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血管源性休克的原因及治疗

2024-04-29 11:45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引起血管源性休克,常见病因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第二类是神经源性休克,第三类是过敏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的循环血容量通常正常,或增加心脏的泵血功能也正常。

但由于血管的扩张,导致血液在外周血管大量瘀滞或液体外渗,从而使心脏充盈。此时回心血容量降低,心输出量也降低,引起体循环血压的下降,以及脏器的缺血、缺氧,因此这种休克被称为血管源性休克。

发生血管源性休克后,给予患者积极的液体复苏,是补足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体循环血压的重要措施。进行液体复苏的溶液,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晶体液有常用的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醋酸林格氏液、乳酸林格氏液等,胶体液包括羟乙基淀粉、人血白蛋白、血浆等。

在进行液体复苏时,原则是先晶体后胶体,晶体和胶体的配比大概为3:1。液体复苏要使患者的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0%。

在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如果患者仍存在低血压情况,可以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进一步治疗。

分享:

11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303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