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慢性浅表性胃炎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谢鹏雁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非萎缩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慢性胃炎范畴。慢性浅表性胃炎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以缓解症状及改善生活质量为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
疾病别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胃溃疡、胃出血、贫血
治疗周期
需具体分析,如由幽门螺杆菌引起,多需治疗10~14天
临床症状

进食后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反酸

好发人群
饮食不规律者、酗酒嗜烟者、常年服药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常用药物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
常用检查
内镜检查、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
疾病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分为

胃窦为主的浅表性胃炎

胃窦部黏膜中度到重度炎症,而胃体黏膜正常或轻度炎症,腺体无萎缩,酸分泌正常或增加。

浅表性全胃炎

全胃黏膜有显著炎症,胃窦和胃体黏膜的炎症程度相似或稍不同。

根据炎症浸润深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因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明,现较公认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饮食不合理、吸烟、酗酒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

主要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70%~90%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液中的溶血卵磷脂、胆盐、胆汁酸等成份会损害胃黏膜。

自身免疫

由于患者机体内产生了针对自身胃组织不同组份的抗体,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理化损伤因子

长期食用咖啡、浓茶、烫食、粗纤维食品、烟酒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等具有损伤胃黏膜作用的药物,这些因素都会对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产生直接破坏作用,损伤胃黏膜。

疾病因素

右心功能衰竭、肝硬化等疾病会导致胃黏膜瘀血、缺氧。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

诱发因素

精神、工作压力大

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过重压力影响内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神经-体液调节,胃黏膜屏障抵御有害因子的功能降低,容易遭受幽门螺杆菌感染。

流行病学

由于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平时无明显症状,因此较难获得准确的患病率。

  • 患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 慢性浅表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而我国属于Hp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Hp感染率达40%~70%。

症状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大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其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由于无症状或症状易耐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较易被忽略,部分患者可导致胃癌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 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 部分有症状者也可能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常见进食后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反酸、嗳气等不适,且一般无明显规律性,与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并非特异性相关,而且可能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其他症状

若病程日久,少数患者可伴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并发症

胃溃疡

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明显的炎症刺激,使胃黏膜萎缩、变薄,并发糜烂、溃疡。

胃出血

黏膜萎缩变薄、血管显露,再经过粗糙食物摩擦,导致黏膜糜烂出血,以黑便为主要表现。若出血量大时,患者会出现突然吐血、头晕、心慌甚至休克等症状。

贫血

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量失血后可并发巨幼红细胞贫血或者缺铁性贫血。

就医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多数无异常感觉。若出现胃部不适,疑似慢性浅表性胃炎,则需及时到院就诊,并进行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该病常因症状不明显而忽略医治,继而并发其他疾病,因此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 当出现长期无法自行缓解的消化不良表现,如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等,应及时就医。

  • 体检时发现有慢性浅表性胃炎,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做进一步检查。

  • 当胃镜检查明确有明显的胃黏膜炎症病变时,或有慢性胃炎病史,近期出现胃痛、胃胀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采用药物治疗。

就诊科室

当患者出现上腹痛、反酸、嗳气、腹胀、乏力等症状,应至消化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胀、嗳气、反酸等)

  • 不适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 什么情况下会缓解或加重?

  • 有没有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家人有没有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 吸烟、饮酒吗?

  • 使用过什么药物治疗吗?

需要做的检查

内镜检查

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见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基于炎症细胞浸润深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幽门螺杆菌(Hp)检测

Hp检测有助于明确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其方法包括侵入式检测和非侵入式检测两种。

侵入式检测

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等。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但所需时间较长。

非侵入式检测

包括13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方法检测、唾液和粪便的PCR检测,其中13C-尿素呼气试验是比较可靠、便捷的方法,且灵敏度高,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胃蛋白酶原测定

是反映胃体黏膜泌酸功能的良好指标,可提示胃底黏膜萎缩情况。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

可提示胃底腺黏膜萎缩情况。

血清胃泌素检测

可提示胃窦黏膜萎宿状况。

诊断标准

最低诊断标准

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无特异性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可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所见和内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附加标准

B超及其他检查(如CT)排除肝胆病及胰腺病等。

最特异性标准

内镜诊断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可同时存在糜烂、出血或胆汁反流等征象。

病理诊断

目前慢性胃炎病理分级多采用我国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和新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并用,患者可被分级为非萎缩性胃炎。

实验室检查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最重要的原因,患者可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鉴别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

只要有组织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减少或萎缩,即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可根据病理结果并结合内镜表现,作为萎缩范围和程度的判断,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鉴别。

胃下垂

临床表现与本病有类似症状,可有食后饱胀、食欲不振、上腹不适或隐痛、恶心、嗳气,通过X线钡餐透视可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似,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感、上腹烧灼感等,但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消化性溃疡

均可有上腹痛,慢性胃炎疼痛很少有规律,并以消化不良为主。消化性溃疡呈慢性过程,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常有季节性,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疼痛有规律性、周期性,可资鉴别。

胃癌

该病也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症状。但病情呈进行性、持续性发展,部分病例有上腹部包块,体质量下降,内科药物疗效不佳,内镜及黏膜活检病理可鉴别。

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的主要目标为改善临床相关症状,去除病因,保护胃黏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要阻止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进展,减少或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对于无明显症状、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需多注意饮食、身心的调养而暂时无需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周期需结合患者具体分析,若疾病由幽门螺杆菌引起,多需治疗10~14天。
药物治疗

抑酸或制酸剂

适用于胃黏膜炎症伴糜烂或以烧心、反酸、嘈杂、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短期选用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艾普拉唑等),制酸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胃舒平)。

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

适用于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如胃黏膜炎症伴糜烂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伴上皮内瘤变者、常规治疗症状不缓解者、要求根除者、有胃癌家族史者。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为铋剂四联疗法(首选:铋剂+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若产生耐药或过敏者,可改为:铋剂+PPI+另外两种抗生素),适用于幽门螺杆菌耐药较高的发达城市、中心地区;鉴于铋剂四联疗法延长疗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故推荐疗程为14天方案;但应注意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铋剂。对于幽门螺杆菌耐药较低的农村、边远地区和社区人群,仍可采用非铋剂方案,包括标准三联以及序贯疗法。

胃黏膜保护剂

适用于胃黏膜糜烂者。常用药物有枸橼酸铋钾、铝碳酸镁、替普瑞酮、瑞巴派特、复方铝酸铋颗粒、磷酸铝凝胶、依卡倍特钠、硫糖铝混悬凝胶等。

增强胃肠动力药

适用于早饱、上腹饱胀、嗳气、呕吐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莫沙必利、盐酸伊托必利、马来酸曲美布汀等。

助消化药

适用于胃酸偏低或食欲减退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米曲菌胰酶片、复方消化酶胶囊等。

胆汁结合剂

适用于伴胆汁反流者,常用药为同时兼具抗酸、保护胃黏膜作用的铝碳酸镁。

其他药物

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可用抗抑郁和镇静药治疗。常用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

精神刺激是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重要因素,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也较正常人高。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丧失治疗信心、恐癌心理及对特殊检查的恐惧等。因此由精神因素导致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应寻求专业治疗,加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心理疏导对缓解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脾胃湿热证治法

清热除湿,理气和中。

  • 方药:连朴饮。

  • 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芦根、茵陈、生薏仁。

  • 加减:湿偏重者,宜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宜加蒲公英清胃泄热;伴恶心呕吐者,宜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气滞腹胀者,宜加枳实以理气消胀;大便滞结不通者,宜加大腹皮或槟榔理气除湿导滞;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寒热错杂者,可以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肝胃不和证治法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 方药:柴胡疏肝散。

  • 药物:柴胡、佛手、川芎、香附、郁金、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

  • 加减:胃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嗳气较频者,加瓜蒌、柿蒂以宽胸顺气降逆;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之证,以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黄连、吴茱萸以疏肝泄热和胃。

寒热错杂证治法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 方药:半夏泻心汤。

  • 药物: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 加减:胃脘寒凉者加高良姜、制附子;湿热明显者,加蒲公英、车前草;腹胀者加厚朴、枳壳;疲乏明显者,加炙黄芪、炒白术。

脾气虚证治法

益气健脾,和胃除痞。

  •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 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法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

  • 加减:胀闷较重者,加枳壳、厚朴理气运脾;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理气开胃;脾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胃虚寒证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 方药:黄芪建中汤。

  • 药物:黄芪、桂枝、生姜、白芍、饴糖、大枣、炙甘草。

  • 加减:泛吐清水明显者,加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茯苓温胃化饮;泛酸者,可去饴糖,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胃制酸止痛;里寒较甚,胃脘冷痛、呕吐肢冷者,加理中丸温中散寒;若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可用附子理中丸温肾暖脾,和胃止痛。

中成药治疗

香砂六君丸

能益气健脾,理气宽中,适用于脾虚气滞证之嗳气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者。

香砂理中丸

能健脾和胃,温中行气,适用于脾胃虚寒,气滞腹痛,反胃泄泻者。

胃乃安胶囊

能补气健脾,活血止痛,适用于脾胃气虚,瘀血阻滞所致胃脘隐痛或刺痛、纳呆食少。

温胃舒胶囊

能温胃止痛,适用于胃脘冷痛,饮食生冷,受寒痛甚者。

气滞胃痛颗粒

能疏肝和胃,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之胃脘胀痛。

荜铃胃痛颗粒

能行气活血,和胃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以及慢性胃炎。

三九胃泰颗粒

能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适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

胃苏颗粒

具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之功,适用于肝胃气滞所致胃脘胀痛,窜及两胁,郁怒则甚,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荆花胃康胶丸

能理气散寒,清热化瘀,适用于寒热错杂、气滞血瘀所致之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反酸、嘈杂、口苦。

达立通颗粒

能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适用于肝胃郁热所致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

其他治疗

补充胃黏膜营养因子

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A类衍生物、茶多酚、微量元素硒,可能对预防胃癌有一定作用。

预后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大部分为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而Hp感染自愈很少见,因此慢性胃炎可持续存在,且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通过清除Hp感染、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等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发生及发展。

能否治愈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治愈,需要靠养护相结合,必须控制饮食和情绪,否则易复发。

能活多久

患者养护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复诊时做内镜和活检组织学检查,如果活检显示有重度萎缩、肠化,甚至有上皮内瘤变,则属于罹患胃癌的高危患者,需半年到一年内复诊一次胃镜检查,必要时候要做内镜下的活检。有反复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家族史、做过胃大部切除术,甚至有恶性贫血等等患者也需半年到一年左右复查一次内镜。其他患者可以1~2年左右复查一次内镜。

饮食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因存在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反酸等症状,多会有畏食、消化吸收不良的情况。因此患者及家属应注意预防发生营养失调的情况,同医生一同制定饮食计划,改进烹饪习惯,遵从良好的饮食原则。

饮食调理
  • 以少食多餐方式进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为原则。

  • 避免摄入过成、过甜、过辣的刺激性食物。

  • 病人及家属可改进烹任技巧,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刺激病人食欲。

  • 胃酸低者食物应完全煮熟后食用,以利于消化吸收,并可给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肉汤、鸡汤等。

  • 高胃酸者应避免进酸性、多脂肪食物。

  • 不吃霉变食物。

  • 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物。

  • 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吸烟。

护理

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固然重要,但合理正确的生活方式对于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也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常护理
  • 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并可用转移注意力,做深呼吸等方法来减轻焦虑,缓解疼痛。

  • 病情缓解时,进行适当的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力。

  • 用热水袋热敷胃部,以解除胃痉挛,减轻腹痛。

  • 遵医嘱服用药物,注意服药方法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胶体铋剂,胶体次枸橼酸铋为常用制剂,因其在酸性环境中方起作用,故宜在餐前半小时服用。抗菌药物如甲硝唑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应在餐后半小时服用,并可遵医嘱用甲氧氯普胺、维生素B12等拮抗。

  • 患者需消除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平和,确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病情监测

患者可定期做胃镜检查,监测胃部黏膜情况。

预防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尚无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但临床发现该病的发生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合理等有关,因此日常生活中注意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早期筛查

慢性浅表性胃炎筛查的年龄

幽门螺杆菌重度感染人数最多的是41~50岁年龄段的人,可能该年龄段人群在家庭、工作单位都是中流砥柱,精神压力、工作压力、经济负担等都比其他年龄段的人重,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过重压力,影响内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神经-体液调节,胃黏膜屏障抵御有害因子的功能降低,容易遭受Hp感染,又因工作忙或太自信自己还年轻身体好没及时就医,长时间的持续Hp感染,使感染程度加重,因此宜及早进行筛查。

慢性浅表性胃炎筛查的方法

内镜和活检组织学检查是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最有效的方法,若内镜下胃黏膜出现出血、水肿等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则可能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

预防措施
  • 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舒畅,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对预防疾病有着重要作用,也可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 积极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如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不喝生水;避免共用餐具、水杯、牙具等。

  • 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 避免饮用烈性酒、浓茶,进食辛辣或粗糙食物。

  • 积极治疗右心功能衰竭、肝硬化等可导致胃黏膜瘀血、缺氧的疾病。

  • 纠正不当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唐旭东, 王凤云, 张声生,等.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1.

[3]孟祥琳, 杨小毅.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对病情的影响[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20(5).

[4]肖秋萍, 李颖萌, 刘文君.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J]. 中国当代医药, 2020(23).

[5]段志军.消化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第1版)[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36-242.

[6]梁俭,苏志强,骆杰炉.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唑联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0).

[7]董方,陈东,商建峰.门诊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0(03):372-375.

相关问答