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张晓蕊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指多种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进而引起心房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右向左分流的临床综合征,常出现于胎儿循环向成人循环过渡的阶段。临床表现为出生后立刻出现全身青紫及呼吸困难,且吸氧后不能改善。此病多见于过期产儿、无脑儿等先天缺陷新生儿,发病凶险,死亡率高,需及时有效治疗。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
疾病别称
持续性胎儿循环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缺血缺氧性脑病、心力衰竭、休克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全身青紫、呼吸困难、三凹征

好发人群
横膈疝患儿、无脑儿、过期产儿
常用药物
西地那非、一氧化氮、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常用检查
血常规、血气分析、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病因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多为多种因素导致肺小动脉痉挛,造成胎儿生后肺动脉压力增高和肺血管阻力持续存在,包括先天性因素、分娩时因素以及出生后因素。本病好发于妊娠期母亲服用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的新生儿、横膈疝患儿、无脑儿、足月儿及过期产儿。

主要病因

先天性因素

即宫内因素,包括子宫-胎盘功能不全导致胎儿慢性缺氧、横膈疝、无脑、羊水过少综合征等。孕期用药史即母亲在妊娠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孕晚期产妇使用抗抑郁药等。先天性肺部疾患,如先天性膈疝、严重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功能不全等。此外,许多化学物质可影响血管扩张和收缩,也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有关。

分娩时因素

胎儿出生时严重窒息、代谢紊乱及吸入综合征(尤其是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等)、低体温、低血糖等,可能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出生后因素

新生儿感染肺炎或败血症时由于细菌或病毒、内毒素等引起的心脏收缩功能抑制、肺微血管血栓、血液粘滞度增高、肺血管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新生儿硬肿症等,均可能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流行病学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多见于足月儿、过期产儿、横膈疝患儿、无脑儿等。有研究提示,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0.18%,其中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周)的发病率最高,为0.54%,足月儿的发病率为0.16%,严重者病死率可高达10.7%。亚洲患儿中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在0.12%~0.46%,病死率达20.6%。

好发人群
  • 足月儿及过期产儿。

  • 横膈疝儿、无脑儿、羊水过少综合征患儿。

  • 母亲在妊娠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孕晚期产妇使用抗抑郁药,其分娩的新生儿容易发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 先天疾患的新生儿,肺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膈疝、严重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

症状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主要症状为胎儿出生后立刻出现全身青紫、呼吸困难以及三凹征,且吸氧后不能改善。本病严重患儿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心力衰竭及休克等。

典型症状

呼吸困难

患儿多于生后12小时内因严重缺氧出现难以纠正的呼吸困难症状。

全身青紫

患儿可出现全身青紫,吸高浓度氧后青紫症状仍不能改善。

三凹征

患儿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且伴有口唇蓝紫色。

并发症

缺血缺氧性脑病

如果患儿缺氧的情况不能改善,容易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出现意识障碍、嗜睡等症状。

心力衰竭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血液中氧气含量过低,导致心肌损害,可并发心力衰竭。

休克

患儿严重缺氧可引起呼吸衰竭,出现休克的表现。

就医

新生儿出现全身青紫、呼吸困难表现,需要及时到新生儿科就诊,通过血常规、血气分析、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明确诊断,本病需要与法洛氏四联症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新生儿出现全身青紫、呼吸困难等表现,应立即就医治疗。

就诊科室

患儿可至新生儿科就诊,如果出现不能缓解的呼吸困难、三凹征,可至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患儿有什么异常症状?

  • 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吗?

  • 在孕期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吗?

  • 孩子是否出生时就有这些症状?

  • 孩子母亲有什么既往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可见胎粪吸入性肺炎或败血症引起时呈感染性血象表现,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液黏滞度增高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增高。

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可见动脉血气显示严重低氧,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相对正常。

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胸比例稍增大,约半数患儿胸部X线片示心脏增大,肺血流减少或正常。对于单纯特发性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肺野常清晰,血管影少。

心电图

可见右室占优势,也可出现心肌缺血表现。

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为本病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可作为诊断金标准,既可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的存在,又可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

纯氧试验

即高氧试验头罩或面罩吸入100%氧气5~10分钟,本病患儿通常病情无改善。

高氧高通气试验

对高氧试验后仍发绀者,在气管插管或面罩下行皮囊通气频率为100~150次/分钟,使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至“临界点”(20~30mmHg),血氧分压可大于100mmHg。

血氧分压差测定

检查动脉导管开口前及动脉导管开口后的动脉血氧分压差,当两者差值大于15~20mmHg或两处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差>10%,可排除先天性心脏病。

氧合指数检查

患儿存在严重的低氧血症,当存在经动脉导管由右向左的分流时,会出现差异性发绀(即下肢经皮氧饱和度比右上肢饱和度低5%~10%),经过充分辅助通气后,导管前(右桡动脉)和导管后(常取脐动脉或下肢动脉)的氧饱和度相差仍>10%,从而提示本病的诊断。

诊断标准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依据包括:

  • 动脉氧分压<50mmHg,持续低氧血症,头罩吸氧或持续呼吸道正压吸入1000mL/L氧气发绀无改善。

  • 在适当通气下,患儿早期出现严重发绀、低氧血症、胸片病变与低氧血症及症状和体征不平行,并排除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者。

  • 通过测量三尖瓣返流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30mmHg,超声心动图显示经动脉导管和(或)卵圆孔存在右向左分流。

鉴别诊断

法洛氏四联症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需与发绀性心脏病如法洛氏四联症鉴别,二者均可有发绀及青紫症状,但发绀性心脏病吸氧后呼吸困难及发绀即可得到缓解,以此可鉴别。

治疗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等药物进行改善。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可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改善。

治疗周期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一般为短期治疗。
一般治疗
  • 保证患儿及时复苏,尽量保持体温、电解质、血糖、血红蛋白、血容量在正常范围内,早期行胸部X线及心脏的超声多普勒检查,监测动脉导管前、后血氧饱和度,建立安全的动静脉通路等。

  • 在支持治疗过程中为纠正红细胞增多症以保证足够的氧合,患儿血红蛋白浓度应维持150~160g/L。

  • 在纠正酸中毒方面,以往采用碱性药物调整血液pH值,但目前不推荐过度碱化体液,急性期维持体液酸碱值>7.25,酸碱值在7.35~7.45为宜。

  • 为减少低氧血症或机械通气患儿躁动引起的氧气消耗,可采取适当镇静治疗,临床常应用苯巴比妥、咪达唑仑等镇静剂。

药物治疗

肺表面活性物质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剂可使肺组织处于最佳的扩张状态,有效改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氧合状况,从而早期治疗呼吸困难症状。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一氧化氮可引起肺血管扩张,可直接通过肺泡弥散到肺血管平滑肌,因此其扩张肺血管具有高度选择性,而不会显著降低全身血压。此外,可优先分布到通气良好的肺段,增加肺通气段的灌注,减少肺内血液的右向左分流,改善通气以及血流。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西地那非是目前唯一应用于新生儿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在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中,西地那非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动脉氧合,降低病死率。目前,静脉给予西地那非存在全身性低血压和肺出血的潜在风险,因此静脉给药仅限于难治性病例。

前列环素

前列环素可通过激活环腺苷酸而达到松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静脉注射前列环素是急性和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常见治疗方法,但在新生儿和婴儿中会产生严重的全身性低血压。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内皮素-1作用于两个受体,即内皮素-A和内皮素-B,波生坦是一种口服的非选择性内皮素-1拮抗剂,对内皮素-A受体和内皮素-B受体均有作用,目前波生坦已应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手术治疗

本病无有效的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机械通气和氧疗

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来缓解低氧血症和降低肺动脉压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保证足够的肺部扩张,同时减少机械通气引起的气压伤。对于肺实质病变或常频通气模式无法维持正常血氧的患儿,常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模式来优化肺部充气,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肺损伤。

体外膜肺氧合

即ECMO,在上述药物治疗均失败的情况下,体外膜肺氧合是目前最后挽救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治疗方法。体外膜肺氧合可为患儿提供呼吸和心脏支持,使肺从气压损伤和氧毒性损伤中恢复。使用指征为5次动脉血气中有3次血气氧合指数≥40且持续超过两小时无改善,或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600持续超过4小时无改善。由于重度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缺氧性呼吸衰竭患儿的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因此应在氧合指数>30时考虑体外膜肺氧合相关准备或转移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随着其他治疗方法的改进,体外膜肺氧合的使用率明显下降。

预后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预后多不良,死亡率为4%~33%,幸存者常留有呼吸系统疾病、运动发育迟缓、脑瘫和视力障碍等后遗症。本病患儿需要每三个月或者半年进行胸部X线和超声检查。

能否治愈

部分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经及时、有效治疗可治愈,但多数预后不良。

能活多久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经早期有效治疗康复者一般不会影响寿命,但未治疗患者死亡率极高,且幸存者中很多患儿也会因后遗症存在而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后遗症是由肺血管的重塑及长期吸氧造成,包括慢性肺病及神经发育的后遗症,如听力障碍和脑瘫等。随着生存率的逐年提高,长期神经发育障碍,如耳聋和学习障碍等后遗症也需要引起注意。

复诊

患儿治疗后需要每三个月或半年进行复查,复查项目主要包含胸部X线和超声检查,判断患儿心肺发育情况。

饮食
饮食调理

新生儿饮食应尽量以母乳为主,无母乳者可遵医嘱应用配方奶喂养。

护理
日常护理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多存在严重的原发病,如肺发育不良、围产期窒息、宫内动脉导管关闭等,因此需要竭力避免感染,家属注意做好保暖及营养工作。

病情监测

家属及护理人员需注意患儿是否存在发热及呼吸情况,患儿由于多存在心肺原发疾病或发育不良,如有感染多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如发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预防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产生原因复杂,因此无法从病因上预防,但可通过定期产检、孕妇谨慎服用药物等方面降低发病几率,同时可针对疾病高危人群重点筛查。

早期筛查

对存在孕期用药史的孕妇,即在妊娠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孕晚期使用抗抑郁药者,应重点进行产前检查。

预防措施
  • 孕妇怀孕期间定期体检,发现患儿有先天性疾病,可及时终止妊娠。

  • 孕妇怀孕期间服用药物要谨慎,需咨询医生。

  • 胎儿出生后注意保暖,降低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74-1179.

[2]郑海芸,马建荣.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5):975-979.

[3]屈会婷.采用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1):32-33.

[4]杨勇,阮敏仪,苏锦珍,等.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20,41(4):344-348.

[5]方赛,杜立中.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进展[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2019,5(3):268-273.

[6]罗刚,泮思林.体外膜肺氧合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2):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