侧,一手插进患侧腰骶部与床面之间,手指按前述凹陷处,另一手在患者大腿根部用蝴蝶手法依次捏住大筋、上马、下马所属的肌肉组织,分别施用手法。白虎锁锁中有锁,有前中后三关,必须先开三关中的中锁(即大筋),依次再开前锁与后锁。反复开锁数次,此时腰部的手指可以感到患者腰部凹陷向外鼓出,变得较为平坦。

3.让患者下床自行活动,做大幅度扭腰臀动作5min,然后做尽力向上投篮跳跃动作两次,再上下一层楼梯数遍。

4.嘱患者俯卧,寻找腰骶部凹陷并检查,大多可见凹陷变平坦或消失,触按腰骶部肌肉,可感觉到比治疗前放松。

5.再次逐一按压腰臀部及下肢痛点,力量不宜重,再提捏大腿后面肌肉,从上至下反复数次,最后抓住患者双踝关节,轻轻交替牵拉双下肢。

【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脑、肺疾患的患者。

2.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3.局部有皮肤破损或皮肤病的患者。

4.妊娠3个月以上的孕妇。

5.诊断尚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症状的病人。

6.急性软组织损伤且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比如急性脚扭伤)。

7.可疑或已经明确诊断有骨关节或软组织肿瘤的患者。

8.骨关节结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骨病患者。

(二)耳石症复位

【适应症】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操作规范】

医生站在患者背后扶住患者头部,患者端坐在治疗床上,头向健侧旋转45°,迅速向患侧躺下;令患者头部及身体从患侧向健侧180°快速翻转,头向下转45°;端坐。

【禁忌症】

1.智能障碍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行耳石手法复位者。

2.合并有严重心脏病、颈椎病及恶性高血压难以控制及严重心功能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3.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大于1分钟,伴随肢体瘫痪及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者。

4.如后颅窝肿瘤、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脑梗死等可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

(三)卧位旋转扳法

【适应症】

椎动脉型颈椎病。

【禁忌症】

1.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者。

2.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者,造血功能疾病者,精神病者。

3.颈椎结核、颈部皮肤病及颈部创伤者。

4.有血管变异的患者。

5.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

【操作规范】

嘱患者仰卧位,头平置,不垫枕头,以左侧为例,医者坐在床头,先在颈项部用点压、拿捏、弹拨、衮法等舒筋活血的手法放松紧张痉挛的肌肉;然后右手托住后枕部,左手托住下颌部,使头处于仰伸位进行牵拉,在牵拉拔伸状态下,做头部缓慢轻柔的旋转运动,当向左旋转遇到阻力时,双手瞬时、小幅度加大力度扳动,常可听到轻微的小关节弹响声,并有患者自觉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不良反应处理】

1.若扳法前放松不到位,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肿胀明显者可给予冷敷,24h后热敷以尽快消除肿痛。

2.颈椎的过度旋转可能引起椎动脉的扭曲及损伤从而加重脑部供血不足症状,加重眩晕症状甚至晕厥,根据情况给予平躺、静脉注射等处理。

3.频繁的扳法可能引起椎体失稳,医者应尽量且逐渐减少操作频率,防止此类情况发生。

4.极少数患者可能引起骨关节脱位、骨折,须及时给予手术治疗。

四、针刀疗法

【适应症】

软组织损伤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及内科杂症等,如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滑囊炎、膝关节韧带损伤、关节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

【禁忌症】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患者不适宜小针刀,如发热或感染者、凝血功能不全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结核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等。

【操作规范】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

3.选用相应的剥离方式。

4.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一般治疗1-5次即可治愈,两次相隔时间可根据情况5-7天不等。

【不良反应处理】

1.疼痛的处理:根据引起疼痛的病因,对症处理,必要时药物治疗。

2.眩晕乏力的处理:治疗完成后嘱患者休息一定时间,如出现眩晕乏力,明确原因,对症处理。

3.出血、血肿的处理:一般出血采取压迫止血;四肢出血较多时,抬高患肢等。

五、中药熏蒸

【适应症】

可用于精神疾病、类风湿病、腰酸背痛症、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肢体功能障碍等疾病治疗。

【禁忌症】

严重心脏病、心肺功能衰竭、严重高血压、中风、急性感染期、急性炎症期、恶性高热、醉酒人员、孕妇、婴幼儿、皮肤温度感觉缺失者。

【操作规范】

1.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2.熏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熏洗。

3.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4.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不良反应处理】

1.晕厥:处理方法同晕针。

2.皮肤烫伤:涂烫伤膏,并给予敷料包扎。

科室特色熏蒸:

特制中药配方治疗月子病、空调病。

【组方】

红花、艾叶、五加皮、独活、防风、赤芍、秦艽、制川乌、制草乌、白附子等。

六、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经验方溻渍治疗乳腺增生

【组方】

软坚散结中药为主。

【操作规范】

1.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溻渍部位,注意保暖。

2.取大小合适的纱布,薄厚适中,以药物浸透纱布上。

3.将摊好药物的纱布敷于患处,并以红外线照射患部,时间30分钟。

【禁忌症】

皮肤过敏者、皮肤破损禁用。

埋线减肥:

埋线减肥是针灸减肥的延伸和发展,是改良式外灸。它是用埋线器具将蛋白质磁化线植入相应的穴位,通过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线在体内15天至3个月自然被溶解吸收),来达到减肥的目的。此法15天埋线1次,免除了肥胖患者每天“针”一次的麻烦和痛苦,是繁忙现代人首选的减肥法。

针灸(埋线)减肥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来调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两大系统功能,加快基础代谢率,从而促进脂肪代谢,产热增加,使积存的脂肪消耗;进而调整、完善、修复人体自身平衡。

通常以4次为一个疗程。埋线减肥一次,可持续15天时间。

针灸减肥:

针灸减肥是通过传统的中医针灸方法,针灸身体相关穴位,达到调整机体内分泌的作用,而最终实现减肥。针灸减肥的机理主要是调整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针刺后能够抑制胃肠的蠕动,并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从而减轻饥饿感,达到针灸减肥的目的。

针灸减肥通过扶正祛邪,刺激腧穴,调整经络,达到加强脾肾功能,扶助正气,又通过经络的疏通作用祛除停滞于体内的邪气,不仅能取得整体减肥效果,而且能消除局部脂肪达到局部减肥的目的。

耳穴压豆:

耳穴是指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刺激点。刺激耳穴可以消炎、解毒、泻火,又可以补虚、升阳、止痛和麻醉。耳穴疗法在改善微循环、松弛肌肉痉挛、降血脂、抗抑郁、戒烟戒毒、减肥、增强免疫力、改善视力、治疗痛经和一切过敏性疾病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

操作:将表面光滑近以圆球状或椭圆状的中药王不留行籽或小绿豆等,贴于0.6×0.6厘米的小块胶布中央,然后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贴后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1~2分钟。每次贴压后保持3~5天。5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5~7天。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腹针疗法是从中医的理、法、方、穴,通过在腹部进行针刺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认为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腹针对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等疗效显著,尤其是痛性疾病可以立竿见影。

穴位注射:

本法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

适应症:主治病症集中于肥胖症、荨麻疹、痤疮、银屑病和鼻炎等。

磁极针疗法:

雷正权主任医师基于中医经络学说和磁场理论,将磁极针应用于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通过利用腧穴磁性活跃和经络导磁功能,达到针磁协同治病的目的。并提出了“磁极针对极针刺法”这一独创性理论。

适应症:应用本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及其后遗症、面瘫、面肌痉挛、癫痫、头痛、高血压、失眠症等有显著的疗效。

头皮发际微针系统:

头皮发际区微针系统是刘智斌教授在长期从事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总结的原创性成果,该微针系统基于对传统针灸学理论中头部穴位分布规律的重新总结,发现沿发际区的穴位与全身各脏腑均有密切关系。同时该部位取穴比头面部取穴疼痛较轻,且疗效明显,尤其是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效果尤为显著。

适应症: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综合症、脑血管病后遗症;此外还有其他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哮喘病、慢性胃肠病、慢性膀胱炎、骨关节病等。

拔火罐: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外感风寒、头痛眩晕、眼暴肿痛、畏光等症,可在印堂、太阳穴上拔之;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可在痛处拔之;嗽咳气喘,可在背部肺俞拔之;腹痛、肠空鸣、大便泄泻,可在腹部中脘、神阙拔之。

刺络拔罐:

选定治疗部位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先用梅花针、三棱针快速点刺局部,以皮肤红润稍有渗血为好。将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火罐吸着后,留置时精心观察出血多少决定拔罐的时间。血少可时间稍长,血多即刻取罐。一般每次留罐10分钟。起罐后,用消毒纱布擦净血迹,每次吸出的血不可太多。

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对头痛,高血压,中风偏瘫,颈椎病,肩周炎,风湿关节炎,麦粒肿,红眼病,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