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本词条由北京医院血管外科 兰勇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腹主动脉下端的大、中型动脉,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及其内部出血或斑块破裂,导致系发性血栓形成而逐渐产生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患者肢端缺血、肌肉痉挛、紧张、疼痛及乏力、以致跛行等临床表现。甚至会导致血管性阳痿、微循环栓塞、动脉瘤、坏疽期并发感染后组织溃烂坏死。此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积极治疗后通常预后良好。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疾病别称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缺血性神经炎、血管性阳痿
治疗周期
3~6个月
临床症状

间歇性跛行、肌肉痉挛、坏疽

好发人群
糖尿病患者、60岁以上男性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安步乐克、西洛他唑
常用检查
CT血管造影、无创多普勒、彩色超声
病因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与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相似,年老、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为主要病因。在衰老过程中,动脉内膜在损伤因子作用下,内皮细胞损伤剥离,在此基础上反复血栓形成,同时伴有大量脂蛋白等渗入淤滞,加上内皮细胞增生、纤维形成,引起动脉硬化。

主要病因

脂类代谢紊乱

食用高胆固醇和动物脂肪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可能导致动脉管腔狭窄而引起本病。

动脉壁异常负载

高血压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且血压的高低与动脉硬化及组织学改变的程度成正比,高压血流对动脉壁产生张力性机械性损伤,促使局部血栓形成,脂肪变性沉积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遗传因素

如同一家族或同胞兄弟本病发生率较其他人高,应引起重视。

感染因素

近年来,感染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感染可以引起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血管通透性改变,以及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激活补体进一步损伤血管内膜,都可促使血栓形成,另外感染影响脂质代谢也可促使动脉硬化。

其他因素

肥胖、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等因素,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诱发因素

高脂血症

患者因血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偏高,使动脉内膜形成粥样硬化性斑块,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以致肢体的供血发生障碍,逐渐形成闭塞性动脉硬化。

糖尿病

因糖尿病引起血中胆固醇、甘油三脂等浓度增高,导致动脉硬化而引起本病的发生。

其它原因

长期吸烟、高血压及紧张的脑力劳动,都容易引起或伴有血管运动神经活动障碍,诱发本病;过度食入富含胆固醇和动物性脂肪的食物,加之缺少体力劳动,肥胖等常可使胆固醇、甘油三脂增高,继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流行病学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暂无此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好发人群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主要好发于糖尿病患者、60岁以上男性。

症状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早期患者感下肢怕冷,轻度麻木,或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肢的足趾、足背及小腿出现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若合并糖尿病,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同时出现高热等中毒症状。

典型症状

主动脉分叉处闭塞症状

发病年龄较轻,多在55岁以下,男多于女,表现为阴茎不能勃起,股动脉以下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若病变发展慢,闭塞程度轻,侧支循环迅速建立,患肢皮肤温度和皮色无明显改变,早期多不出现皮肤营养障碍,5~10年后,出现下肢皮肤营养障碍,且逐渐加重,最终发生肢体坏疽。

髂股动脉闭塞症状

闭塞的部位常见于髂总动脉起始部,间歇跛行引起的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臀部及股部内侧,患侧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部皮肤温度降低,趾甲生长缓慢,足汗减少。

股、腘动脉闭塞症状

病变常开始于关节后面及内收肌群,股动脉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当股动脉闭塞时,小腿部肌肉供血不足,间歇跛行痛点在小腿部,足部怕冷发凉,皮肤干燥,腘动脉以下动脉搏动消失。

胫前和胫后动脉闭塞症状

其中一支动脉闭塞,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长时间的胫后动脉闭塞,足部可发生缺血,足温低,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其他症状

有些患者可以出现水疱或血疱,继则溃疡坏疽发生。若合并糖尿病,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同时出现高热等中毒症状。

并发症

缺血性神经炎

严重血管闭塞者,可因滋养末梢神经的血管病变导致缺血性神经炎,患者常有足部夜间疼痛,称休息性疼痛,将下肢下垂时,疼痛可减轻,患肢皮肤尤其趾部皮温低,感觉异常,有刺痛或针刺感等症状。

干性坏疽和溃疡

严重缺血时,趾、足和小腿可发生干性坏疽和溃疡,糖尿病患者溃疡易发生关节、腱鞘、筋膜间隙感染,以及急性发展的蜂窝织炎和败血症,可危及生命。

血管性阳痿

又称血管源性阳痿,系因阴茎局部动脉血液供应和静脉血液阻断障碍所致的一种阳痿病症。

就医

早期发现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及时治疗。本病主要通过超声检查、动脉造影等检查可诊断,还需注意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 若出现肢端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患者如果出现趾、足或小腿的干性坏疽和溃疡的情况,要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 若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趾、足或小腿的干性坏疽和溃疡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骨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肢端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

  • 肢端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 症状出现多久了?

  • 有没有糖尿病?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常规检查

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可了解心功能情况,证实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心肌缺血。眼底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有无眼底动脉硬化,并确定硬化程度和进展速度,进而明确头部缺血的程度,还可以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动脉钙化阴影,在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显示有不规则钙化斑点分布,在诊断上有特殊价值。

彩色超声

多普勒检查是近年广泛应用的无创检查方法,能较好地显示局部的动脉病变,如管腔形态,内膜硬化斑块,血流状态等。目前还有连续扫描的超声血管造影,以显示整个动脉的走行和病变,彩色超声多普勒也是术后随访监测移植血管的常用检查方法,但该检查方法对某些深在部位的血管显示困难。

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及CTA,是比较精确的检查方法,也是目前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诊断动脉闭塞性疾病有着重要的价值,CTA不仅能清楚显示动脉的形态,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也能详细地了解阻塞部位远端血管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方案及估计手术预后。

平板试验

令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作一定速度的平板行走,直到出现跛行时为止,根据肌肉酸痛,疲劳及紧固感所出现的部位和时间,可初步判断病灶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

若抬高患者下肢后,由于动脉供血减少,可出现疼痛加重,将患肢下垂后患者症状即可缓解,可初步判断患者存在动脉病变。

诊断标准
  • 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 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如麻木、怕冷(或灼热)、间歇性跛行、淤血、营养障碍改变,甚至发生溃疡或坏疽。

  • 患肢近心端多有收缩期血管杂音。

  • 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腘一股动脉以上病变为多见(常累及肢体大巾动脉)。

  • 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和眼底动脉硬化等疾病。

  • 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他肢体缺血性疾病。

  • 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和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鉴别诊断

多发性大动脉炎,此症多见于青少年女性,是一种进行缓慢的非特异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由于病变动脉阶段性狭窄、闭塞或狭窄前后发生扩张,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产生相成部位组织器官的缺血症状。体格检查时可发现颈部、背部、腹部有较粗糙的收缩期血管杂音,此为鉴别点,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需按其病情发展、缺血程度、年龄及是否并发其他重要脏器损害等进行全面分析后才能确定。

治疗周期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治疗周期一般为3~6月,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手术。
一般治疗

限制体力活动,卧床休息时应保持患肢低于水平面20°~30°稍稍下垂的位置,并避免直接受热;戒烟(吸烟可导致血管痉挛);应作有规律的运动,患者应在指导下行走,走到引起跛行痛的距离,停止行走并休息到症状缓解。然后重新行走,运动时间约为20~30分钟。通过锻炼可增加侧支循环,并使肌肉群功能增强;治疗高脂血症,控制糖尿病;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干燥和柔软,并防止其受冻和外伤;如患肢有感染或外伤应迅速处理。

药物治疗

止痛药

若患者下肢疼痛剧烈,可以服用止痛剂或镇静剂,如哌替啶、安步乐克,同时要谨慎服用容易成瘾的止痛药。

降脂药

此类患者多数存在血脂偏高的情况,可导致动脉硬化越来越严重,可使用阿司匹林等降脂药延缓动脉硬化,将血脂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可以增加血流量,改善血管闭塞症状,缓解局部缺血和营养障碍的现象,如西洛他唑。

手术治疗
  • 血管重建术是通过重建动脉通道,增加血流灌注。

  • 血管旁路移植术,用自体大隐静脉优于人造血管。

  • 动脉内膜切除术,适用于髂动脉病变。

  • 大网膜移植术,适用于不能做旁路移植术的胫腓动脉病变。

其他治疗

溶栓治疗

对病变范围大而广的病例,常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继发前向及后向的血栓形成。因此需先做血栓溶解治疗后再做血管成形术,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介入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形成术对髂动脉病变初期成功率为96%,远期畅通率为90%,可与血管重建术媲美。

激光血管成形术

激光血管成形术治疗股动脉狭窄,初期有效率约为52%。因激光治疗存在一些斑块吸收激光剂量的计算等问题,尚待进一步改进。

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

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是将一能自动扩张的金属支架,经动脉导管穿刺植入病变处后,支架自动扩张,建立通道。20世纪90年代已应用于临床,此法适用于不能做手术的老年静息痛病人。

预后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预后与其病情发展、缺血程度、年龄及是否并发其他重要脏器损害等有关。如果能护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寿命。

能否治愈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治愈率为85%。

能活多久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饮食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饮食需要特别注意,为了血管的健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低脂少油,并且少食用糖盐。

饮食调理
  • 低脂饮食少食动物油,可用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植物油炒菜,少吃蛋黄及肝、肾等动物内脏。

  • 低糖饮食少吃精制糖、含糖甜食和饮料。糖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积蓄,既能增加体重,又会增加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滞度,对动脉硬化的恢复极为不利。

  • 低盐饮食动脉硬化病人通常合并高血压,正常的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总量最好在6克左右,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患者应更低些。

护理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护理主要以保证充足休息以及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为主,患者应戒烟,注意饮食清淡。此外,需注意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及时检查血管的健康情况。

日常护理
  • 患肢注意保温,脚部保持干燥清洁,勤剪趾甲,穿合适的鞋袜,避免损伤。

  • 戒烟,禁食高脂、黏腻、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清淡,多食水果蔬菜,豆类食品

病情监测

在患病后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在有患侧肢疼痛的情况时一定要向医生及时说明情况。如果有坏疽的情况,一定要立刻到医院进行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要注意及时去医院复查,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随时注意是否有坏疽的状况。如若出现坏疽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截肢等情况出现。

预防
预防措施
  •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定时定量进餐。

  •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还应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

参考文献

[1]胡小玲,王雷.老年人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80例临床特点[J].沈阳部队医药2017,64-96.
[2]韩星,2020,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易损斑块发生机制及临床干预策略[J].吉林,吉林医学2019,34-41.

相关问答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症状有哪些?
"本病的症状主要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局部血供不足所致。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患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行走时整个臀部和下肢均有酸胀、乏力和疼痛,且可有血管源性阳萎表现;症状发生在小腿,则可能为股动脉或腘动脉闭塞;如症状累及足或趾时,可能有低达踝部的动脉闭塞。上肢动脉硬化也可表现上肢间歇性跛行;可由于"脑窃血综合征"而出现耳鸣、眩晕、构音障碍、复视、双侧视力模糊、单侧或双侧感觉缺失,甚至昏厥。随着病情的发展,缺血程度加重,出现下肢持续的静息痛,常在肢体抬高位时加重,下垂位时减轻,疼痛在夜间更为剧烈。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汗毛脱落、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稀疏。后期可产生趾、足或小腿的干性坏疽和溃疡。糖尿病患者常有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  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上肢病变时两臂血压相差可≥2.67kPa(20mmHg)。患肢动脉如部分阻塞,则在狭窄动脉区可听到血管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此时常指示管腔减少≥70%;少数可扪及动脉瘤,多见于腘窝或腹股沟韧带以下的股动脉部。  患肢颜色改变,特别是足和趾在抬高时苍白,下垂时潮红、发紫,提示微循环水平的动脉缺血;两侧肢体皮温不同,患侧足发凉、变冷;“充血膝征”:在股浅动脉远端或腘动脉近、中段阻塞时,患侧膝比健侧温暖,两膝温差可达2~5°F。此征指示有来自股深动脉的膝周侧支循环。两下肢可同时受累,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内脏如脑、心、肾、肠系膜等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浅表动脉如颞浅动脉多有扭曲现象。"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病因病理有哪些?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发生于肢体就是动脉硬化闭塞症,它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脂质代谢的紊乱、血流动力的改变、动脉壁的功能障碍以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紊乱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参见"动脉粥样硬化")。某些血管区域血流的应力、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是本病发病的基础。在血管分支或分叉的对角处所产生的湍流和涡流的持续性压力可导致内膜细胞损伤和增殖,故其节段性病变常出现于颈总动脉分出颈内动脉和主动脉分出髂动脉的分叉处;立位时下半身血压较高可能是下肢受累多于上肢的原因。闭塞性动脉硬化多见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和股动脉,上肢动脉较少受累,偶尔可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和尺动脉。有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的患者,病变可先发生在较小的动脉,如胫前和胫后动脉。病变后期动脉常扩张、变硬,呈条索状或不规则扭曲。患肢的缺血程度取决于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范围、闭塞发生的速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代偿程度。臂部动脉循环闭塞时,颈部、肩胛带和肘部的丰富侧支网可能足以防止缺血症状。臂部的症状通常由靠近主动脉弓的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动脉的阻塞性病变所致。血管血管狭窄≥60%在运动时才会发生肢体缺血,狭窄不到75%通常不影响肢体静息时的血流。患肢组织缺血后皮肤萎缩变薄,皮下脂肪消失而由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骨质稀疏,肌肉萎缩,并出现缺血性神经炎。后期可出现坏疽,坏疽常从患肢的末端开始,可以局限在脚趾,也可扩展到足部或小腿,但很少超过膝关节。糖尿病患者易导致坏疽和组织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