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急性放射病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ICU 杨明施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外照射作用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随照射剂量增加,急性放射病的损伤程度加重。轻者乏力、恶心,重者意识障碍。主要对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预后和辐射剂量有关。治疗以改善微循环,抗辐射损伤,对症治疗为主。

就诊科室
急诊科、血液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疾病别称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骨质疏松、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治疗周期
患者的疾病分型及临床症状来决定
临床症状

头昏、乏力、失眠、呕吐、腹痛

好发人群
从事或者接触核工作者、接受放射治疗者
常用药物
雌三醇、维生素C、丹参注射液
常用检查
辐射剂量估算、实验室检查、骨髓象
疾病分类

依据辐射剂量及影响部位急性放射病可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基本病理改变为骨髓造血组织损伤,在核辐射损伤病例中,以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居多,是核辐射应急救治的重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急性放射病。

肠型急性放射病

病情凶险,发展快,预后差。基本病变为肠黏膜水肿、出血和坏死脱落。受照后半小时内即出现相关症状。

脑型急性放射病

基本病变为脑组织损伤,病情发展快,病程短。

病因

急性放射病病因主要是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外照射作用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可见于核事故、放射治疗、工作接触等。好发于从事或者接触核工作者、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无特殊诱发因素。

主要病因
  • 核事故,主要发生在核武器爆炸、核电反应堆失控、核燃料加工和处理事故过程中。

  • 放射治疗,如肿瘤的放射治疗。

  • 工作接触,医务工作者长期或不当的接触。

流行病学

本病暂无流行病学权威医学数据。

好发人群

从事或者接触核工作者

主要发生在核武器爆炸、核电反应堆失控、核燃料加工和处理事故以及钴、加速器等辐照装置意外辐射事故中。

接受肿瘤放射治疗的者

如果短期接受放射治疗的剂量偏大,容易导致急性放射病。

症状

急性放射病轻者表现为头昏、乏力、失眠、嗜睡、食欲减退、恶心、腹泻、腹痛等症状。重者表现为意识障碍、站立不稳、头部摇摆、左右摇晃、肢体震颤、不规则抽搐、眼球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部分可以并发皮肤损伤,表现为皮肤刺痒、红斑等疾病。

典型症状

依据辐射剂量、基本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急性放射病可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具有病因明确、起病急、病情随辐射剂量增大而严重和病程呈阶段性发展等临床特点。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与受照射的辐射剂量有关,辐射剂量率、照射方式和剂量分布情况对病情也有一定影响。遭受低于致死剂量照射所致的典型急性放射病病程可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轻度

症状轻,病情无明显分期。初期可出现头昏、乏力、失眠或嗜睡、食欲减退和恶心等症状。出现精神紧张、恐惧、失望等心理障碍。假愈期症状不明显。极期可有轻度恶心或呕吐、低热,无明显出血症状。经治疗和休息,一般在1个半月左右逐渐恢复。

中度

症状较明显,照射后2~3小时出现全身乏力、头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初期症状,可有心悸、失眠、发热等表现。3~4天进入假愈期,持续3~4周,患者除感轻度疲倦外,无明显其他症状。临近极期时出现脱发、继以高热、感染和出血,并伴有精神萎靡、明显乏力、食欲差等症状。感染通常发生在口咽部,如牙龈炎、咽峡炎、扁桃体炎、口腔黏膜溃疡等,严重时发生肺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出血多见于皮肤易摩擦部位,皮肤毛细血管负压脆性试验阳性。可出现轻度或中度贫血。经积极治疗,2个月左右进入恢复期,症状减轻,全身情况逐渐好转,可较长时间存在轻度贫血,缓慢恢复。生殖功能恢复需1年以上。

重度

症状明显,病情较重。初期除全身乏力、头昏、食欲减退等症状外,较早出现呕吐,连续3~5次,可有腹泻,并出现腮腺肿痛。假愈期持续2~3周,可有中度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可出现一过性回升。极期症状恶化,出现明显的毛发脱落、精神萎靡、恶心呕吐、厌食、消瘦、高热、出血。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发生口腔、呼吸道感染甚至败血症,体温达39~40℃。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和渗血,甚至出现柏油样便。由于严重的感染和出血,常可导致死亡。经积极治疗,患者可度过极期进入恢复期,白细胞和血小板逐渐回升,一般状况好转,可存在中度贫血。生殖功能恢复需2年以上,甚至造成不育。

极重度

病情发展快,症状重,病程短,死亡率高。受照后1小时内即出现频繁呕吐、腹泻,腮腺肿胀、疼痛。假愈期不明显,受照后第2周即进入极期,出现拒食、呕吐、腹泻、高热、感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患者迅速消瘦、精神萎靡,并发严重感染、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肠型急性放射病

病情凶险,发展快,预后差。受照后半小时内即出现频繁呕吐、腹痛、腹泻、水电解质代谢严重紊乱。早期腹痛为其特点。无明显假愈期,经3~5天症状稍缓解后,迅速进入极期,症状加重,反复发作呕吐,呕吐物含胆汁或血性液体。腹泻可日达20余次,呈喷射状、血水样便,里急后重,有时可见脱落的肠黏膜组织,常可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穿孔和腹膜炎等并发症。外周血细胞下降较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更为严重,由于顽固的呕吐、腹泻,患者出现严重脱水、酸中毒、微循环障碍,并在2~3周内因心、肺、胃肠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脑型急性放射病

病情发展快,病程短。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和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头部摇摆、左右摇晃等共济失调,以及肌张力增加、肢体震颤、不规则抽搐、眼球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多在1~3天内发生昏迷、循环衰竭、休克而死亡。

并发症

骨质疏松

急性放射病可以造成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和易发生脆性骨折。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初期皮肤刺痒、灼热感、表浅血管扩张、充血,出现红斑、水肿。几天后症状缓解,红斑消退。2~3周出现真性红斑、渗出、水疱、溃疡,可合并感染。恢复期皮肤色素沉着,残留不同程度的皮肤萎缩和瘢痕。严重的皮肤损伤时溃疡可长期不愈或反复发生,形成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就医

如果患者有明显的放射线接触史,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乏力、食欲不振、走路不稳等症状,要及时到消化内科就医,通过体格检查、辐射剂量估算、实验室检查、血尿生化指标、骨髓象检查等结合放射线接触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对急性放射病进行诊断。要注意本病要与急性胃肠炎、血液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有短期大剂量放射线接触史的人群,如果有乏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甚至呕血、便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症状明显且严重者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者,可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走路不稳、神志不清等症状,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 患者以骨髓抑制为主要表现的,如贫血、白细胞降低等,可到血液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有无放射线接触史?

  • 具体从事什么工作?有无肿瘤放疗病史?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恶心、乏力、腹泻、腮腺肿大等)

  • 症状出现多久了?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皮肤弹性是否正常,有无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等,有无贫血面容等。

辐射剂量估算

快速、准确估算患者的受照辐射剂量是急性放射病病情分类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

受照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1天~2天降至0.6×109/升以下,提示为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和血红蛋白值

受照后外周血白细胞值继发反应性升高后的减少程度和最低值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受照后7~10天,白细胞值减少为2×109/L或以下,最低值小于1×109/L,提示病情为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升高,2~5天内升至110g/L以上有可能发生肠型急性放射病。

骨髓象

大剂量照射后早期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减少,粒/红比值先增高,随后降低;有核细胞分裂指数下降,受半致死剂量照射可下降为1%,降为0可能受致死剂量照射。

血尿生化指标

早期出现高淀粉酶血症,血肌酸激酶、丙二醛含量增高和尿牛磺酸、肌酸排泄量增加等对判断伤情有一定意义。

诊断标准
  • 明确的核辐射事件或事故中射线受照史,或者短期大剂量肿瘤放疗史。

  • 很快出现的典型临床症状,如头昏、乏力、失眠、呕吐、腹痛等。

  •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值继发反应性升高后减少。

  • 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减少,粒/红比值先增高,随后降低;有核细胞分裂指数下降。

综上所述,医生根据患者明确的核辐射史,结合临床典型的症状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值及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等数据可以对急性放射病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胃肠炎

急性起病,有明确的受凉或者不洁食物进食史,对症治疗可短期改善,一般无遗留症状。无放射线接触史,短期恢复可以和急性肠型急性放射病相鉴别。

血液系统疾病

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行骨髓像检查可以确诊。病史可和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鉴别。

急性脑血管疾病

起病急,多有一侧肢体无力或者感觉异常,行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检查可以和脑型急性放射病相鉴别。

治疗

急性放射病一般可采取预防感染、预防辐射晚期效应、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等措施进行治疗,治疗周期随患者的疾病分型及临床症状来决定。

治疗周期
本病治疗周期需要依据患者的疾病分型、临床症状具体决定,比如骨髓型轻度急性放射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宜住院观察3个月左右。
一般治疗

预防感染

需严格采取消毒隔离措施,清除已存在的感染灶,并注意眼、鼻、口腔和肛周清洁和消毒,可局部应用抗生素,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

预防辐射晚期效应

应评估心、肺和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积极预防辐射晚期效应,如心脏功能减退、肺损伤、脑水肿、眼晶状体浑浊、唾液腺萎缩、骨质疏松和性功能衰退等。

积极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

疾病早期要注意出入量平衡,合理饮食。后期如出现电解质紊乱、脱水,要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

雌三醇、苯甲酸雌二醇

疾病初期及早应用抗辐射损伤有效治疗药物,如立即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雌三醇;口服茜草片等提高外周血粒细胞值。

维生素C

初期应用以减少自由基损伤。假愈期应用保护微血管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起到预防出现的作用。

丹参注射液

可以改善微循环障碍,减少微血栓形成,预防血管内凝血等发生。

氢化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渗出,防止早期出血,应用于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早期治疗。伴有严重感染的患者慎用。

手术治疗

核素进入呼吸道,需用棉签拭去鼻内沾染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入促排药物气溶胶,服用祛痰剂等。核素污染皮肤伤口,先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如清洗效果差,应考虑外科扩创术。

其他治疗

如患者白细胞低于1×109/升、血小板低于20×109/升或有严重出血,可输注新鲜全血或粒细胞、血小板悬液。

预后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骨髓型急性放射病轻、中、重度患者病情大多可以逐渐改善。而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极重度型、脑型急性放射病、肠型急性放射病预后差,死亡率高。

能否治愈

患者的具体寿命与疾病分型及临床症状决有关,病情轻者,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若病情较为严重,患者预后差,可出现生命危险。

能活多久

治随患者的疾病分型及临床症状决定。

后遗症

部分急性放射病患者会遗留生殖功能障碍、贫血、痴呆、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复诊

急性放射病治疗结束2~3周,应定期评估患者疾病恢复情况,包括进食情况,大小便情况,贫血恢复情况、白细胞的变化等,需要复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项目。

饮食

急性放射病患者大多有消化道症状,要注意患者出入量平衡,呕吐、腹泻严重者,需要静脉营养,以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可以进食的患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饮食调理
  •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可以加重消化道黏膜的损伤,诱发感染,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 忌烟酒,抽烟有加重肺损伤的风险,不利于疾病恢复;饮酒加重消化道损伤,加重脑部损伤,故烟酒要禁忌。

  • 可以进食的患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类易消化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粥、瘦肉粥等。

  • 患者需要平衡出入量,呕吐、腹泻严重者,需要静脉营养。

护理

注意患者要进行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发热护理、饮食护理、五官护理和肛周护理等,定期评估患者的进食情况及消化功能,皮肤伤口外科扩创术患者,要注意避免洗漱时液体侵入伤口。

日常护理

皮肤护理

每日用温水擦身,隔日用0.05%含氯消毒液擦身,经常修剪指甲,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当受照皮肤受到损伤时,应避免机械、理化和药物刺激,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暴露与透气,防止烈日曝晒,用温水和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忌用肥皂、碘酊、凡士林、乙醇以及粗硬毛巾擦拭,照射野皮肤不要贴胶布,以免加重皮肤损伤。

特殊注意事项

皮肤伤口外科扩创术患者,要注意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洗漱时液体侵入伤口,如果出现红肿、渗液增多要及时就医。

预防
预防措施
  • 如需通过污染区,可事先口服抗辐射药如碘化钾100毫克,阻止碘核素在甲状腺内蓄积。

  • 加强对辐射源与核素的管理。定期检查、维修防护设备,防止事故发生。照射前应用抗辐射预防药可取得减轻辐射损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果为,王吉耀,葛俊波.实用内科学[M].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77.

[2]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5.

[3]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八年制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